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题训练试题【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题训练试题【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百许里曳屋许许声B.任意东西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争高直指直视无碍D.蝉则千转不穷无穷无尽【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小题3】读完本文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小题1】D【小题2】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林间)也像黄昏那样昏暗。【小题3】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意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考4个虚词“许、意、直、穷”,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中的“曳屋许许声”中“许许”是一个拟声词,“一百许里”中“许”指约数,译为“左右”。B项中“任意东西”中“意”是随着的意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意”是指意思。C项中“争高直指”中“直”指笔直的意思,“直视无碍”中“直”指无遮拦,D项“蝉则千转不穷”和“无穷无尽”中“穷”都是穷尽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上蔽、犹、有时”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林间)也像黄昏那样昏暗。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3分)(1)非独书为然()(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3)故有所览辄省记()【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书非借不能读也(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小题3】在文中,作者有关读书的观点是“”。(2分)【小题4】第二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通过与描写,写出了借书人的心理。(3分)【小题5】本文在写作上突出之处,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任举一例。(3分)【答案】【小题1】(1)这样(2)那人(3)就【小题2】(1)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2)富贵人家的书堆的满地都是,搬运起来累得老牛出汗,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小题3】书非借不能读也【小题4】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对所借之书的喜爱、珍惜的心理。【小题5】示例:天子、富贵者有书读却不读书构成对比;作者无书时爱读书与有书时不怎么读书构成对比;祖辈收藏书籍与子孙丢弃书籍构成对比。【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然”是文言文中的多义字,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这样”;“夫人”是古今异义词,在句中是两个词,应译为“那个人,那人”。“辄”在文言文中意思固定。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汗牛塞屋”等。“汗牛塞屋”的成语到现在仍然沿用,意思是“搬运起来累得老牛出汗”,形容书多。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可知,文章通过“黄生允修借书”这件事,告诉黄生,也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即“书非借不能读也”,此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全文,所以要从前向后找关键语段及关键语句,根据理解并将其提取出来或加以概括。【小题4】试题分析:“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中的“惴惴”是心理描写,“摩玩之不已”是动作描写,结合语境,此句描写的是“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即“借书”后的心理和动作,以此表现了对借来的书的喜爱、珍惜。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点评: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所学的描写方法的知识,判断是什么描写,并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小题5】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文章,切题的答案集中于二、三段,尤其是第二段,其中有天子、富贵者有书读却不读书构成对比;祖辈收藏书籍与子孙丢弃书籍构成对比;作者无书时爱读书与有书时不怎么读书构成对比;第三段中还有我的公书(借给黄生)与张氏不借书给我形成对比。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点评:首先要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的特点。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的作用即为了突出。3.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遗以货,遣归。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得粟以自给”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祭以尉首B.令辱之,以激怒其众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D.策之不以其道【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C.范景淳死后,李疑把装有金银的包裹封起来寄送给景淳家。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①疑许诺,延就坐延:②人理宜尔宜:③臭秽不可近近:④清士乃见见:【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2分)(2)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C【小题1】(1)邀请(2)应该(3)靠近(4)同“现”出现、显现(4分)【小题1】(1)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2分)(2)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以”表目的,只有B是同样的用法。A中的“以”译为“用”;C“以”后省去了“之”。;D译为“按照”。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中的“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可知,李疑和邻人把范景淳的包裹取来,记下数目并封存起来。等范景淳死后,又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之后是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再取回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对于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整体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把选项中相关的内容认真读透,一项一项与相关的课文部分对照,看是不是与原文相符。【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个词语都考查的各自的常规意思。“延”字在文言文中有“邀请“的意思,我们在《桃花源记》中就有遇到。“宜”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应该”,比如《爱莲说》里就有。“近”根据语境,可知,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近,译为“接近,靠近”。“见”是通假字,也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然”“周人急”‘若’“何益”等。“然”表转折。“周人急”根据语境推断,是“周济别人的急困。‘若’是如果,假如的意思,“何益”是什么好处的意思。把句中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题训练试题【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9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