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寻索中国教育的悠远起源
第1讲寻索中国教育的悠远起源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2、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3、掌握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学内容要点:重点: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难点:道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二、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勃兴三、孟子的教育思想四、荀子的教育思想五、《礼记》中的教育思想六、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1.中国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学说,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从原始人群打制和使用粗石器开始,就产生了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原始礼仪为内容的教育。依据考古发现,从巫山人的年代算起,中国的教育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第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2.学校教育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的萌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两种学校类型。第一种是“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牲畜、谷物之处。夏、商的学校教育文献记载。“夏曰校”。”校者,教也。“《说文》:“从木,交声。”其原义为“木囚”,为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和比武场所。校是乡学。夏的学校叫做“序”。“序者,射也。”《文献通考·学校考》称:“夏后氏以射造士。”序是国学。东汉时郑玄注《仪礼》时又说夏后氏之学叫“庠”。商代已经有了“序”、“庠”、“学”和“瞽宗”四种学校,并为考古出土的文物所证实。学习祭祀活动中的礼乐和学习军事活动中的技术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庠”和“序”就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商代的“瞽宗”和“右学”是学习礼与乐的学校,层次比较高,是古代的高等学校。“右学”、“西学”、“瞽宗”、“辟雍”、“西雍”是同一种学校,即商代的大学。是学习礼乐的地方。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关于建校、上学的卜辞,证明殷商已设学校。甲骨卜辞“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骨。“卜辞”是占卜的记录。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格式:“某某日卜,某人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记录。“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壬子卜,弗,酒小求学?”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二、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勃兴1.西周的“学在官府”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客观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就是国学的教师。政教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西周学校教育制度西周学校制度: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有“五学”之称: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乡学: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周礼·大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周礼·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cuó),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前者是指国的近郊而言,后者是指乡以外的远郊而言。西周学校系统表: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大学中所教的“礼”,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讲祭祀,以敬事邦国鬼神;凶礼讲丧葬凶荒,以救患分灾,哀悼死亡;宾礼讲朝会过从,使诸侯亲附;军礼讲兴师动众,以征讨不服;嘉礼讲宴饮婚冠等喜庆活动,以亲万民。《周礼·大宗伯》讲“五礼”共36目,皆邦国之重大典礼,贵族子弟要从政必须习知熟悉。“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大学由大司乐主持乐教,以乐德、乐语、乐舞教育贵族子弟。乐德之教:表现为通过严格规定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舞队的排列、人数、所用器乐多少来宣扬等级名分的森严;在各种社交场合和政治活动中使用乐来显示王权的威严、等级的尊卑;并且通过乐培养贵族子弟“中、和、祗、庸、孝、友”等道德观念。乐语之教:表现为通过配乐赋诗、诗歌弦诵、酬唱应答来培养“兴(以善物喻善事、以恶物喻恶事)、道(引古以讽今)、讽(熟读文词)、诵(有节韵的吟诵)、言(直叙己意)、语(答人论难)”等能力。乐舞之教:有六种史诗性大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u)》、《大武》,分别颂扬了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王等历史人物的功德,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规定性;乐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规定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yì),恭敬而温文。”《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射”指射箭,“御”指驾车。战时必用,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射者,男子之事。”射的标准标准具体要求白矢要求射透箭靶,重在臂力参连要求一箭射出之后,马上三箭连发,重在速度剡(yan)注要求矢入箭靶,羽颈高,箭头低,重在锋利易入襄尺要求与君同射,臣须后退一尺,以别尊卑井仪要求四箭射中箭靶,成井字形,重在箭法准确御的标准标准具体要求鸣和鸾马车上装饰的铃铛,要求车行时,二铃必须铿锵齐鸣逐水曲要求沿曲折的水边驰驱而不颠坠过君表君表是辕门,要求驾车过辕时,善于躲过障碍,顺利通过舞交衢要求在交叉要道上驾车旋转,如应舞节逐禽左驱车追赶野兽,要善于使其向左边逃奔,以便君王射杀“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西周书写的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课本)——《史籀(zhou)篇》,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西周识字教学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施教。《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联的,故称“数术”。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先学甲子纪日,然后再逐渐加深。10岁儿童开始学“计”,即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十进制元的文字记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后者包括学会使用“筹算”和“九数”的方法。“九数”:据《周礼·地官·保氏》载包括“方田(讲田亩计算方法)、粟米(讲按比例交换问题)、衰分(讲按比例分配问题)、少广(讲在体积运算中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商功(讲工程的计算,特别是体积的计算)、均输(讲按人口、路途等条件,合理安排运输赋粟和分配徭役等问题)、盈不足(讲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方程(讲联立一次方程以及正负数)、勾股(讲“勾股定理”)”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即“九数”。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所说,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中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另外一种是汉代的说法:汉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汉代以后文献中所说的六艺多指六经。2.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私学产生的原因:社会需求;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其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其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出现了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和《大学》、《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养士与稷下学宫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进一步繁荣。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其特色主要有:其一,“不治而议论”。“智囊团”的作用。其二,自由辩论。“期会”其三,学无常师。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其五,官办私家主持。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廿一年,鲁襄公廿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阳历9月28),卒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阳历3月4日)。论教育作用(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庶、富、教”。孔子意识到教育以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但另一方面,他又把道德教化置于最高地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因材施教”的依据。不强调“生而知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论“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南郭惠子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yin)括(矫正木头的器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有贵族家
本文标题:寻索中国教育的悠远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0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