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百家争鸣复习课件..
专题一儒学演变春秋战国儒学形成发展儒学低潮焚书坑儒秦朝改造儒学成为正统汉代武帝佛道冲击儒学受挫魏晋南北朝理学兴起宋代儒学扬弃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末清初儒学更新注入民主维新变法削弱儒学辛亥革命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第一课百家争鸣知识体系•百家争鸣的背景:经济、政治、思想•百家争鸣的概况: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李悝-商鞅-朝非子•墨家:墨子•百家争鸣的意义:思想;文化与精神;后世一、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派别的人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条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思想自由、私学兴起社会大变革(根本)三、各派主张学派代表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仁和礼;德政和改良;有教无类;编订五经四种道德;注重气节;仁政(民本;农本)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重道、朴素辩证法;无为、小国寡民;天道;自然无为;齐物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表法)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法治;改革;奖励耕战四、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是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和基本精神(3)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构建道德规范”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适时改革”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道”——中国哲学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性质)能力训练一: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评价人物方法:先戴帽子,后举史实;史论结合;坚持“三地”能力训练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治国之道仁者爱人四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以德政、仁政治国礼法并施以礼为主能力训练三:百家争鸣中有那些和谐思想•仁;有教无类;德政;仁政;人与自然共存;兼爱、非攻等能力训练四从君民关系看儒法关系材料一: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有大过则谏,孟子:“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高贵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士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韩非子: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韩非子.忠孝》)思考:(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孟子、荀子对君民的态度。(2)结合荀子与韩非子思想认识儒法关系。(1)孔子:崇君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崇君重民;韩非子:尊君治民。(2)关系:韩继承了荀子尊君的思想,摒弃其重民思想。说明法借鉴儒学而生。能力训练五学以致用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教师如何遏制学生们夜聊现象。儒家:这是个道德问题,应加强思想教育法家:这是个违纪行为,应严厉处罚道家:这是人的自然行为,主张顺其自然,等学生自己觉悟例1、(2007广东卷单科)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例2、(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例3、(2004年上海卷)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例4、(08江苏单科)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AAC例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法不阿贵”•C、“民贵君轻”D、“以法为本”例6、(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例9、“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课堂练习1、(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2008上海卷)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3、(2008上海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4、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5、孔子日:“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墨子曰:“兼相爱.变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6、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是以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结合材料回答这段话的含义是A、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B、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C、号召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D、统治者应当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7、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8、古代韩非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B、用法律约束个人的行为C、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制代替君主个人意志9、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A、井田制瓦解B、私学的兴起C、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D、分封制崩溃10、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C、变革封建统治的基础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11、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有极大区别,造成这种区别根源是A、经济基础不同B、政治制度相异C、阶级利益有别D、地域环境差异暴政12、下列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①“仁者,爱人”②倡导“礼”③提倡“无为”④“为政以德”A、①②④B、①②⑦c、①④D、②③④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刨始人,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C、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加强君主集权D、墨于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14、“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C、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15、(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问题:(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本文标题:百家争鸣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1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