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9课《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
第9课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明末清初,一批西方传教士来华,曾将西方的天文、算学、地理知识带到中国,形成西学东渐的高潮。利玛窦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汤若望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南怀仁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南怀仁制造日晷等多种天文仪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或指“伦常名教”,或指“四书五经”,或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或指“中国史事、政书、地图”。推而广之,中国旧有的文化都属于“中学”。•“西学”:最初仅指西方的工艺制造之术以及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后来逐渐扩大到西方的商务、教育、外贸、法律、议院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历史知识。•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节略语“中体西用”•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近代中国,最早阐发“中体西用”思想的是冯桂芬•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体西用”论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以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体西用”论是洋务派赖以“借法自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与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中体西用”论的衰亡•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些人明确对“中体西用”论提出批评。•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中体西用”论渐趋沉寂。进化论输入背景:•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为了争取更多的官绅支持和参与变法,他们四处奔走,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康、梁等人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进化论的传播•早期:•甲午战争以前,在翻译出版的一些西书和报刊中,已有关于进化论的零星介绍:1873年8月21日,《申报》刊载一则题为《西博士新著〈人本〉一书》的消息称:“英国有博士名大蕴者,撰著名书,大显于世。近世新作者则又有《人本》一书”。所称的“大蕴”,就是达尔文,《人本》即是其名著《人类的由来及其性选择》。•此后,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地学浅释》、海关总税务司出版的《西学略述》等书籍,均述及达尔文和进化论。•《万国公报》等报刊上也不时出现有关进化论的介绍性文字。系统介绍——严复《天演论》(1897年)•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对进化论进行诠释,并运用这一理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能“自强保种”,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严复(1854-1921),初名传初,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光绪三年(1877),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批派遣留学英法的学员,赴英国学习驾驶。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后改名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两年半中,“考课屡列优等”,成为该校的高材生。《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严复《天演论》与康、梁•康有为读到严复的《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称严复“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在《孔子改制考》过程中,康有为吸收了进化论的历史观,并将其与儒家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揉合在一起,为维新变法运动寻找到理论依据。•梁启超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许多鼓吹变法维新的文章。严复《天演论》在思想界的震撼•《天演论》出版后,在中国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反响,诚如胡汉民所言,“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就充斥各种大报小刊,喧腾于各派人物的口中,成为最流行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还有些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词汇给自己或家中子弟取名,以示对进化论的崇信。•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余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无法比拟的。•严复《天演论》给甲午战后面临瓜分巨祸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在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以严复翻译《天演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共和革命思潮•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并主张用革命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孙中山:“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希望“以联邦或共和政体来代替帝政统治”。•在为河内兴中会订立的誓词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在一次演讲中,孙中山“革命成功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实际上,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体,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自始就确定的奋斗目标。孙中山革命生涯•19世纪末: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随即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明确将反清斗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起来。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密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此后,孙中山往来于日本以及美、英等国,继续宣传革命,并深入考察西方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同情或支持孙中山的人越来越多,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形式:创立革命团体,发行革命书刊,公开集会演说,猛烈批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积极传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大造革命舆论。典型人物:章炳麟、邹容•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豪杰精神,并誉之为“后生的楷范”针对康有为散布的中国“公理之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能改良不能革命的观点,公开主张“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邹容《革命军》邹容在《革命军》中,以满腔热情歌颂革命,歌颂民主,要求“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赞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191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签署命令,追赠邹容为大将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以血泪之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风行于世,影响甚大。抨击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改条约,复税权,完全独立”。•其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初七(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为之悲鸣,麓山为之低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在革命潮流的推动下,孙中山联络黄兴、宋教仁等人•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一面继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一面派人回国,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复习•1.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体西用”论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2.进化论传入中国后,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请查找资料,举出两三个实例进行说明。•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与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简要进行说明。1.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体西用”论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合理性:•从产生的历史背景看:它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战败,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冲击,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的形势下,洋务派提出的,它一定程度地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有利于减少学习西学的阻力。•从产生的目的来看: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其目的是“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包含反侵略的目的。•从影响看:“中体西用”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赖以“借法自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与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局限性:•从内容看,“中体西用”论具有局限性,它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这是片面的,当时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已落后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洋务派以“中体西用”论为指导,不思制度变革,片面学习西方的工艺制造之术及自然科学知识,很难实现国家富强。•从实践结果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洋务运动破产,未能实现中国富强的目的。2.进化论传入中国后,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请查找资料,举出两三个实例进行说明。•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波及
本文标题:第9课《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3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