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解析
《推拿学》第一章推拿、推拿学的定义及特推拿定义旧--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门外治法。推拿防治手段手法治疗功法训练推拿学:是在中医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学科。旧—是研究中医推拿起源、发展、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一种无创疗法。但也有推拿意外。原因:1.诊断不明或误诊2.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原理缺乏认识3.手法操作或选用不当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证如何减少推拿意外?1.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误诊误治2.提高手法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如旋转、板法、牵拉等3.治疗时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推拿禁忌症1.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2.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3.恶性肿瘤的患者。4.骨结核病、化脓性疾病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证。5.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脑出血的患者,应在出血停止2周后再行手法治疗。6.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皮肤病等,患处暂不行手法治疗。7.严重心、脑、肺、肾等器质性疾患。8.妇女在妊娠期、月经期,其腰骶部和腹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9.剧烈运动后、饥饿或极度劳累时,及体质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二章推拿学的发展源流中医学是人类最古老一门医术,它构建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学的起源神农尝百草背景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明以前又称作按摩、按跷、案杌等。其中按摩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推拿手法一般以南北划分:北方各推拿流派,其手法多明快刚健。南方各推拿流派,其手法则多细腻柔和。背景推拿一词的出现,不单纯是名称的改变,更深一步看,它体现了人们对手法的提高和这一治疗方法的发展。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飞跃。影响较大的推拿流派有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指压推拿、点穴疗法。其他主要流派与学术分支有整骨推拿、外伤按摩疗法、小儿推拿、脏腑经络推拿、胃病推拿、捏筋拍打法、指针疗法、指拨疗法、捏脊疗法、自我推拿、子午流注推拿等。背景早期的按摩疗法,手法种类很少,而且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治疗范围很少,就手法来说,常用的就是按和摩两种,按,即“按而留之”,亦即单纯的向下用力,摩法则是在体表做环形摩擦,属平动范围。赞成用推拿的观点:1、国家教委认可推拿。2、百科全书命名为推拿。3、对外交流不至于引起误解。赞成用按摩的观点:任何手法都有按和摩的动作。推拿起源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本能的按压、抚摩。推拿起源人类为了生存,双手在他们充满伤痛的躯体上,进行过无数次的按压,抚摩,这些简单的本能的动作,就可视为推拿的起源。当时的两部医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医学地理论体系,而且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1.最早均属物理性治法,如按摩、针灸、热敷等2.自然药物的治疗作用3.化学药物4.生物药物人类治疗手段的演变过程从物理疗法到自然疗法到化学药物,再到生物药学标志着医学地进步和发展。但这些药物又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产生了很多药源性疾病,使人们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性,这样通过反思,医学界对人类传统古老的物理性质的治疗又逐渐重视起来,因为这些疗法一般都无副作用,病人无痛苦,且于治疗与预防于一体,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推拿简史先秦至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建国后近年来先秦至两汉时期推拿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实践。《皇帝岐伯按摩》十卷最早但已佚。先秦至两汉时期1.推拿是当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内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脘痛等。先秦至两汉时期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徒弟运用按摩,针灸,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者2.最早的按摩工具:在《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针灸的“圆针”和“鍉针”针具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工具。即“九针”中的“圆针”“鍉针”。这两针的特点是不刺入皮下,只在体表揩摩。推拿发源地:《素问.异法方异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以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地“中央”据考证属河南洛阳一带,由此可见,按摩最早发源于河南洛阳附近。4.现存最早的推拿处方: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最早的推拿处方,处方曰:“令病者北火灸之,两人为摩其尻,癃已。”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最早出现了“膏摩”的记载,由此可见,在先秦两汉时期推拿疗法已被广泛运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溢死”的方法:将自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井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魏晋隋唐时期1.医政设置:在这个时期,推拿医政设置开始出现,表现在设立了按摩专科,且有了按摩专科医生。魏晋隋唐时期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之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等级。2.教学活动:此时开始了最早的推拿教学活动,按摩博士在按摩师、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3.自我按摩盛行:在此时期自我按摩盛行,近代的《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已佚,隋代的《诸病源侯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的广泛开展,说明按摩疗法不仅重视治疗,也重视预防。4.膏摩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进行按摩时,先涂上中药制成的膏,这样使得膏摩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膏摩即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借手法使药力渗透到体内,膏的种类很多,如丹参膏,乌头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病情不同辩证选用不同膏剂。多为单味中药制成的膏。5.治疗范围:此时期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6.与国外的交流: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繁荣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宋金元时期:1.治疗范围的扩大:宋金元时期,推拿的治疗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用于外感、眼科及急救外,突出表现在开始运用按摩催产法。据记载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当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接间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其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2.重视手法研究:此时期不仅治疗范围广泛,而且手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发现手法方法不同,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开始重视对推拿手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使人们对推拿治疗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代:1.按摩与推拿并称:明代是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出现推拿一词,并出现了按摩和推拿并称的局面。在此时期的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世纪)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的。2.形成小儿推拿体系:明代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表现在两方面:①小儿推拿的穴位与成人不同,即有点也有线和面②小儿推拿的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3.著作:明代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其中《小儿按摩经》(作者:陈氏,佚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清代1.民间发展出版专著:清代,出版了很多推拿专著。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钝的《小儿推拿直录》,明代周于藩,清代张振军重编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于推拿法》,此外,在非推拿专著中,如《理渝骈文》,夏鼎著的《幼科铁镜》,等著作,也有关于推拿的介绍。2.正骨推拿独立体系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做了较系统的总结,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提出手法操作的要领。清末至解放前:在推拿发展史上,清末至1949年可以算是推拿的低潮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非但不重视,反而强制予以取缔,这就是臭名昭著的1929年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明末清初,公元16世纪,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医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而传入的,来华的传教士带来了西医,但早期影响不大。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医牛痘接种法以及外科、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这种影响才日益扩大,对中医造成的冲击也日益增强。1822年,道光二年,清政府在太医院废除了针灸科。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创办第一所教会医院。以后,教会医院在各地迅速兴建。随着西医的传入,国人开始对中医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否定。第一次政府部门公然排斥中医的行为发生在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就是著名的“教育部漏列中医案”事件。当时教育部通过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列了西医。后来为了安抚中医界的情绪,又辩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政府明确提出废除中医是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这个提案是余云岫提出来的,全称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议案一公布,抗议游说,高潮是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派5名代表到南京请愿,要求立即取消议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销这一法令。后来中医界把“3.17”定为“国医节”。新中国建立初期,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50年代初,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因为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然而,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人提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所以“中医是当今最大的伪科学”。民国时期,推拿在民间发展,流派众多。影响较大的推拿流派有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指压推拿、点穴疗法。其他主要流派与学术分支有整骨推拿、外伤按摩疗法、小儿推拿、脏腑经络推拿、胃病推拿、捏筋拍打法、指针疗法、指拨疗法、捏脊疗法、自我推拿、子午流注推拿等。1.一指禅推拿流派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一指禅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其特点是循经,技巧,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今之王纪松为李鉴臣之第四代传人。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李氏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扬州、江都一带。传丁凤山(1842——1915年),丁氏长期行医于沪、杭间,并广收门徒。知名者有丁树山、王松山等十余人。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2.滚法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伯祖父丁风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桡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袞法。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
本文标题:《推拿学》-第一章-概论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3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