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走进大自然、接受自然教育
走进大自然、接受自然教育——幼儿自然教育的科学运用[摘要]新《纲要》指出:让孩子“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四、五线城市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园应结合地域特点,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活动: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孩子接触自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创设自然环境,让孩子探究自然,延伸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拓展幼儿认识自然的途径、积累科学经验。[关键词]幼儿园自然教育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让孩子“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但我们发现: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倾向逐渐加剧,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了自然。有的幼儿虽长在农村附近也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一来家长们出于孩子的卫生安全考虑,把孩子关在家里看电视或玩手机游戏,不让孩子走进田野;二来现在很多幼儿园远离自然,把孩子关在幼儿园围墙内进行教育,既有客观原因(幼儿园的地理位置等),也有幼儿园或教师的主观原因(安全考虑、组织有难度、嫌麻烦等)。而远离自然的趋势十分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一、会使孩子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不利于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案例(1)这是笔者的亲历:“在春游路上孩子们看到远处田里有几位农民在锄地种植,借此机会,老师想教育孩子们明白农民的辛苦,就对孩子们说:‘看农民伯伯多辛苦,在锄地种粮食呢。你们知道他们在种什么吗?在场的小朋友能回答出问题的在极少数。案例(2)这是幼儿园大班的一次教学展示活动:“老师拿出一个洋葱问孩子,‘这是什么?’一个孩子说:‘这是番茄。’老师进一步启发,‘这不是番茄,只是形状有点象,到底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回答出来。’最后,老师对孩子们说:‘你们不知道呀,老师告诉你们,这个叫洋葱’。”案例(3)笔者在中国儿童网论坛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五谷不分”造就“知识侏儒”》:“日前,《江南时报》记者在南京一些中小学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于粮食、蔬菜以及农事方面的知识甚为缺乏。在城北一所中学采访时,一位男生面对记者如何区分稻子和麦子的问题时,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只是说吃的米就是稻子,吃的面条就是麦子。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不以为然,说我就算知道什么是稻子什么是麦子,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不识稻与粱,不知世事艰。一餐与一饭,当思稼穑难。对农业知识的极度匮乏,只是现在孩子缺乏生活常识的一方面体现。生活常识是生存技能的基础。孩子终究是要走上社会的,那时他们首先要学的就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没有了这些,就算会讲多种语言、会解再多数学题,也是永远都长不高的知识侏儒。……”可见,现在的孩子们缺乏生活常识、农事经验已是相当普遍的事。孩子们不走进田野,不了解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变化,不认识动植物,又何来对田野自然的认识兴趣呢?二、会使孩子难以理解劳动的艰辛,不利于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情感“五谷不分是一种知识欠缺,也是一种感情欠缺。说到底,五谷不分,和农民难以产生真感情。范仲淹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有没有“出没风波”的经历,对打渔人的辛苦体会不同。有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实践,对“盘中餐”的认识当然也就不同。这种感情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非常直观具体的,只有获得直接的体验才会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情感。让孩子劳动了或感受了,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这是每天待在幼儿园、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所无法体会的。三、会使孩子缺乏对家乡的感性认识,不利于激发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我县地处苏中,物产丰富,“射阳大米”全国闻明,靠近黄海水产资源丰富。孩子们对家乡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物产人文的了解、感受家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如果生活在家乡,却不知家乡美,体会不到家乡的变化,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教育也将是失败的。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主张:“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向它请教,向它探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的聪明如果远离了小溪中的鱼虾,远离了草丛中的蝈蝈、蚂蚁,他们就不知道自然是美丽的。”因此,让孩子亲近自然,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随着幼教观念的更新,回归自然也已成发展趋势。作为地处县城中心幼儿园,我园有着优越的大自然环境,县郊有田野、果树、池塘。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积累幼儿科学生活经验,激发对大自然的认识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一、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接触自然,激发对自然的认识兴趣每个孩子都是非常向往野外的,每次要带孩子们外出都会引来他们的一片欢呼声。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佳场所。1、根据季节特点,让孩子走进田野,认识自然;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赏桃红柳绿的自然美景,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来到田野,认识小草小花、观察小动物、采摘野菜野果、感受农民在春季为何辛苦劳作;来到果园,观赏不同果树的花、树叶;来到小山坡,钻树林、挖竹笋。夏天,听雷看闪电,看天气变化;乍雨初晴,带孩子们嬉水玩耍,在积水的地方“照镜子”,看雨后的动植物,观赏天边变化的彩虹。秋天,田野一片金黄,带孩子们去捡稻穗、拾落叶、摘果子、挖番薯、拔萝卜、捉昆虫,在劳动和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界的美。冬天,带领孩子来到野外,看小河结冰、观雪景、打雪仗,看冬季田野的萧条,观察了解动植物如何过冬。四季田野不同的景色、不同的动植物、环境的变化给幼儿园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科学教育资源,孩子们在其中学习得无拘无束,充满了乐趣,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生活经验,也激发了孩子认识自然的兴趣。2、根据幼儿兴趣,利用好自然资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蕴藏着教育资源。在农村,水、石子、沙子、树枝、稻草等随处可见,容易被成人所忽视,但孩子们对身边的自然物感兴趣,一捧泥巴、一根小棒、一片树叶、一块石子,都可以是他们手中的“宝”。教师要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利用好这些资源:首先让孩子自由玩一玩,感知它们的特性,如水的流动、沙的松散、泥的粘性、石的坚硬、叶的多样等;其次,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观察,了解它们的主要功用、生长特性等;最后,让孩子们使用自然物自由操作探索,熟悉它们的特性,研究探索出更多的功用价值。于是《好玩的泥巴》、《石头作画》、《沙子变变变》、《会变魔术的水》、《有用的稻草》、《树叶贴画》等有趣的活动开展起来了。利用好这些大自然赐予的资源比花钱买玩具、教具更实惠、更有意义。二、创设自然环境,让孩子探究自然,延伸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走进田野,零距离接触自然进行科学教育固然好,但幼儿更多的时间是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在园内创设自然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园内通过观察比较、采集、种植去感知动植物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亲历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延伸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1、创设“自然角”“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幼儿了解自然知识的一个窗口,是探索周围事物规律的有利场所,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出发,让幼儿亲近自然、喜爱动植物、喜欢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我们在班级中创设自然角,让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触摸、认识、观察、探索,自主认识动植物:如观察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昆虫、农作物、蔬菜瓜果等;比较不同种子、农作物、果实的外形特征等;记录青蛙的成长过程、种子的发芽过程、水果的腐烂等情况。自然角环境的变换可以结合科学教育的计划、季节变化、田野资源及幼儿的观察兴趣而及时更换与改变,以此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及探索兴趣。2、开辟“种植园地”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对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能直接接触大自然的自然现象总是有限的,在园内创设一个自然教育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实践的生态教育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内开设“种植园地”,组织幼儿进行种植管理等。让幼儿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生长期短、存活率高、适合幼儿种植的植物、果实。孩子们亲手把种子种下去,他们经过浇水、施肥、除虫、除草,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水,从而更直观地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种植园地,拉近了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认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收获的来之不易,更会让孩子们养成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3、创设“饲养区”在幼儿园创设“饲养角”,组织幼儿和老师一起饲养小兔子、鸡、乌龟等动物,幼儿经常把种植园的青菜、萝卜拿去喂小动物,把处理的动物粪便拿去给植物施肥,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无形之中让幼儿了解了动植物与人们的关系,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又多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三、家园共育,拓展幼儿认识自然的途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有着不同的知识和职业背景。采取家园共育,拓展幼儿认识自然、积累科学经验,发挥一对一教育的优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家园共育途径。首先,应让家长明白幼儿接触自然的好处,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取得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其次,让家长参与收集自然物等,向幼儿园提供:如种子、果实、花卉盆景、小动物、蔬菜、农作物等,以充实、丰富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其三,根据不同职业的家长提出不同的家园共育要求,以拓展幼儿认识自然的途径,积累科学经验:如对有亲戚在农村的家长,要求能常常带孩子去田间认识各类农作物及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对田野里各种动植物、自然物的感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上班一族的家长,要求能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游玩,如春天看麦子生长,夏天参与水稻种植,秋天摘果子等,带领孩子既领略自然风光,又认识动植物,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奥妙;对于隔代教育的家庭,要求祖辈家长能带孩子在周围离家不远的田野走走、逛逛菜场、养养小动物,丰富生活常识与科学经验,而不是总把孩子关在家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别把孩子囿于家里,囿于学校,囿于没有尽头的习题和书本中,而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到大自然去,到农村去,接受适当的锻炼,增加丰富的体验,这,才是最本质的自然教育。”人是自然之子,人需要阳光空气、风霜雨雪、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乃是顺从孩子天性。大自然更是大课堂,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放飞心灵,获得科学启蒙教育和个性地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中国儿童网论坛:《“五谷不分”造就“知识侏儒”》2007年4月25日[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年10月2016年9月
本文标题:走进大自然、接受自然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3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