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常州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讨论稿)
1常州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讨论稿)(2006年2月)2006年至2010年,我国将执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性五年。为加快推进我市卫生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制定本规划。一、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背景分析(一)“十五”期间常州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十五”以来,全市卫生系统加快事业发展,深化卫生改革,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职能得到强化,综合实力和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为“十一五”卫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269个,病床总数12474张(比九五期末增加11.94%),卫生技术人员17410人(比九五期末增加4.06%),每千人口总床位3.55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9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66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共有民营医疗机构16个。市一院和武进人民医院为省基本现代化医院。2.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2中,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5.02/10万,控制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婴儿死亡率为6.23‰,控制水平全省第二;分别比“九五”期末下降97.8%和65.9%。平均期望寿命为76.84岁,位列全省第三,比九五期末提高1.34岁。3.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卫生局直属单位基础建设竣工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4.5亿元。市政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1亿元)、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亿元)、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2.8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亿元)投入使用。在建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额7.6亿元。4.公共卫生不断加强。2003年我市成为非典安全区。同年底市区和二辖市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基本完成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体制改革。加强艾滋病、肺结核、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率先在全省卫生系统实行计划免疫“金卡”工程,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连续稳定在95%以上。建成全省先进的“120急救指挥卫星定位系统”。无偿献血率达100%,成份输血率全省第一。5.农村卫生力度加大。农村二件实事实现“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目标。农村初保工作健康发展,我市提前3年成为江苏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地区。全市农村居民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口93.41%,率先达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创建省卫生镇338个,省卫生村134个。卫生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6%,卫生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6%。6.社区卫生网络健全。市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占行政街道总数的95.8%,社区卫生服务站37个,钟楼区、天宁区成功创建首批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88.5%。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6.2%,超额完成常州市全面建设小康水平卫生指标。7.医学科技显著进步。获国家自然科技基金会项目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有9个临床科室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建成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启动建设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建立14个重点专科实验室。完成心脏移植、自(异)体肺脏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人工助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重大项目,填补了我市医学领域的空白。肾移植1300多例,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首次利用超体重脐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8.人才培养步伐加快。有17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被评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医学人才1名,江苏省“333工程”人才19名,常州市“831工程”人才39名。引进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86名,博士研究生32人。9.中医事业更加振兴。常州市被确立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为省内首家。新增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4市2个。农村中医网络基本健全,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1个、市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11个。新增省名中医8人,市名中医10人。10.行风建设初见成效。采取综合措施遏制“红包”、“回扣”现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2005年市直医院药费占业务收入比例同比下降5.5%,人均门诊费用降低3.9%,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近年各医院的综合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虽然“十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总体上看,长期积累的矛盾仍未消除,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卫生事业发展仍然不全面、不协调,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展不够,削弱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1.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农村卫生相比于城市卫生比较薄弱,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卫生设施落后,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相比于医院服务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卫生保健的需求,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民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比较薄弱。民间资本在卫生事业5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不充分,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格局尚未形成,民办医疗机构床位占医疗机构床位不足2%。2.卫生服务公平性欠缺。城乡二元社会的特点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使得高消费和低消费人群并存、高层次与低层次服务两极分化、以及高利用和低利用相伴的需求格局,弱势人群的基本医疗缺乏有效保障,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反映仍然相当突出。城市医疗机构相对集中,职能交叉,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重医疗、轻防保的问题。在医疗设备配置上,忽视常规设备投入,重复购置大型设备,造成有限卫生资源的闲置浪费。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的预防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到忽视,形成了资源的浪费与不足并存的不良局面。3.政府与市场作用界限不清。卫生事业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但在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责与市场机制边界不清,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交叉错位,未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卫生工作社会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政府投入和监管责任不到位。政府卫生投入绝对数虽然逐年增加,但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在整个卫生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持续增加。同时卫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执法力量不足,区域卫生规划难以有效实施,政府规范引导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运6用问题上“过”与“不及”并存。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过多引入了市场激励机制,卫生机构运行也相当程度上依赖“创收”,而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却没有完全形成。4.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强。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和机构尚未建立,政府各部门及系统之间有效和快速协调的应对机制尚未形成;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实验室装备比较落后,与兄弟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信息网络系统脆弱,信息网络平台尚未构建成功;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基层单位缺乏高水平的人才,乡村两级缺乏稳定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人员;设备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的日常经费约有三分之二需要通过有偿服务弥补。(三)“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7新一届党中央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了发展卫生事业必须重点抓好的三件事。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去年7月,卫生部部长高强就卫生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并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卫生事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2.经济快速增长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市“两个率先”进程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有着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各项政策逐步配套实施,将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市将在200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1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全市经济社会8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提高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坚持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控制医疗费用,重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金融、物价、税收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将为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机制不活等深层次矛盾,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3.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严峻挑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已制定了《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和《常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加强了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控制工作,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理顺,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验收。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报、预警功能。虽然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对照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公共卫生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随着跨国贸易、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投资和9人员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常州市与苏州、无锡共同成为江苏省传染病高发地区;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古老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新发传染病的逐步蔓延流行;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在城市达76.26%,农村达71.01%。食品卫生安全受到频繁挑战。4.现代医学模式不断深化,传统的医疗服务方式面临冲击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服务模式单一,其中心任务是以医疗为主。随着现代化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现代化医院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四项任务相辅相成,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病、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原医疗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更由于遗传、行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影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残疾、康复医疗在健康全过程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综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型发展,扩大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功能已成为趋势。同时,随着基因医学工程和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人们对医院医疗
本文标题:常州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讨论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4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