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导言61年前,一个新生的国家诞生在世界的东方。61年来,新生的中国经风雨、见世面、开诚心、布公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今天,让我们走进那风雨如歌的岁月,去感受那惊涛骇浪的艰险,去追忆那惊心动魄的抗争,去体验那惊世骇俗的镇定,去体会那惊天动地的成就。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访问台湾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西方各国都对新中国虎视眈眈。请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主要是反美)看一看,想一想: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合影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有人说,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其他协定。图为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条约上签字。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问题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二、50年代的外交成果:1、建国初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意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参加万隆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1954年6月下旬,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内容发扬: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如何理解它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包容性: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开放性: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不管国际风云变幻万千,国际力量格局组合多变,中国外交总是以之“不变”来应对外部环境之“多变”。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等步入日内瓦会场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上图为周总理一行步入会场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影片)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图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果,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发扬光大,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70年代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方针国际环境: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中国的外交方针: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三、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1971年26届联大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联合声明》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历史问题:如何正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现实问题:教科书、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原因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获得广泛支持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联合国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1945年4月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就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的台湾当局“代表团团长”、“外长”周书楷(右),“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刘锴(左)及“驻墨西哥大使”陈质平(后)。10月25日,在上述提案投票前,周书楷即宣布“退出”联合国。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乔冠华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第26届联大会议上发言。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条件?(单选)A.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C.中国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进程一:1970年10月,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进程二: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庄则栋角色互换假如你是尼克松(或周恩来),你将如何说服国会(或中央政治局)同意改善中美关系?1970年10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人斯诺夫妇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这是1971年4月2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这是中国展开乒乓外交,与美国接近的一个策略。封面的标题看起来好认,但是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想这里的Game不是指乒乓球的Game,而是美国将与中国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二者要展开一个与以前不同的Game。材料一: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讲话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材料三: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2、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2)中国: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利于改善国际地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进程三: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基辛格1973年2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进程四: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联合公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这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周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由于英文中的Odyssey(旅行)具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含义,所以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此次对中国访问还是很满意的。进程五: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进程六:1979年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70年代前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比较图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州及太平洋岛屿合计50、60年代141813104670年代-2003年12月2日3227282011118合计164华盛顿2004年11月13日电鲍威尔称目前中美关系处于30多年来最好时期你如何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1972年9月,周恩来会见了田中角荣。双方一致同意于9月29日建立两国间外交关系。三、中日建交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总理大臣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的背景是(单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到恢复B.中美已经建交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D.“文化大革命”结束争鸣:A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B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C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有永远的敌人。D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既有永远的朋友,也有永远的敌人。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如果把这些成果视为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成功,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三大外交成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改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交往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背景:第三世界兴起,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2)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八十年代以来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方针国际环境: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外交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2、主要外交活动和成就
本文标题: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5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