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八章 中国技术贸易发展
第八章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第一节国际技术贸易概述第二节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与方式第三节中国的技术引进第四节中国的技术出口第五节中国技术贸易的未来发展第一节国际技术贸易概述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境的转让,即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技术的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简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间的以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商业行为。一、技术的内涵二、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三、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第二节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与方式一、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专利商标专有技术二、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许可贸易技术咨询工程承包合作生产技术服务与协助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经济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自二战以后发展十分迅速,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一般商品贸易。近年来,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形势的变化,国际技术贸易开始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国际技术贸易额增长速度因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大大加快。随着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发展,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科研成果形成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参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分工和高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发展技术贸易,广泛吸收别国先进技术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国际直接投资在进入1993年后已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速度达21%。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跨国公司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7万家增至2000年的6万多家,跨国公司境外机构也从24万家升到80万家。经合组织(OECD)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OECD成员国中技术出口额已占到成员国整个贸易出口的1/4,出口额已近1万亿美元,交易数额之高,增长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二)国际技术贸易内容向“知识型”、“信息型”等软件技术倾斜。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是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在全球GDP中,已有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行业有关。目前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关信息产业的交易额已急剧增加。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数额在增加,而且结构也在调整,服务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0—65%,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国际技术贸易与制造业不同,根据美国学者格罗斯的研究,服务业技术贸易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型”职业技能,即以商务经验、企业管理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实际上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关信息产业的交易额已急剧增加,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技术贸易内容软件化的进程。第三节中国的技术引进一、技术引进发展概况二、技术引进的作用三、技术引进的重点领域四、技术引进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一、技术引进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各种方式从其他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技术引进包括购买专利、专有技术,技术咨询,引进成套设备及其相关技术,聘请外国专家,外派技术人员培训,引进经营管理方法等多种形式。引进技术的具体方式主要有技术贸易、技术协作与交流、产品贸易、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和合资经营等。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950—1959年2.1960—1969年3.1970—1978年4.1979—1996年5.1997年至今2005年我国技术引进创历史新高2005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9902份,同比增长15.1%;合同总金额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技术费118.3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2.1%。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成套和关键设备进口带动技术引进快速增长。2005年,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成套和关键设备进口合同成交额达53.3亿美元,同比增长41%,占合同总金额的28%。专有技术许可和技术服务合同金额分别为51.0和47.4亿美元,占技术引进金额的26.8%和24.9%,在2005年的技术引进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欧盟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我与欧盟签订技术引进合同90.7亿美元,同比增长46.6%,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47.6%。我从德国引进技术50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占我从欧盟引进技术的55%,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国。从日本和美国引进技术分别为38.5和34亿美元,增长31.4%和16%,列技术引进的第二位和第三位。2005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总额为92.2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近5成。外资企业引进技术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43.4%。铁路运输业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最主要行业。2005年,铁路运输业共引进技术29亿美元,同比增长近8倍,占全行业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19.6%。200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引进技术21.1和19.6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1.1%和10.3%,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1999-2005年七年累计据商务部统计,1999-2005年,中国累计引进技术近5万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技术费达623亿美元,占合同金额的57.6%。2005年,中国为技术引进所支出的技术费达118.3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62.3%,比1999年提高31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企业“重设备轻技术”的技术引进观念已得到转变,软技术在我技术引进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引进技术的质量明显改善。三峡工程成中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范例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不仅工程总量和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水电工程。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对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峡模式”,实现了中国水电装备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捆绑招标和技贸结合开辟技术引进新途径。三峡工程设计安装26台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而当时中国只有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于1996年6月宣布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机组一次性进行国际招标采购。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三峡机组国际招标成为世界水电装备技术最高水平展示和较量的舞台,达到了选择当今世界最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目的,探索了一条提高技术引进水平和层次的新途径。坚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显著提升中国水电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三峡工程从引进之初就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技术受让方的哈尔滨电机厂和东方电机股份公司向国外合作伙伴派出了最强技术力量,全过程参加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在国外先进技术的高起点上,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配置了一批国际精尖加工设备,使加工检测达到数控化、精密化和集成化;完全掌握了特大型机组整体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形成了水轮机水力设备、定子绕组绝缘、发电机蒸发冷却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水轮机高水头稳定性上有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培养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技术骨干;直流输电设备、主变压器、电站及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等重大装备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中国高度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就做出了“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依托三峡工程,在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中国机电装备制造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水平。通过技改计划,投入近8亿元资金支持哈电和东电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设计和制造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水电建设和产业发展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中美舌战高技术出口管制2007年1月,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的“中美高技术战略贸易研讨会”上,充溢着辩白、驳斥与博弈。引发中美双方舌战的是美方出台的一个出口管制草案。该《对华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澄清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以下简称草案)增加了47项出口管制产品。对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统计数据差异成了双方辩论的导火索。美国官方并不赞同中方观点——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美国自己对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的管制,而非一再受到谴责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而中国官员一再认为,美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不仅使得贸易不平衡难以化解,同时使美国放弃了大量对华商机。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说,他本人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协定谈判,“该协定1985年签署后,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直到1998年才生效,实际去年底两国才正式迈出了核电技术转让的步伐,而在这20多年间法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核电技术与设备已出口到中国”。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顾大伟则列举了一组数字,以证明美国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的“保守”:2005年中国“民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为161亿美元,而这一年中国“民用”高技术产品对美的出口额却高达520亿美元,顺差达到380亿美元,而中美整体高技术贸易顺差则超过400亿美元。美放松对华出口敏感技术限制旨在促进中美贸易2007年10月19日,美国商务部表示,一批中国企业现在可以更容易地从美国进口敏感性技术。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表示,已授予五家中国企业“合法终端用户”(validatedend-user,简称VEU)地位,旨在促进中美贸易。这意味着包括应用材料这五家中国公司今后向中国出口某些敏感性产品时无须另外申请出口许可。有分析人士称,授予5家中国企业“合法终端用户”地位体现出美国外交和经济政策向中国有所倾斜。曼库索表示,美国需要促进对华贸易、加强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联系,并增加美国出口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美国商务部授予“合法终端用户”地位的5家公司均不是全中资企业。上述5家公司包括: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波音公司旗下合资企业BoeingHexcelAVICI;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公司和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市场换技术———企业的选择以市场换技术作为企业行为,即本地企业在进口产品或设备时与外国供应商签订技术转让条款,并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世界各国许多企业都在这样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市场换技术,是拥有市场规模优势国家的企业可以加以利用的策略。尤其是在外国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本地进口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商业协议,进行市场和技术的交换。这是企业的商业选择,与政府无关。而且在加入WTO时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不再以转让技术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市场换技术确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我国电力企业,就是利用进口设备的机会,要求美国西屋电气转让了大型发电机设备生产技术。企业又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实现了自主创新。又如我国的钢铁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国内巨大的市场为筹码,宝钢引进日本技术,武钢引进德国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技术飞跃。这些都是企业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成功例子。“市场换技术”今后仍然是我国企业实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重要手段。在贸易、投资、合作等协议中附加技术转让条款,完全是企业行为。协议双方谈得拢就合作,谈不拢就再找其他伙伴,这是一种公平交易,并不存在所谓“政府压力”问题。市场换技术的争论有人认为,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大批国外技术的引进,实际上对本国原有的技术是一种“挤出”效应。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说,就是国外先进科技带来的产品,对国内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摧毁,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想跟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循环始至,就很难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更为严重的是,引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先进的,但市场却被外资占领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使我们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开放本身对中国有利,跨国的商品流通、人员往来、资本流动
本文标题:第八章 中国技术贸易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5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