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人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TPRBP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患病时,生命体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某些病理情况非常敏感,所以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生命体征是病情观察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定义体温的产生、热的产生与散失及体温的生理调节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体温的测量定义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特点: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温度差异小体壳温度(skelltemperature):身体表层的温度,也就是皮肤的温度特点:低于深部温度,并且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温度梯度,特别是各部位的皮肤温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受环境因素和衣着因素的影响深部温度不易测得,临床常用腋温、口温、肛温来代表体温腹腔、胸腔、中枢神经体温的产生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来维持的约50%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体外其它能量贮存在ATP中供机体随时利用,利用后的大部分能量最终也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的平衡,所以人体有相对恒定的体温一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动态的平衡是通过体温调节来实现的体温的调节分为:生理性体温调节又叫自主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对生理调节的一种补充生理性体温调节是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效应器的活动,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水平,约37℃温度感受器:分布广泛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皮肤、粘膜、内脏组织,将冷热信息传向中枢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将冷热信息传入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热感受器冷感受器热神经元冷神经元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效应器:骨骼肌、肝脏等散热效应器:汗腺、血管等体温调定点使体温与调定点一致体温>调定点,产热,散热体温<调定点,产热,散热散热中枢(前部)散热中枢兴奋,加速体热散发,引起的生理反应有:促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以辐射的方式散发热量增加出汗,加速呼吸,通过水分的蒸发散热降低细胞代谢,减少产热减少肌肉活动,防止产热过多产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速产热,其生理作用有: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汗,通过交感N直接抑制汗腺活动提高组织代谢率,通过交感N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组织的氧化率寒战,增加产热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根据外界环境温度的高低,有意识地调整身体的姿势和行为来适应外界如:冬季增加衣服室内开空调,使用电暖气夏季冲凉,使用空调风扇降温寒冷环境中,打哆嗦,寒战,同时人们会有意识地拱肩缩背,踏步、跑步来御寒行为调节生理调节热的产生与散失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通过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热产热的主要器官:机体深部的组织器官如内脏、肌肉、脑等安静状态下,内脏器官是主要的供热器官,其中肝脏是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运动或劳动时,肌肉成为主要供热器官使产热增加的因素:进食、寒颤、强烈情绪反应、交感N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加、环境温度增加或暂时减少使产热减少的因素:禁食、肌肉活动减少、抵抗力下降的、体温降低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当外界温度<人体温度时约70%热量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的方式散热约29%热量通过呼吸散热另外1%热量随尿粪等排泄物排出体外当外界温度>人体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或热射线传到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式是机体安静状态下并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影响辐射散热的因素: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温度差,散热量有效的辐射面积:皮肤颜色:暗-少,浅-多衣着情况:对于人体来说,辐射面积就是人体暴露的皮肤面积,人体四肢面积较大,在辐射散热中有重要作用传导(conduction)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递的散热方式由温度高的物体或部位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部位影响传导散热的因素主要是物体的导热性能:性能越好,散热量越大水的导热性能较好,为高热病人使用冰囊、冰袋、冰水湿敷进行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脂肪的导热性能较低,人体的脂肪可防止体热散失,有保温的作用,尤肥胖者、女子的皮下脂肪较厚,深部热量向体表传导的热量较少机体深部的热量可以传导的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皮肤传给相接触的物体如衣服、床铺等,但是布类是热的不良导体,脂肪导热度也较低,所以体热用传导散热的量是很小的对流(convection)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是传导的特殊形式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热带到体表散发出去人体周围有一层薄薄的空气与皮肤接触,人体热量散发给这层空气,通过空气的对流,体热散发到更大的空间对流散失热量多少与风速关系密切,风速越大,对流散失的热量越多穿羽绒服防寒是利用羽毛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减少对流散热,有助于保温蒸发(vaporization)指从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散热方式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粘膜、口腔粘膜随时都在蒸发散热是一种很有效的散热方式,并且是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可感蒸发)发汗是通过皮肤的汗腺分泌汗液,形成明显的汗滴而蒸发的一种方式不感蒸发是指水分直接透过皮肤和粘膜,未聚成明显的水滴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人体的不感蒸发每天在1000ml左右,通过皮肤的约为600-800ml地,通过呼吸道的约为400ml温水或酒精擦浴:通过水或酒精的蒸发带走大量的体热,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带走大量的热量:1g水蒸发可带走2.26KJ的热量正常体温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深部温度不易测得,临床常测口、腋、肛温温度可用℃、℉表示,换算公式:℃=(℉-32)×5/9℉=℃×9/5+32不同测量部位,平均温度、温度范围不同最接近深部温度最常用生理变化正常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爱许多生理因素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0.5~1℃,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影响因素:昼夜因素年龄、性别、活动、饮食、药物环境温度、强烈情绪反应其它昼夜因素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最高昼夜节律性波动与人体活动、代谢、血循的周期性变化吻合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可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年龄婴儿T略高于成年人随年龄增长,T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大约每增加10岁,T降低0.05℃,到13-14岁青春期,T与成人接近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及活动减少,∴T偏低性别女男0.3℃一方面女性的皮下脂肪较厚∴T稍高于同年龄体形差不多的男性另一方面,女性的基础T随着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变化,排卵后T约升高0.2-0.3℃,与孕H的周期性分泌有关,又如妊娠早期也会出现T升高情况(0.2-0.5℃)孕H有升温作用,主要时使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体温上升活动进行剧烈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肌肉的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可使T暂时上升1-2℃休息或睡眠状态T相对降低临床测T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或运动后休息30min再测;小儿应防止哭闹饮食食物的冷热可以暂时性影响口腔温度∴测口温时,进食后应间隔30min测量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尤其是进食Pr后,机体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增加,T饥饿T相对会下降药物麻醉剂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并能扩张血管是,增加散热,降低了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对于麻醉手术的病人,术中术后都应该注意保暖服用镇静剂T会降低环境温度人体体表与外界接触,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低也会暂时影响到体温的高低另外,风速、皮肤暴露范围的大小会影响到体温强烈的情绪反应强烈情绪使交感N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率增高,使体温一过性升高其它如冷热疗的应用、个体体温差异异常体温的评估(观察)与护理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pyrexia)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过高定义发热程度的判断发热的临床过程发热的型态护理定义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进调节性体温升高,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由于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如病毒、细菌、真菌、螺、立、支、寄生虫等等非感染性发热是由病原体以外的物质引起的包括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中枢性发热、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皮肤散热减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一般来说,腋温37℃,口温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都属于发热,但某些生理变化也可使体温上升超过平时体温较多(0.5℃),不称为发热发热程度的判断分为:以口温为例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腋温比口温低0.3-0.5℃肛温比口温高0.3-0.5℃人体能耐受的最高T约为40.6-41.4℃,达到或超过43℃很难存活,42℃以上持续2-4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发热的临床过程发热在体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体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每一阶段才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及表现,另外发热同时常伴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皮疹等,常与疾病有关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散热,体温升高主要表现:畏寒、疲乏不适、皮肤苍白、干燥无汗,有时伴寒颤头痛两种方式:骤升:T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渐升:T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见于伤寒、TB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表现:热性面容心率加快NS: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皮肤、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如疟疾:几小时,大叶肺炎:几天,伤寒:1周以上可是疾病的正常进展,也与治疗效果有关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呼吸加快,加深T每增高1℃,心率增加10-16次/分由于发烧、酒醉、药物中毒以及其它疾病引起的意识模糊,短时间内精神错乱:说胡话,不认识人体温下降期特点:散热产热,T恢复正常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由于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甚至循环衰竭∴这期应注意监护,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尤其是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热消退有快有慢:骤退:T急剧下降或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如大叶性肺炎、疟疾渐退:T逐渐下降,在数天内降到正常,如伤寒、风湿热如不恰当使用解热剂∴给解热剂使用应慎重,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心血管患者产热趋于正常而散热增加发热的型态热型(fevertype):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前后相连就构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热型,通过观察热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常见热型稽留热(continuedfever)弛张热(remittentfever)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稽留热T持续高于正常,39-40℃左右数天或数周24h波动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儿童期肺TB弛张热T持续高于正常,可达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波动在1℃以上,但T最低时仍高于正常多见于脓毒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24hT波动可达数℃高热期持续数h或数天,无
本文标题:体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1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