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中庸20110825
Linda2011.7《四书五经》之中庸《四书五经》背景:一、意义:1.政治、军事、外交、文化2.孔孟重要哲学思想3.科兴选仕,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4.现实意义•四书:•《论语》:读书,治学,做人,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统一。•《孟子》:施仁政,行王道。•《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诚、至德。•五经:•《周易》:指导人处理与自然界的阴阳动态平衡。•《尚书》: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为现实提供借鉴。•《诗经》: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礼记》:以礼治国。•《春秋》:维护大一统。中庸起源背景•春秋时期,礼坏乐崩,残酷社会现实•重建礼乐制度,采取权宜之计成书经过•《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西汉时代出现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以后各代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题思想•理想人格: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理想人物: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理想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和合什么是中庸(1):一、了解之前必须知道的: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什么是中庸(2):中和:总体的和谐,多样的统一目的中庸:适度的行为实现和谐手段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初步印象21:33-23:45什么是中庸(3):----《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最精准的解释: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打比方说:“如当盛夏极暑时,须用饮冷,就凉处,衣葛,挥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当隆冬盛寒时,须用饮汤,就密室,重裘,拥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极暑时重裘拥火,盛寒时衣葛挥扇,便是怪异,便是失其中矣。”《中庸》理论基础: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最主要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知、仁、勇治理天下,国家太平《中庸》章节(共33章)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章节(共33章)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章节(共33章)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章节(共33章)第十六章•『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左为扌右上为合下为廾],如此夫。」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中庸》章节(共33章)第十九章•『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第二十章•『1』哀公问政。•『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章节(共33章)第二十章•『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章节(共33章)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第二十五章•『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第二十六章•『1』故至诚无息。•『2』不息则久,久则徵。•『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中庸》章节(共33章)第二十六章•『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
本文标题:中庸201108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2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