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欹(qī):古同“攲”中庸之道•《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一、文学文化常识民鲜(xiǎn)久矣6.29无适(dí)也4.10必也狂狷(juàn)乎13.21乡原(yuàn),德之贼也17.13恶(wù)称人之恶(è)者讪(shàn)徼(jiāo)讦(jié)17.24二、正音: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论语》选读中庸指什么?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一般人的看法三、整体感知第一课时目标:1、研习6.29;11.16章,初步理解中庸思想及其内涵。2、当堂背诵11.16。第1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取独表推测语气缺少【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中庸-释义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何谓中庸?过犹不及: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1.东西吃太多容易拉肚子;睡觉过多会头昏;2.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3.对于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常常会造成精神负担,反而会把身体搞坏。师与商也孰贤()过犹不及()句中表停顿和……一样过犹不及1.京戏著名演员表演,讲究不瘟不火;2.优秀歌手歌唱时情真而能自持;3.烧菜要注意火候;4.“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恰到好处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拓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闻斯行诸?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11......回顾:前文所学能体现中庸思想的章节作业:1、预习第二课时2、背诵11.16;13.23;13.24;17.13《中庸之道》第二课时第4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提问:何谓狂狷?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该肯定还是否定?“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狂狷者尚未达到中庸之道,但已经很不易了,值得肯定。与:交往为:做自读学案中补充内容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义”“礼”(2)探究:“礼”运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理解“礼”与“和”的关系?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提问: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1、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和谐状态,叫做“和”;2、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和:不同事物间的平衡与协调同:无差别的统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课后练习一)要点:“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补充】“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存在于个个方面。有人与自然之间的,有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家和万事兴(家庭)协和万邦(外交)•和气生财(生意)和衷共济(事业)•政通人和(政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把孔子的话赋予了现代意义,大意是:现代社会,你要具备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国家、组织、个人皆然,要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这样才能带来共同发展。“和而不同”是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人应保持的一种心态。世界之所以万紫千红,是因为它异彩纷呈,不是一个声音,不是一种颜色;各种文明,各种意识形态,各种风俗习惯,都有存在的价值。“和而不同”是一种伟大的开放的心态。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中庸之道》第三课时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评析】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1.以乡人的好恶来评价人的人是怎样的人?这种人缺乏识别好坏的能力,以他人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走极端。2.以乡人中善者与恶者的好恶来评价人的人是怎样的人?这种人能不以他人的好坏为依据,而以善恶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符合中庸的法则,不偏不倚。3.用“乡人”的做法,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呢?中庸有原则(标准)。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孔子为什么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这种人不分立场、原则、观点等是否对立,只是采取折中的处世原则。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如果这样的人很多,那么正气得不到弘扬,邪气得不到谴责,整个集体就会颓败。用“乡原”的例子要说明什么观点呢?中庸非完全折中。探究:中庸和“折中主义”有何区别?•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P39(14•34)[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原则:爱憎分明!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知识回顾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提问:孔子和子贡分别憎恶怎样的人?孔子: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的人;子贡:混淆仁德,误解中庸之道的人。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课堂总结•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孔子主张“和为贵”,但又强调“和而不同”,两者是否矛盾?•不矛盾,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在一起,从而失去了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使多元并存,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完全一致,这既违反人类发展的规律,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和”是解决彼此间分歧而达到彼此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国家、种族、文化和个人的特性与独立的地位。2.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②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
本文标题:中庸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2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