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豆常规检验知识培训2009年9月5日2一大豆的基本常识二大豆检验的相关知识三检验标准修订的内容四大豆的检验规则五大豆水分的检验方法六大豆完整粒率、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检验方法目录3一大豆的基本常识1种植分布我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一、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流域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2营养成分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43原料介绍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是有豆荚类谷物的总称;中国古称菽,而篆文中的豆,就像种子在豆荚中的样子。豆的角叫豆荚,豆的叶叫豆藿,豆的茎叫豆萁。说到大豆,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4食疗作用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能杀乌头、附子毒;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还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5二大豆检验的相关知识(一)相关术语和定义1完整粒籽粒完好正常的颗粒。2未熟粒籽粒不饱满,瘪缩达到粒面二分之一及以上或子叶青色部分达二分之一及以上(青仁大豆除外)的、与正常粒显著不同的颗粒。3损伤粒受到严重摩擦损伤、冻伤、细菌损伤、霉菌损伤、生芽、热损伤或其他原因损伤的大豆颗粒。(1)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子叶的颗粒。(2)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子叶的颗粒。(3)生芽、涨大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或吸湿涨大未复原的颗粒。(4)生霉粒:粒面生霉的颗粒6(5)冻伤粒:因受冻伤害籽粒透明或子叶僵硬呈暗绿色的颗粒。(6)热损伤粒:因受热而引起子叶变色和损伤的颗粒。4破碎粒子叶破碎达本颗粒体积四分之一及以上的颗粒。5杂质通过规定筛层和经筛理后仍留在样品中的非大豆类物质,包括以下几种:(1)筛下物通过直径3,0mm圆孔筛的物质。(2)无机杂质泥土、砂石、砖瓦块及其他无机杂质。(3)有机杂质无使用价值的大豆粒、异种类粮粒及其他有机杂质。76色泽气味一批大豆固有的综合色泽和气味。7高油大豆粗脂肪含量不低于20.0%的大豆8高蛋白质大豆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0%的大豆。8(二)大豆的分类根据大豆的种皮分为1黄大豆:种皮为黄色、淡黄色,脐为黄褐、淡褐或深褐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大豆。2青大豆:种皮为绿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大豆。按子叶的颜色分为青皮青仁大豆和青皮黄仁大豆两种。3黑大豆:种皮为黑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大豆。按子叶的颜色分为黑皮青仁大豆和黑皮黄仁大豆两种。4其他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及双色大豆(种皮为两种颜色,其中一种为棕色或黑色,并且其覆盖粒面二分之一以上)等。5混合大豆:不符合1至4规定的大豆9(三)大豆的质量标准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等级完整粒/%损伤粒率/%杂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味、色泽合计其中:热损伤粒≤1.0≤13.0正常1≥95.0≤1.0≤0.22≥90.0≤2.0≤0.23≥85.0≤3.0≤0.54≥80.0≤5.0≤1.05≥75.0≤8.0≤3.010(1)高油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等级粗脂肪含量(干基)/%完整粒/%损伤粒率/%杂质含量/%水分含量/%色泽、气味合计其中:热损伤粒1≥22.0≥85.0≤3.0≤0.5≤1.0≤13.0正常2≥21.03≥20.0高油大豆用粗脂肪含量为定等指标,1~3等的粗脂肪含量(干基)要求分别为≥22%、≥21%、≥20%,低于20%的大豆不作为高油大豆,其他质量指标与普通大豆3等相同11(2)高蛋白大豆质量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粗蛋白含量(干基)/%完整粒/%损伤粒率/%杂质含量/%水分含量/%色泽、气味合计其中:热损伤粒1≥44.0≥90.0≤2.0≤0.2≤1.0≤13.0正常2≥42.03≥40.0高蛋白大豆用蛋白质含量为定等指标,1-3等的粗蛋白质含量(干基)要求分别为≥44%、≥42%、≥40%,低于40%的不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与普通大豆2等相同。12三大豆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大豆》(GB1352-2009)(一)是增加了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的质量要求。(二)是调整了普通大豆定等指标。(三)是调整了大豆分类。(四)是增加了不同等级的损伤粒率要求。新标准要求,1-5等损伤粒分别要求≤1%、≤2%、≤3%、≤5%和≤8%,其中热损伤粒分别为≤0.2%、≤0.2%、≤0.5%、≤1%和≤3%。(五)是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新标准增加了关于标签标识的要求以及转基因标识的规定。13四大豆的检验规则1检验的一般规则按GB/5490执行。2检验批为同种类,同产地、同收获年度、同运输单元、同储存单元的大豆。3大豆按完整粒率定等,三等为中等。规定完整粒率低于75%的为等外级。4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定等、二等为中等。粗脂肪含量最低于最低等级规定的,不作为高油大豆。其他指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5高蛋白质大豆按粗蛋白质含量定等,二等为中等。粗蛋白质含量低于等级的,不应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14五大豆水分的检验方法(一)两次烘干法粮食水分在18%以上,大豆、甘薯片水分在14%以上,油料水分在13%以上,采取两次烘干法。第一次烘干:称取整粒试样20g(W准确至0.001g),放入直径10或15cm、高2cm的烘盒中摊平。粮食在105℃温度下,大豆和油料在70℃温度下烘30~40min,取出,自然冷却至恒重(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005g),此为第一次烘后试样重量(W1)。15第二次烘干:试样制备及操作方法如下:1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一定样品,按下表规定的方法制备试样:试样制备方法表粮种分样数量(g)制备方法粒状原粮和成品粮30~50除去大样杂质和矿物质,粉碎细度通过1.5mm圆孔筛大豆30~50除去大样杂质和矿物质,粉碎细度通过2.0mm圆孔筛花生仁、桐仁等约50剪碎取净仁用手摇切片机或小刀切成0.5mm以下的薄片2操作方法:16(1)定温:使烘箱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距离烘网2.5cm左右,调节烘箱温度定在105±2℃。(2)烘干铝盒:取干净的空铝盒,放在烘箱内温度计水银球下方烘网上,烘30min至1h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再烘30min,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5g,即为恒重。(3)称取试样:用烘至恒重的铝盒称取试样约3g,对带壳油料可按仁、壳比例称样或将仁壳分别称样(W2,准确至0.001g)。(4)烘干试样:将铝盒盖套在盒底上,放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在130℃温度下烘40min(油料烘90min)后取出铝盒,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此为第二次烘后试样重量(W3)。17结果计算用两次烘干法测定含水量时按下式计算:W×W2-W1×W3水分(%)=────────────×100%W×W2式中:W--第一次烘前试样重量,g;W1--第一次烘后试样重量,g;W2--第二次烘前试样重量,g;W3--第二次烘后试样重量,g。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2%,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18(二)大豆水分含量的感官检验技术好大豆的籽粒大小整齐,色泽明亮,形态饱满,虫蛀粒少;次等大豆,籽粒大小不齐整,色泽不亮,种皮发暗,虫蛀粒多,籽粒皱缩。水分检验技术1.皮色光亮鲜明,牙咬(门牙竖咬豆粒)声脆,震牙、子叶横断整齐,皮肉分离,这时水分约为12%。2.皮色有光,牙咬响声大,横咬两断,竖咬开瓣,不易脱皮,这时水分约为13-14%。3.皮色灰暗,牙咬响声较小,横断面有毛边,不粘牙,开瓣不脱皮,这时水分约15%。4.用手紧握豆粒,发出“吱吱”响声,皮色滞而无光,牙咬松软,富有弹性,牙咬不断,有的甚至粘牙,这时水分约为16%。19(三)大豆水分的检测所需仪器及用具:分样器、粉碎机、称样皿或称量皿可恒温烘箱、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1g)操作方法:A试样准备:大豆原始样需缩分至200g,粉碎至2.0mm后装入密封容器;B称样皿或称量皿预先在规定的温度下烘至恒重(烘2hr),于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W0);C用已恒重的称样器或称量皿称取适当的样品(准确至0.0001g)(W);D在规定温度下烘xhr,于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W1)(W0+W)-W1水分(%)=————————×100%W样品重量(g)称样皿时间x温度整粒大豆~3g大40min130℃米糠/米糠粕~2g小40min130℃水稻~2g小40min130℃20六大豆完整粒率、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检验方法(一)仪器和用具天平,感量0.01g谷物选筛分样器、分样板分样盘、小皿、镊子等。(二)操作方法按GB5491分取500g试验,按GB/5494规定的方法分两次筛选,然后拣出筛上大型杂质和筛下物合并称重量(M2),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试样中,称取100g(M3),倒入分析盘中,分别拣出杂质(M4),损伤粒(M5)、未熟粒(M6)、破碎粒并称重,其中热损伤粒单独拣出(必要时剥开皮层,观察子叶是否发生了颜色变化),称重(M7)21结果计算M3-M4-M5-M6完整粒率=(1-M2/M1)×--------------×100%M3M5损伤粒率=(1-M2/M1)×----×100%M3M7热损伤粒率=(1-M2/M1)×----×100%M3M1大样质量,单位为克(g)M2大样杂质质量,单位为(g)M3小样质量,单位为克(g)M4小样杂质质量,单位为克(g)M5损伤粒(含热损伤粒)质量,单位为克(g)M6未熟粒、破碎粒质量,单位为克(g)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1%,求其平均值,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
本文标题:大豆常规检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7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