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2468101214161850-6070-8090-1000%5%10%15%20%25%30%35%`第一章抽样技术概述2本章要点本章对抽样技术的涵义、作用、产生历史和实际应用等作简要介绍,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要求:①正确理解抽样技术的科学涵义、基本分类和特点,对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和作用有初步的认识;②对抽样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有一般的了解;③对抽样技术的实际应用有大致的认识。3第一节什么是抽样技术4一、抽样技术的涵义什么是抽样技术?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从统计调查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获取数据,然后对总体数量特征作出推断的技术。抽样技术是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的技术,运用抽样技术所进行的调查称为抽样调查。从广义上说,一切非全面的统计调查都是抽样调查。在抽样调查中,抽样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抽取样本和估计总体。根据样本抽取的方式不同,抽样可以分为两类:非概率抽样和概率抽样。5(一)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没有严格的定义,也称非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按照随机原则、总体中各单位被抽中概率事先未知或难以确定的抽样,样本的抽取主要根据人们的主观判断或简便性原则来进行。其致命的缺点是,难以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难以保证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概率抽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和流动总体抽样。61.随意抽样,也称任意抽样,即抽样者随意地或任意地(通常是遵循简便性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2.判断抽样,也称有目的抽样或有代表性抽样,即抽样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判断从总体中挑选出“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来组成样本。3.定额抽样,也称配额抽样,即抽样者按照规定的定额获得一个在某些特征上与总体结构大致成比例的样本。它是先对总体按一定标志分类,并按比例分配每类应调查单位的定额,然后由抽样者在每类进行判断抽样。4.流动总体抽样,也称“捕获——标记——再捕获”抽样,即抽样者先从流动总体中获取部分单位,加以标记后放回总体,过一段时间后再获取部分单位,然后根据再获取单位中有标记单位的比例来推算总体的数量。7(二)概率抽样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是一种以概率论和随机原则为依据来抽取样本的抽样,是使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事先已知的、非零概率被抽中的抽样。总体各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可以通过样本设计来规定,通过某种随机化操作来实现。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抽样就是指概率抽样,狭义上的抽样技术就是指概率抽样技术。常用的概率抽样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8概率抽样的特点:1.样本的抽取遵循随机原则。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样本的抽取排除了人的主观随意性或目的性,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按照一定的、事先已知的概率被抽选,也就是说总体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有机会被抽中。2.可以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对总体数量特征进行推断,包括对总体数量特征(或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或作出假设检验。3.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抽样误差是由抽样调查的非全面性和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所引起的。9需要强调两点:一是随机与随意(或随便)的区别,随机有科学的含义,“随机”的结果可以用概率来描述,而随意则更多地带有人的主观性,“随意”的结果难以用概率来表示,两者的根本的区别在于能否确保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有事先可以计算和确定的、非零的概率被抽中,这也是随机抽样(概率抽样)与非随机抽样(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所在。二是概率抽样不同于等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指总体中的各单位都有非零的概率被抽中,各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果各单位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称为等概率抽样;如果各单位被抽中的概率不相等,则称为不等概率抽样。10二、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一个完整的抽样调查过程,大致包括以下七个基本步骤:(一)设计抽样方案。(二)编制抽样框和设计调查表。(三)试抽样调查。(四)正式抽样调查。(五)数据处理。(六)推断分析。(七)总结评估。11三、抽样技术的作用(一)节省调查费用。(二)增强调查的时效性。(三)有助于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四)承担全面调查难以胜任的调查任务。(五)用以与其它统计调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六)用以对总体特征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为方案的取舍和决策的决定提供依据。当然,抽样技术也并非十全十美,首先是由于技术性强而不易理解和掌握,其次是抽样推断的结果有时也会产生差错,三是对于总体未被调查的部分很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四是有些理论方法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12第二节抽样技术的产生与发展13一、抽样技术的历史概况1、1776年,法国经济学家麦桑斯在其所著的《法国人口论》中,以部分地区的人口清查数来推算全国人口。178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建议用某些地区的出生率来推算整个法国人口,并对推算误差进行了研究。1802年,他在全国挑选了30个县,对连续三年内出生的人数进行了调查,得出人口出生率为35.27‰。2、1853年,曾提出统计结果稳定性的“平均人”理论的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提出在家庭收支调查方面采用“代表性”调查。3、1861年,英国的威廉·法尔在人口普查中利用了部分抽样。19世纪末,任美国联邦劳动委员会委员的赖特,在国家工业和劳动统计中曾提到使用“代表性”的样本。144、挪威首任中央统计局局长凯尔是竭力提出并推广抽样技术的先驱者,他在1895年于瑞士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根据1894年由他自己亲自组织进行的关于挪威退休金和疾病保险金抽样调查的经验(调查项目60多个,样本人数8万),提出了所谓“代表性调查”的抽样方法,首次引入了抽样的概念。他将代表性调查定义为“根据抽样设计,从总体的正常‘代表’中合理地收集数据”,认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取决于观察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正确的代表性方法”,主张“按照一个以过去统计调查为基础的合理方法来选取样本单位”,也就是按照调查者的主观判断来取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目的抽样。由于凯尔没有提出完善的推断理论和解决如何检验“代表性”的问题,因此他的观点引起了激烈争论。155、1899年,在俄国彼得堡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凯尔继续捍卫“代表性调查”的方法,并且强调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社会经济调查,也适用于农业和林业,还提出了分层的思想和控制调查结论、便于统计分析的主张,呼吁研究和发展这一方法的实际和理论的各个方面。国际统计学会任命一个分委员会来充分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要求提出研究报告。6、1903年,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在柏林召开,对“代表性方法”进行肯定,并建议继续进行研究。此后,相继出现了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形式,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到应用。但非概率抽样毕竟不够科学,例如1936年美国《文学摘要》杂志用随意抽样方式和1948年美国盖洛普(Gallup)咨询公司用定额抽样方式对总统选举所作的推断预测都遭遇了失败。167、随着代表性方法逐步被接受,争论的焦点开始集中在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上。德国统计学家波特基维茨(1901年)和英国统计学家鲍莱(1906年)都提出应以概率论作为抽样的理论依据。1908年,英国的戈塞特提出了小样本思想和t分布理论。1923年,费希尔提出了方差分析法,完善了小样本理论,阐述了实验设计原理。英国统计学家蒂配特编制了历史上第一张《随机数字表》。8、1924年,国际统计学会成立“抽样方法应用研究委员会”。1925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发布了鲍莱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和丹麦统计学家詹森的《代表性方法的实践》两个报告,首次对随机抽样和有目的抽样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要按照概率原理给每个单位都有被抽中机会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肯定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179、1934年,波兰统计学家尼曼根据概率论的原理提出了置信区间的推断理论,此后又提出了分层抽样的样本最优分配原理和方法,改进了整群抽样设计,探讨了比率估计方法和双重抽样技术,研究了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并从对比研究中进一步肯定了随机抽样的优越性。10、印度著名的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从1931年开始在他创办的印度统计学院中进行了一系列抽样调查实践和研究工作,他提出了“费用函数”和“方差函数”的概念用于设计最优抽样方案,创立了估计复杂样本方差的“交叉子样本”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印度的另一统计学家苏克哈特米对分层抽样和非抽样误差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他们的带领下,印度的抽样技术、尤其是农业抽样技术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1811、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推广应用抽样技术的国家之一。美国劳工部在1937年采用比率估计和置信区间的方法进行了全国失业情况抽样调查,在1938年采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在1942年对各阶段抽样进一步采用了非等概率抽样和比率估计方法,并且进行了控制非抽样误差的设计。1935年,美国进行了消费品购买量抽样调查。不久,美国农业部开展了农业抽样调查。1943年,美国进行了劳动力月报抽样调查,后来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一项调查——现时人口调查(CurrentPopulationSurvey)。在美国抽样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中,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抽样专家,如戴明(W.E.Deming),汉森(M.H.Hansen)、赫维茨(W.N.Hurwitz)、麦多(W.G.Madow),基什(L.Kish),科克伦(W.G.Cochran),耶茨(F.Yates)等。1912、休哈特(W.Shewhart),戴明和朱兰(J.Juran)等人,还把抽样技术推广应用到了统计过程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对战后日本重建和当今世界工商业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3、原苏联从1925年开始在农业经济、雇佣劳动力、作物面积、牲畜、农产量、集市农庄市场价格、农民和职工家庭收支、工业产品质量检查等方面,广泛采用抽样调查,但随机抽样方法的普遍采用则主要从50年代开始。14、1947年,联合国专门设立了“统计委员会抽样分会”。1950年,联合国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印度的实践和经验。1960年,出版了《抽样调查理论基础》,推荐了22种社会经济抽样调查方法,1927年增加至32种。此后又出版了《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和《工业普查实用抽样技术》。20二、我国对抽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我国对抽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杰出人物是北京大学的许宝禄教授,他在1938——1945年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抽样推断和多元分析的论文,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由他编著的讲义《抽样论》为指导大规模抽样调查提供了方法依据。1943——1944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了云南户籍示范人口普查,并用抽样方法抽取部分人口以核对普查结果。这是我国第一次抽样调查。上海曾于1946年进行工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12、1952年8月,新中国成立了国家统计局。3、1955年1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1954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进行了新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方案、统一计划进行的农民家计抽样调查,195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常性的农民家庭调查。人民公社化后这项工作暂停了一段时间,1962年又恢复社员家计调查。4、1956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运用类型比例与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十个工业部门的国营和公私合营的6000名职工进行了家计调查。1957年,职工家计调查扩大到商业、教育、机关团体等部门,并改变由全国统一抽选调查单位为各地自行抽选,并提出应用双重抽样方法。5、1956年12月,以王思华为团长的国家统计局代表团到印度考察农产量抽样调查工作。226、1957年6月,《统计工作通讯》发表社论《积极在全国范围开展抽样调查,广泛收集统计资料》。7、1957年6月,作为印度政府统计顾问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主席的马哈拉诺比斯教授到中国访问讲学。8、1963年,国务院发布《统计工作试行条例》,强调指出灵活运用包括抽样调查在内的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第一支专业抽样调查队伍——全国农产量
本文标题: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8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