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教训辅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之探讨
1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之探討高雄市立英明國中廖茂村主任壹、緣起與背景針對目前學校輔導工作所面臨的困境:家庭、學校、社會三大輔導層面,彼此未能密切配合,導致力量分散,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學校輔導系統本身,強調輔導工作應由全校教師與行政人員共同負責,但卻未能相互支援,分工合作,整合困難,績效不如預期理想。又學校教師之教學或學校辦學方針,未能兼顧學生需求與程度,以致部分學生課業適應困難,產生諸多不適應行為;因而加重學校訓輔工作負擔。有鑑於此,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有「學校應行訓輔整合,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列為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之一,其主要目的在引進輔導工作初期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觀念,本諸發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的教育理想,配合學校行政組織的彈性調整,激勵一般教師全面參與輔導學生工作,結合社區資源,建構學校輔導網路,為學生統整規劃一個更周延的輔導服務工作。貳、方案重點:本實驗方案有四大任務指標:一、激勵一般教師全面參與輔導工作,善盡教師輔導學生責任。二、增進教師教學效能與人性化照顧學生,融合輔導理念,全面提升教學品質。三、彈性調整學校訓輔行政組織運作,為訓輔人員及一般教師規劃最佳互動模式與內涵。四、結合社區輔導資源,建構學校輔導網路。在教師輔導學生責任方面,本方案提列了三條可行途徑,包括(一)落實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輔導學生之責任;(二)實施每位教師皆負導師職責;(三)鼓勵每位教師參與認輔工作。在提高教學效能與人性化照顧學生方面,本方案強調,實驗學校必須將輔導理念融入教學歷程,規劃提升教學效能相關措施,協助教師實施高效能與人性化之教學,幫助學生獲致滿意的學習,強化各領域教學研究會功能,成立教學診斷小組了解教學與辦學問題,實施教學評鑑,教師評鑑及必要的補救教學等,全面提升教學品質。在學校行政組織調整方面,本方案建議實驗學校優先朝下列兩個方向規劃:(一)將「訓導處」調整為「學生事務處」,兼具輔導學生的初級預防功能。(二)將「輔導室」(學生輔導中心)調整為「諮商中心」或「輔導處」;加強各級心理輔導及諮詢服務工作。再配合全校其他行政組織的調整與運作,期能為訓2輔人員及一般教師規劃最佳互動模式與內涵。在建立學校輔導網路方面,本方面提到社區輔導資源包括社工專家人員,心理衛生人員、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法務警政人員,心理治療人員、公益及宗教團體、社區義工、學生家長及退休教師等。也提列了可協助學校推動的教育工作,例如:充實與補教教學、交通導護、校園安全、認輔適應困難學生、追蹤輔導中輟生、親職教育諮詢服務………等提供實驗學校規劃具體實驗措施時之參考。有效激勵教師善盡輔導學生責任、提高教師教學效能與人性化照顧學生、學校行政組織重新調配運作、結合及運用社區輔導資源等工作,皆須配合辦理一系列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義工及學生家長研習活動,發展編制教師輔導工作手冊,明確界定規範教師及訓輔人員角色與職能,增益「三合一」之後實際輔導學生績效。因此,研訂教師輔導工作手冊,及辦理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義工及家長研習活動,亦為本實驗方案重點措施之一。「三合一」含有交互作用、整合發展之意,學生輔導工作在校內必須整合一般教師(教學人員)、訓育人員及輔導人員力量,在社區及校際間,則必須結合整體社區輔導資源共同投入,始能達成初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之各項專業服務工作。其整體架構如下:教、訓、輔三合一整合架構圖示*初級預防:針對一般學生及適應困難學生進行一般輔導*二級預防:針對瀕臨偏差行為邊緣的學生進行較為專業的輔導諮商*三級預防:針對偏差行為及嚴重適應困難學生進行專業的矯治諮商及身心復健。參、理論基礎:「理論」的功能在於為各種現象提供一般性解釋,導引行動,並為日常真實情況的實際問題,提供決策的基礎。因此,任何問題或措施應有其理論基礎,才能奠社區輔導資源教學教學教學輔導輔導輔導訓導訓導訓導社區輔導資源全體教師(含導師)三級預防二級預防一級預防3立根基,健全發展(王家通和曾燦燈,民77:24~29。)一、哲學的理論基礎─「手段」與「目的」凡是教育活動,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有施教者與受教者;第二、雙方面有交互作用的存在;第三、達成行為的良好改變。(郭為藩和高強華,民77:4)。因此,在整個教育發展過程中,未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常須配合國家需要,社會脈動及教育長遠發展,規劃各種可行的教育方案或措施。而要達到任何一種教育方案的預期目的,必須集合教師、行政、環境等各項資源,經由觀念溝通,制度調整、經費籌措、法令修訂等過程,促使教育改革方案的落實,達到提升教育品質之目的。因此,就方案短期目標來看,各項資源的整合有效運用,是推動方案的必要「手段」;而其「目的」在促進方案措施的有效執行。就整體教育發展而言,教改方案的執行,是提升教育品質,達到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二、行政學的理論基礎─全面品質管理原理之應用全面品質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概念,是由戴明(Deming)的企業管理哲學發展而來。其意旨係只在企業中結合勞工與管理者的智慧與才能,以小組合作方式持續地改進品質與生產力的一種過程。Jablonski提出六個全面品質管理的原理;(一)以顧客為中心;(二)兼顧過程與結束;(三)預防重於治療;(四)動員基層力量;(五)以事實為決策的基礎;(六)提供回饋(Jablonski,1991:26;引自葉中達,民82:6)。而這六個品質管理原理反應在教育上,就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方案目的而言,應以學生及教師為中心,統整學校行政單位並結合社會資源,一方面須顧及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就;另一方面也要兼顧教師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成果。此外,就過程而言,須加強宣導、觀念溝通,務期學校教育工作者能掌握其旨意,配合實施。同時須經訪視、觀摩、研討,集思廣益,提供新觀念與好作法。積極動員全體教師,建立教育專業責任的熱忱,使參與並負起改進教育品質的重任。「全面品質管理」是推動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三、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對人性尊嚴及價值的重視尊重人性的尊嚴與個人價值是人本心理學共同的信心。從人本心理學觀點來看,人之異於禽獸,在於人有自我觀念,能對外來刺激知覺賦予個別意義,並導引行為趨向設想的目標。因此,把自我看成全體,並尊重人之所以為人的選擇自由,才能鼓勵為自己抉擇和自身的存在負起責任,在這樣的過程中,人性尊嚴與價值自然能顯露出來並獲得尊重與肯定。人本心理學所強調的人性化教育中,教師所扮演的是一個誘導者、鼓勵者、幫助者的角色,而「師生關係」是決定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也唯有建基在教育愛的師生關係,教師才能對學生流露出真摯的關懷與情感,對學生種種行為作出擬情的瞭解,並關心他們的一切。如此,才能發揮教育最大的功效。史密斯說:「教學愈有人味,學習結果愈佳」(黃政傑,民78:127)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的靈魂人物,行政是最佳的後勤支援者。在學校教育中,尊重學生人格尊嚴並重視學生個別差異,使學生適性發展。尊重教師特4性與發展,提供教師充分的支持與資源,亦是人性化教育環境所必須的要件。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方案的規劃與內涵,即奠基於心理學對人性尊嚴及價值的重視。四、社會學的理論基礎─「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的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實施,在義務教育是屬於強迫、全民的教育,有其一致性的要求,因此,應包括入學階段〈入學機會的均等;消極方面,不因性別、宗教、種族、家庭背景,限制其入學機會;積極方面,應協助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使能發揮其潛能〉,學習階段〈教育資源的均等分配與有效運用〉、及結業階段〈一定的學習成就〉。而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屬分化教育,所強調的是教育機會的開發,一方面要求公平的入學制度,一方面要求資源的開放,並確定繼續進修的機會。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方案的目的,務期教務、訓導、輔導等行政單位的整合及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因此,該方案的實施,必須提供每位老師參與的機會,鼓勵教師發揮潛能;同時,行政單位的組織與工作內涵,亦應以學生發展與需求為中心,提供每位學生適性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快樂、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如此,從方案的研擬、規劃、實施及預期的目的,均能考量學校的特性、師生需求及社區特色,在公平公開及民主的參與中,逐步形成共識並有效執行,實係受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影響。五、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成本效益分析及績效責任概念的重視成本效益分析是指對某種投資成本與效益的大小做有系統的比較,藉以評定其經濟利益之分析。其目的與功效,即在能夠提供測定投資預期結果的方法,做為合理分配與資源運用的準則(蓋浙生,民71:111)成本效益分析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擬定合理教育政策所需的有用資料(同上:111~112)。而教育上要如何善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謀求較大的投資效益,加速提升人力素質,是人人共同觀注的焦點。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方案的內涵,實施策略與方法等,均將涉及人力、物力及經費等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教育行政機關應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規劃、推動輔導新體制方案,並評估各校實驗計畫,作為未來推廣之參考。而學校如何結合各界資源,兼顧師生需求,學校整體發展及社區特色,擬具可行合理實驗計畫,為該方案能否有效推動的重要關鍵所在。為有效推動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方案並達到預期效益,應善加運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結合各方資源,並將有限資源妥為規劃使用。績效責任已成為現在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績效責任觀念之父勒辛格認為:績效責任是一種過程的結果,它的基本意義,就是公私立機構的負責人,從事服務時,要對簽訂的契約負責(Lessinger,1970:217;引自張清濱,民80:44)因此,教育的績效責任即是教育人員,尤其是教師,要對教育的品質負責。換言之,教育行政人員;校長、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職員都要對教育的品質負起一部份責任。5「績效責任」運動對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解釋,更顯出其影響所在。今日,智慧和性向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教育的影響。因此,學生學習的成果和學校及教師有密切關係,亦即,學校要負起學生學習的責任。學校教育人員為追求高品質的教育產出,常會在績效責任原則下,透過各種有效方法,俾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換言之,學校教育人員為達成績效責任的要求,必須從學校整體層面或教師個人層面去思考有效的調適方式,以確保教育品質的提升。因此,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方案的精神與旨意實乃植基於績效責任的觀念,其能透過該方案的實施,落實教師輔導學生的職責,協學生適性發展;同時,也期望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重新調整學校行政組織,提供師生良好的教育環境,提升教育品質。校長教務處學生事務處(原訓導處)諮商中心(原輔導室)行政處(原總務處)教學組研究組(新增組織)註冊組體育組(原隸屬訓導處)各領域教學研究委員會生活教育組活動組(原訓育組)輔導組(原隸屬輔導室)環境衛生組(原衛生組)資源組(原資料組)特教組專業輔導人員專業輔導教師事務組文書組出納組設備組(原隸屬教務處)台北市天母國小「教訓輔三合一方案」新制行政組織結構肆、執行方法一、成立「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規劃委員會」教育部會同省市教育廳局,結合教育、訓導、輔導學者專家及實驗學校校長,成立「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規劃委員會」,規劃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協助實驗學校依據實驗方案,擬定教訓輔人員最佳互動模式與內涵,並逐步增加實驗學校。二、擬定實驗學校實驗計劃實驗學校成立「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執行小組」,依據部頒「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結合社區資源,設計學校教、訓、輔人員最佳6互動模式與內涵,規劃具體實驗計劃,提送教育部「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規劃委員會」審議,經行政程序核定後據以執行。三、辦理學生輔導新體制實驗績效評估教育部「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規劃委員會」配合實驗進程,適時委託學者專家進行「學生輔導新體制實驗績效評估」,併同「省市試辦專業輔導人員方案評估」結果,作為調整實驗方案及實驗學校之參考。四、落實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輔導學生之責任實驗學校「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執行小組」依據教師法第十
本文标题:教训辅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之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9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