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散文的内涵、类型和特征
散文•散文是我国的强势文体,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文”,杂文,璀璨夺目,美不胜收。第一节:散文的内涵和类型•一散文的内涵:•1、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散文”的名称却出现较晚。•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始有论及:“其立意措辞,贵于浑浊有味,与散文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2、散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1)古代散文:是指除诗、词、曲等有韵之文以外的散体文章。(大散文概念,涵盖范围广)•(2)五四时期的散文:散文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时的散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书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或“小品文”、“絮语散文”)•★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不同:•①现代散文排除了大量的实用文体,仅保留审美文体,范围缩小,是“小散文”。•②它强调作者性灵的表现,与“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唱“对台戏”。•③写法比古代散文更为自由、洒脱,议论、抒情、描摹人情、形容世故,札记琐屑、谈天说地。•④风格更为多样:思想上,名士风、绅士风、隐士、叛徒;表现手法上:描写、讽刺、委屈、缜密、劲健、绮丽、流动、含蓄等。•总之,文学性的凸显是现代散文有别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当代散文的定义: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现代文体分类•记叙文——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戏剧文学——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实用文体文学文体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四)散文抒发感受与诗和小说的不同•1、诗歌表现的感受具有情感化、情绪化的特点,较少直接表达人的理性反思。•2、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表达的感受融于叙事之中,感受抒发不具有独立意义。•3、散文不仅对感受直接进行表达,而且还要对这种感受进行理性的反思。从形态上来说更自然、更自由。•举例:如写爱情,李清照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林觉民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而《红楼梦》是讲故事。•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挚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报我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是,我此时虽思绪混乱,但神智还是清楚的,我没有这样做。我环顾陵园,只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极雄伟,上覆巨石,墓志铭为毛子水亲笔书写,墓后石墙上嵌有“德艺双隆”四个大字,连同墓志铭,都金光闪闪,炫人双目。•——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坐在下榻的房间床上读书,夜已经很深了。街上偶有车轰然驶过,我抬起头,看见没有关上的浴室的门。……每一个过去的片段,像大块的玻璃碎片,一片一片的忆起,一片一片的划伤身体。记忆有多少,割痕就有多深。没有资格喊痛,只能呜咽的要自己承担。……每一次的爱,都是练习。因为这样反覆的练习,苦苦哀求学会爱,所以纯真。因为依然相信爱,所以咬着牙要自己踩过荆棘后跑向春暖花开。•——伊能静博客(五)散文抒发感受的特点1、取材广泛,表现方式和手法多样,可兼用议论、抒情、描写、叙述等。如周作人的散文创作题材多种多样,喝茶的趣味、家乡的乌篷船、村野民俗、小孩童趣、鸟木虫鱼等都在他的笔下化作文学题材,成为他寄托人生况味,传达审美理想的手段。如《喝茶》、《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2、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反思意味。如周作人《喝茶》这篇文章就通过喝茶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引出了喝茶的真谛是所谓领会“这自然之妙味”,喝茶的功用是通过这“片刻的悠游”“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是在这功利的世界“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甚至还在最后总结了中日两国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导致了对喝茶的理解之不同。认为日本人比较能在苦茶中寻求甘香而中国人殊少能达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周作人《喝茶》•(一)叙事散文:•1、即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就“写什么”(内容)而言,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都要写人和事,但二者在“怎么写”方面确是不同的。•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如:苏轼《前赤壁赋》是散文,文中的“我”在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都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但不失其本真。第一单元所有文章皆如此•小说如《阿Q正传》、《水浒传》等对人事的叙述描写详尽,却未必真实存在。•第二,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是片段式的“轻描淡写”,小中见大,淡中寓浓,重神轻形;不像小说那样“浓墨重彩”,追求人物的饱满性和事件的完整性。•如《背影》•《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三,叙事散文写人叙事,讲究作者主观情思的寄托;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与事的描述和对客观事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现。•朱自清《背影》通过对父亲送儿子离别时候背影的描写,凸显了父爱的伟大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2、叙事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全篇。即人物居主位,事件居客位。•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经纬全篇。即事件居主位,人物居客位。•(二)抒情散文•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都注重“情”字,两者有时交叉在一起,难以分辨。实际上他们还是有区别的:•第一,抒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大多为景物,而叙事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人事。•第二,抒情散文对景抒情,较为空灵;叙事散文由事见情,较为平实。•第三,抒情散文的审美追求是写出“情调”,叙事散文则是写出“情趣”。•情调:指抒情散文中呈现的作者情感格调。•情趣:指叙事散文中表露的作者情感趣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抒情散文)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抒情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直抒式抒情散文。即作者在文中直接抒发情感。•二是寄寓式抒情散文。即作者将情感巧妙地融进景物的描述中。•(三)明理散文•即以说明事理为主的散文。•就“理”而言,它和议论文相近,但在具体写法上却不一样:•第一,明理散文从个案入手,形象说理;议论文则遵循逻辑规则,抽象理论。•第二,明理散文融情入理,追求情与理的统一;议论文冷静论述,讲求认识精微和义理圆通。•第三,明理散文崇尚理趣,议论文推崇以理服人。•理趣:指明理散文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性。余秋雨《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中通过对苏东坡命运的叙写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传统文化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小结:•叙事散文宜寓情于事,写出情趣;•抒情散文宜寓情于景,写出情调;•明理散文宜托物言志,融情入理,写出理趣。第二节:散文的特征(226)•散文的特征,是指散文所特有的文体标志。从写作角度考察,散文主要有三个特征:•一、对象的广泛性•二、自我的写真性•三、表达的自由性•一、写作对象的广泛性:•比起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来,散文在“写什么”上是相当自由的。它的写作对象囊括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宇宙语人生。它可以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一)人•散文中的“人”,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而是真实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材料。•(二)事•散文中的“事”不是小说家想象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人生悲欢,政治时事,生活趣事都可以进入散文的写作视野。•(三)景:•散文中的“景”不是诗歌的狭义之景,而是广义之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地域风情,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范围。•(四)物•散文中的“物”,则更为广泛:人类制作,植物动物,自然现象都可以称为散文的写作目标。•二、自我的写真性:•散文是作者自身体验的物化形态。他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所谓“自我的写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真心(二)真性•(一)真心:•即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看,散文是“交心”的文体,“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作者要把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呈现给读者,不能为文而造情,无病呻吟。•写散文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指:对生活的真实感触。散文不一定要写得很深,关键是写“真”,只要“真”,浅显有趣,一样是一篇好散文。•其次是指:对人生活宇宙的品味、参悟。作家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真切的体验,彻悟、通达的人生态度,对读者具有哲理启迪作用。•(二)真性•即写出作者的独特性灵。散文不仅要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性灵。•性灵:也称性情,“指人在生理素质基础上,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格特征。”•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这一说法在散文这一文体上体现的更明显。(比小说明显)•小说是再现型文体,它通过虚构和想象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悟,而非作者的自我关照。•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再现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表现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散文则是对自我的关照,它是“文如其人”,借再现真人、真事、真景和真物来表现自我,用林语堂的话说,是作者“个人之性灵之表现。”•如:•周作人的平淡、自然•冰心的纯真、秀丽•徐志摩的奔放、洒脱•郁达夫的忧郁率真•朱自清的平和、细腻•沈从文的真实、乡土性、趣味性•俞平伯的淡雅、含蓄•林语堂的坦诚、幽默•梁实秋的宽厚、睿智•叶绍钧的平易朴实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都非常鲜明地显现在读者面前。•最后,散文自我的写真性还表现在第一人称“我”的运用上。•三、表达的自由性:•任何文体在写作上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但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散文的约束要少很多。•散文表达的自由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法自由:这里的“写法”包括•篇法:指散文的整体布局方法•章法:指散文的层次展开方法•技法:指散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的具体手法。•结构上自由而表意上集中,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1)“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灵活,不像诗歌那样篇幅结构要求严格。•(2)“神不散”,指散文在感受和题旨表现上的集中性(主要表现人生的审美感受)。•散文抒发感受的集中性与引发、寄托、表现感受的材料、结构、形式的散漫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李广田:“诗必须圆,小说必须严,而散文则比较散。”(诗如珍珠,小说如建筑,散文如河流和散步)•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的文字,其写法因心而异,变化多端。(见教材)•(二)语言自然•散文的语言是“写心”的,以本色为美,自然、流畅。写作时,作者以性灵为尺度,顺其自然地调整句式的长短、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疾徐。•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
本文标题:散文的内涵、类型和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9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