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车”的趣闻–大家都知道,汽车已由原来的奢侈品变成了现在普通的交通工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那么汽车是由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汽车在德国诞生–据考证,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不用马拉的三轮车,他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并获得了发明专利。这辆车现在保存在幕尼黑的汽车博物馆。所以,1886年1月29日,被认为是汽车的诞生日。卡尔·本茨也被人们尊称为“汽车之父”、“汽车鼻祖”,并成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汽车在德国诞生–汽车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来,曾涌现出许多汽车厂家,有的显赫一时,不过大部分是昙花一现。到如今,能够经历风风雨雨而保留下来的,不过三四家,而百年老店,仅奔驰一家。中国“车”从远古走来•汽车在德国诞生,中国什么时候有“车”呢?在这里,我可以地告诉大家,中国“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因为,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车”了。据考证,中国最早的“车”是古人的战车,请看:中国“车”从远古走来•古代战车的轮子很大,车身很小,为了便于纪录,古人就把车轮子作为“车”字的主要部分创造出象形字,并在象形字的最上头划出几条曲线,象征战车上的旗帜,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车”字的甲骨文;后来逐渐简化舍去上头的曲线而形成中间是圆形的篆书;后来,篆书两个轮子简化为一个;再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出现隶书,中间演变成了方形田字型的“车”;建国后才进一步简化成现在的样子。汉字“车”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拓片——“车”甲骨文拓片——“车”甲骨文“车”字的复原图•汽车的诞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一些副作用。•比如带来污染,破坏了低碳生活;比如公车制度存在弊端,备受人们的关注。今天,我就和大家一道来探讨公车改革的问题。公务用车改革探讨控办高国清主要内容:•一、公务用车的界定•二、公车改革的背景•三、公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四、国内公车改革模式•五、国外公车管理模式、•六、新一轮公车改革启动情况•七、下一步公车改革之我见一、公务用车界定:•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各级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二、改革背景:治理多年,越治越难?•我国的公车改革,由来已久,几经波折,延续至今。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这一规定之后被公认为拉开我国公车改革的序幕。由此,全国各地陆续掀起公车改革浪潮。早在1997年,广东就率先开始公车改革试点。1998年9月,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二、改革背景(续):治理多年,越治越难?•因此,如果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然而时至今日,改革进程依旧阻力重重,成果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部分地区甚至有越治越多、越治越超标的趋势。许多学者呼吁,这应值得各方的深思,人民群众对此也反映强烈。二、改革背景(续):治理多年,越治越难?•根据有关数据披露,目前我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超过20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2000亿元。这还不包括超编配车以及学校、医院、国企、军队等用车耗费,而且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公车改革,难在哪里?三、公车制度存在的弊端•我国现行公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车管理制度的缺陷日趋明显。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该提案指出,就全国各地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据调查数据显示,每年一辆公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3、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公车问题屡禁不止。4、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目前,公车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但公车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1/6,公车运行成本却是社会运营车辆的5—6倍。民革中央的提案指出:以上这些数字,折射出我国传统公车管理模式的严重弊端。运行成本高、奢侈浪费严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所以,加快推进公车改革,减少公车数量,降低公车运行费用,提高公车使用效率,规范公车管理使用行为,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四、国内公车改革模式国内公车改革模式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围绕公车改革动了不少脑筋,辽宁、广东、南京、杭州、昆明等地陆续探索了不同的公车改革方案,出台了不少新政,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各地车改试点大致有三类模式,并辅以一些监督手段:一是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二是公车集中管理模式。•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三是两者模式的结合。•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用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中。四是通过对公车贴标或安装GPS定位系统,监督公车使用情况。•如广州市为防公车私用,今年从春节后开始,广州全市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都要安装GPS。案例:回顾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进行的公车改革探索,不乏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比较典型的有:1、最受争议的车改•2008年4月,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正式启动了公车货币化改革。凡是区直机关、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公车,都在改革范围之内。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在该区的车改补贴方案中,区委、区政府正职8万元/年,区人大、政协正职6.5万元/年,区人大、政协副职4.5万元/年,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领导、区长助理4万元/年。1、最受争议的车改(续)•消息一出,争议不断。不少人认为,所谓的车改成了官员的“变相加薪”,把公车改革改成赤裸裸的“分钱”。•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的“车改”被叫停,2009年7月,辽阳市政府宣布,实行一年多的弓长岭区车改停止执行。2、广受赞誉的车改相比之下,杭州市的公车改革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以及媒体的广泛赞誉。2009年5月,杭州市出台车改方案,提出3年分3批完成车改。核心内容是:(1)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2、广受赞誉的车改•(2)实行货币补贴:按职务层级将车补分为9档,最高2600元,最低300元;钱直接打入个人“市民卡”,只做交通费用,不能提现;•(3)单位设立公共交通经费,解决突发事件处理等公务用车;•(4)全市成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用车。2、广受赞誉的车改(续)•2011年7月,历时三年的杭州市公车改革,宣告完成。800辆公车,从此离开公家,正式从杭州的街头消失,通过向社会公开拍卖,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剩下的400辆公车,也将选择转身,回归工作车的本色。杭州公车改革历时三年,终于修成正果。2、广受赞誉的车改(续)杭州车改初见成效:据杭州市车改办统计,第一批车改单位的用车补贴比车改前公车开支下降32%,第二批单位则下降了30%。两年来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为3442万元。社会各界对杭州车改的评论:杭州市这场从2009年5月启动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质疑声,叫好声,交织成一张压力大网,网着改革者和被改革者。纪委书记总结:•参与车改的杭州市纪委书记事后说:从车改的第一天开始,社会上的质疑之声就从未停止过,他因此将车改工作称作“自讨苦吃”。车改办感慨:如果杭州车改,能实现三大目标:节约经费;有效防止公车私用行为;提高机关工作效率,那么,这三年的“自讨苦吃”,就不白受了。毕竟,公车改革失败的先例太多了。杭州市民说:•车改也吸引他们关注的目光,没了公车,怎么办?有了车贴,该多少?开支,真的节省了?后期监督,真的到位了?……媒体评论:三年杭州车改,车贴发放按级别分配,确有一刀切的弊端;而有些机关干部另辟蹊径,将公车挂到下属单位名下,继续享“公”……但是,这毕竟是白玉瑕疵,往大处想:节省下1/3的经费,财政的钱包鼓了;放下公车低碳生活,“领导干部的身体好了”,亲民了;公务人员洗脱了公车私用嫌疑,公众形象好转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国内车改模式存在缺陷针对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车改运动,清华大学廉政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指出,现有的围绕公车管理模式的改革还存在缺陷:•一是改革试点始终处于一种自发、自觉状态,而不是强制性的,“谁改革谁吃亏”,越是主要领导干部,吃亏越大。•二是所有试点改革都是改下不改上,带有不彻底性。他认为,未来的根本出路是通过全国统一步伐的改革,实现公车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建立新模式的公车改革必须且应当是“规定动作”,而不应是“自选动作”。他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公车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强制推进全国的改革工作。•三是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改变的是官员的观念。就拿‘小轿车’这个名称来说,在国外念“car”,翻译过来就是“小汽车”,但是我们翻译成了“小轿车”,这与我国历史有关。过去官员出门,武官骑马、文官坐轿。汽车引进以后首先是官员使用,所以翻译时就有了中国特色,加上了“轿”字。这表明汽车成了身份、地位和待遇的象征。因此,必须首先扭转公车体制既得利益者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实物配给是一种落后的模式,代之以福利待遇市场化、货币化,规范职务消费,公车改革才会畅通无阻。五、国外公车管理模式国外公车管理模式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在配备公车导向上,基本原则是: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并据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国外公车管理模式(续)这些国家在公车管理方面,都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健全的管理制度,借鉴他们这些成熟的做法及经验,对于加强我国公车管理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动乘用私家车,并且部长的配偶或伴侣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香港特首董建华离任后的当天,便不再乘坐公车。2、对公车使用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公车由专人保管、维修,保证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每辆公车都有用车登记卡,卡内详细记录起始时间、地点、行程、油耗、计费等信息,登记卡定期上报主管部门,车辆使用完毕及时交回车库。并且严格执行因私用车的收费制度,倡导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理念。3、对公车使用情况实行科学监控。•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由指挥中心对公车实行智能化的实时监控,也有的地方为了便于民众监督公车使用,推出了统一的公务车帖或公务车牌。4、鼓励私车公用。•对于使用私车或公交车等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实行按行驶里程或票据给予一定补贴。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公务员短途骑车办公,推出了公务自行车。5、重视社会舆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最近几年法国、德国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被拍照(因公车有标志),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辞职。具体案例韩国首都-首尔市只有4辆“官车”•韩国首都首尔人口1200万人,拥有近300万辆车。为解决交通问题,首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以身作则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把“官车”数量砍到4辆。这4辆“官车”的分配是市长一辆,3位副市长各一辆。4辆“官车”的任务是确保市级领导各种公务活动。公务完成后,“官车”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就位。•韩国政府机关所用的公务车辆是严格按照“公用车
本文标题:“车”的趣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0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