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12第十二章畜牧经济管理信息化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李国禄主讲2010年2月编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集团化、全球化的畜牧企业正不断涌现,集团内资源共享、数据共享的内在要求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管理与畜牧业经济管理的手段对企业的需要显得越来越迫切。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型畜牧企业信息获取与发布的重要渠道,也已成为集团内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鉴于这方面的知识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因而很有必要对于信息经济的发展、畜牧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有个大概了解。第十二章畜牧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且发展速度惊人,而其迅猛发展的支撑体系是信息、材料与能源,因而信息、材料与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样也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利用程度,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节畜牧经济信息化的基本知识一、信息与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与信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密切相关,信息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与普及。为此,在学习经济管理信息化之前首先应了解信息与信息经济的发展。(一)信息的起源“信息”一词由来已久,古今中外都曾使用它。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大家公认的信息定义唐代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诗中有“梦断美人沉信息,日穿长路倚楼台”的诗句。这里信息是指音信、消息。我国出版的辞书把信息解释为“信息:如通风报信。”“信息:消息。”“消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报道。”信息论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申农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信息是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数据(字母、符号和数字)、代码、图纸、报表、指令等反映出来的。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信息,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尽管人们对信息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但这并不影响对信息所具有共同特征的认识。信息的共同特征有:①时效性;②共享性;③转化性;④无限性;⑤传递性;⑥度量性;⑦存储性;⑧再生性;⑨压缩性;⑩利用性。(二)信息经济的产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主体的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和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以软件为核心的高级信息技术正越来越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世界经济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概括为信息经济。所谓信息经济,是指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比重最大限度地增加,而物质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知识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设备、维修、运行、控制、销售、服务、市场、竞争等各个环节上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产品增加新价值的经济源泉。信息经济的突出标志是:①信息技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增长最快。②信息技术产业劳动者数目在总的社会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较大。③信息产品的价值构成中,信息技术成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不同点在于:工业经济是以物质生产为主,信息经济则是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集约化程度。信息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储存等的处理、加工与利用,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一门科学,是经济学和信息科学互相渗透而产生的新兴边缘性经济学。新技术革命加速了世界经济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促进了信息经济的发展。在信息经济中,科学技术含量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和测算,20世纪初,工业化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仅占5%~10%,而目前在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美国在198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仅信息产业的产值及其附加值已占到40%~60%,而农业只占2%,工业占24.3%。这充分表明,在信息经济中以科技业、咨询业和信息业为内容的第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切实,信息经济问题的产生远比新技术革命要早。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便开始接受大量的自然信息和生产活动信息。在文字发明之前,信息通过口头方式传递;文字发明后,信息通过文字方式传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手段除了印刷物媒介外,电子及激光等新科学技术的媒介手段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使信息传递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高速化、全球化。现在全世界平均每一分钟就出版一种书籍,足见信息积累之快。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利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了解世界市场行情并做出经营决策,真所谓“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信息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有直接关系。在电子计算机得到推广应用之前,人们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传输媒介也不够完善,人类社会还未能向新的通信和信息环境过渡,尚未达到所谓信息爆炸。电子计算机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信息的收集、贮存、加工、传递方法愈来愈现代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商品,使信息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波拉特通过对信息经济问题的实际考察和认真分析,向美国商业部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报告,在理论上对信息经济进行了深入和详尽的研究。与此同时,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曾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等论著相继问世。荷兰还专门出版了信息经济学杂志《信息经济学与政策》。1979年,信息经济学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举行。至此,信息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而确立起来。(三)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由于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中的物质与能源消耗。在工业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是与能源、原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等的消耗呈同步增长。在信息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同时,而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却在下降。例如,日本从1978-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26.5%,同期进口能源却减少了30.6%。高物质与能源的消耗经济,不仅加速了资源的消耗,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信息经济则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又一大进步。据专家们估计,美国通过地球资源卫星技术获得的信息,仅应用于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改造油田勘探与预测世界小麦收成等方面,每年可获益10亿美元以上,而发射一颗这样的卫星费用则在1亿美元以下。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六种:(1)唯物辩证法:这是研究信息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限于单一的模式。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2)优化选择法:是在诸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优目标。依据这一方法,要求在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速度,以及在所有阶段上信息处理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都应做到最优化选择。只有在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3)调查研究法:是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信息经济问题的实际出发,通过占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其发展形式,弄清这些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4)比较研究法:是对已经占有的经济信息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明确其使用价值的大小,有助于准确、有效地掌握并使用信息。(5)系统分析方法:是在进行信息综合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进行合理的组织,进而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目的。(6)数量分析方法:是运用数学公式,通过各种数量关系来分析信息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我国信息市场的发展与技术市场的发展有着同步的密切关系,二者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978-1981年):在这个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在1978全国科学大会上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的重要论述为标志,使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同步开展起来,在理论上为科技成果和信息商品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阶段,科研单位同生产企业联合、协作,向企业转让技术成果,进行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等活动。(2)初步形成阶段(1982-1984年):1981年12月3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82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对技术转让、信息咨询、服务等技术、信息交易活动等做了原则性规定,技术和信息作为商品在法律上得到承认。在1982年10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随后,信息与技术经营单位像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标志着我国信息市场同技术市场一样已初步形成。(3)发展阶段(1985—1987年):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一些重要原则做了明确规定;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同年5月,全国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我国技术、信息市场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4)持续稳定发展阶段: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颁布并于同年11月实施,明确了技术、信息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技术、信息交易市场行为,使我国的技术、信息交易活动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技术、信息市场从而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尽管我国技术、信息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还很不成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标准不统一、信息真实性差、公共数据被个别政府部门垄断等等,导致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二、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历程信息技术最初在管理上的运用十分简单,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便于查询和汇总。信息技术现在在管理上的运用已发展到建立在全球(Internet)基础上的跨国家、跨企业的运行体系。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一)EDP阶段(electricdataprocessing,电子化数据处理)利用电子手段对数据进行存储、统计、汇总等工作。(二)MIS阶段(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三)MRPⅠ阶段(materialrequireplanning,材料需求计划)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分析,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的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四)MRPⅡ阶段(manufacture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能动态性地监察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五)ERP阶段(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阶段)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地说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ERP除了传统MRP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在功能上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供需链上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都有运输和仓储的管理问题);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OLAF)、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实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支持生产保障
本文标题:12第十二章畜牧经济管理信息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