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第四节原生虫类引起的鱼病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导入•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真核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的低等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在一个细胞内进行和完成生命活动的所有功能,包括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中。绝大部分营自由生活,但也有一小部分寄生于鱼体,引起鱼类疾病甚至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常见的寄生于鱼类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足虫、孢子虫、纤毛虫、吸管虫等。一、由鞭毛虫类引起的鱼病(一)隐鞭虫病1、鳃隐鞭虫病2、颤动隐鞭虫病(二)鱼波豆虫病(三)锥体虫病(一)隐鞭虫病1、鳃隐鞭虫病•【病原】鳃隐鞭虫(Cryptobiabranchialis)。•【症状】鳃隐鞭虫主要危害草鱼种,大量寄生时破坏鳃小片上皮细胞和产生凝血酶,使鳃组织发炎,阻碍血液正常循环。病鱼呼吸困难,体色发黑,消瘦,鳃瓣鲜红,粘液增多,离群独游或靠近岸边,不摄食,严重时大批死亡。•【流行情况】鳃隐鞭虫在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区均有流行。发现于江浙、两广及华中一带,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鲮等淡水经济鱼类及野杂鱼,宿主广泛,无选择性,但仅危害草鱼,是草鱼夏花阶段常见多发病之一。目前由于养殖技术的改进,其危害性减轻。•【防治】•(1)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2)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浸洗5min,或用8mg/kg硫酸铜溶液浸洗20~30min.•(3)治疗用硫酸铜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mg/kg浓度全池遍洒。2、颤动隐鞭虫病•【病原】颤动隐鞭虫(Cryptobiaagitata)。•虫体以纵二分法繁殖,生活史只需要一个宿主,寄生时用后鞭毛插入寄主的皮肤和鳃表皮组织内,常作挣扎状颤动。脱离寄主后,可短时在水中生活,水是该病的传播媒介,也可因接触病鱼而传播虫体。•【症状】颤动隐鞭虫主要侵袭皮肤,危害3cm以下的幼鱼,严重感染破坏鳃和皮肤组织,影响幼鱼生长发育,因日渐消瘦致死。病鱼体色发黑,粘液增多,其它症状不明显,因此要镜检。•【流行情况】同鳃隐鞭虫•【防治】同鳃隐鞭虫(二)鱼波豆虫病【病原】飘游鱼波豆虫(Costianecatrix)。【症状】飘游鱼波豆虫寄生在鱼类鳃和皮肤上,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灰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运动失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感染区充血、出血、鱼体消瘦,垂死前表现呆滞。寄生部位由于虫体活动可引起坏死,并受到真菌侵袭。2龄以上鲤鱼感染时,有鳞下积水、竖鳞和皮肤充血现象。感染鳃小片上皮坏死、脱落。脱落上皮细胞充塞鳃小片之间或在外侧形成浅层,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呼吸困难,导致死亡。鱼波豆虫流行情况•全国各水产养殖区均流行。广泛寄生于各种淡水鱼,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当过度密养、饲料不足、鱼体消瘦时,易引起苗种大批死亡。从目前发病情况看,此虫不是一种特定性温度原虫,从冬末到夏季,水温在10~30C时发生流行病,不论冷水性鱼类或温水性鱼类均可受害。发病后3~4d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高。•【防治】同鳃隐鞭虫。•【病原】锥体虫(Trypanosomasp.)。•【症状】锥体虫寄生在鱼类血中,少量寄生对鱼类影响不大,严重感染时可使鱼类消瘦、虚弱、贫血,病鱼无明显症状。传播锥体虫病的水蛭有尺蠖鱼蛭等几种。•【流行情况】一般淡水鱼都可感染,野杂鱼感染更普遍,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流行于6~8月。•【防治】预防此病要从杀灭水蛭入手,可用食盐水或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用敌百虫、倍硫磷杀灭水蛭,有一定的效果。国外有人用对氨苯基胂酸钠加入饲料中投喂有一定的疗效,但此药有毒,不宜用于食用鱼。(三)锥体虫病锥体虫(一)锥体虫(二)(四)六鞭毛虫病•【病原】中华六前鞭毛虫(H.sinensisChen)、鲴六前鞭毛虫(H.xenocypriniChen)。•【症状】六前鞭毛虫寄生在肠道内,当严重感染时,整条肠道都能发现,也可在胆囊、膀胱、肝、心脏、血液中找到,靠摄食寄主的残余食物为生,其致病作用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无害或是帮凶作用。在草鱼后肠很常见。当患细菌性肠炎或寄生虫肠炎,此虫大量寄生时,加重肠道炎症,促使病情恶化。•【流行情况】中华六前鞭毛虫寄生于多种鱼肠道、肝、胆囊等多种器官中,尤其是1~2龄草鱼最多,鲢、鳙、鲮、鲤、鲫、青鱼等淡水鱼的肠道中也有发现。鲴六前鞭毛虫的寄主主要是银鲴、细鳞斜颌鲴和黄尾密鲴。全国各水产养殖区均有发现,一年四季均可见,以春、夏、秋之际最普遍。•【防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清塘药物彻底清塘,消灭池中胞囊。二、由肉足虫引起的鱼病•肉足虫主要特征是具有伪足,以伪足为行动胞器,伪足形状不定,结构亦有所不同。有叶状伪足、根状伪足、丝状伪足、有轴伪足等。寄生在消化道内,造成这些器官溃疡或脓肿。国内仅发现寄生在草鱼肠内的内变形虫科的一种。内变形虫•【病原】鲩内变形虫(Entamoebacteopharyngodoni),属内变形虫科、内变形虫属。内变形虫是专性寄生虫,生活史包括营养期和胞囊期,只有一个宿主,靠胞囊进行传播,鱼吞食被成熟胞囊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症状】鲩内变形虫以滋养体的形式寄生于草鱼的直肠粘膜,或深入到下层,有时甚至可以经血液流送到肝脏或其它器官。单纯感染内变形虫,数量不多,肠管往往不表现明显的溃疡和脓肿症状,但常与六前鞭毛虫病、鲩肠袋虫病及细菌性肠炎病并发,病变始于粘膜表面,向周围发展形成脓肿。严重时肠粘膜遭到破坏,后肠形成溃疡、充血发炎、轻压腹部流出黄色粘液,与细菌性肠炎相似,但肛门不红肿。虫体聚在肛门附近的直肠内,分泌溶解酶溶解组织,靠伪足的机械作用穿入肠粘膜组织。•【流行情况】主要寄生于2龄以上草鱼,10cm左右的草鱼也会感染,常与细菌性肠炎一起爆发流行。北自黑龙江、南至长江和西江流域均有分布,尤以两广地区较流行。流行季节为6~7月。•【防治】用生石灰清塘可以预防。三、由孢子虫类引起的鱼病•孢子虫通常无运动胞器,均为寄生种类,生活史复杂,有无性的裂殖生殖和有性的配子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寄生在鱼类中的孢子虫共有四大类: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其生活史均在一个寄主体内完成,属孢子虫纲。寄生在鱼类中的孢子虫,是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寄生虫。(一)艾美虫病•【病原】艾美球虫(Emeria)。属艾美球虫科、艾美球虫属。我国报道的已有20多种,常见种类有青鱼艾美球虫(Eimeria.mylopharyngodoni)、鲤艾美球虫(E.carpelli)和草鱼艾美球虫(E.ctenopharyrgodoni)等。•【生活史】艾美球虫通过卵囊直接传播,不需要中间寄主。鱼误食了成熟的卵囊而感染,在肠内孢子体从孢子内释放出来,侵入胆管或肠粘膜上皮细胞,发育成滋养体,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释放到肠腔,重新侵入其它细胞形成“自体感染”。经几次裂殖生殖后,开始有性生殖,一部分裂殖子发育成小配母细胞,胞核经几次分裂形成具有双鞭毛的小配子;另一部分裂殖子大配母细胞,发育成具一单核大配子。一个大配子和一个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并产生一层薄膜包围合子形成卵囊,此即配子生殖过程。卵囊的胞核经过两次分裂形成4个胞核,细胞质也相应分裂成4个原生质团,每个原生质团含有一个胞核,形成4个孢子母细胞,产生一薄膜,形成4个孢子。每个孢子的胞核再分裂一次,最后形成2个孢子体。未形成孢子或孢子体的原生质团,即成为卵囊残余体或孢子残余体。成熟的卵囊随粪便排出,被另一寄主吞食而感染,开始新的生活史。症状、流行情况与防治•【症状】少量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的病鱼,鳃瓣苍白贫血,肠管粗于正常的2~3倍,腹部膨大,体色发黑,失去食欲,游动缓慢而死亡。在前肠肠壁上,肉眼能见许多白色小结节病灶,引起肠壁发炎、充血、溃烂、穿孔。艾美虫可侵袭蔓延到肝、肾、胆囊、膀胱、心脏和生殖腺等器官。•【流行情况】全国各主要水产养殖区均有现。能感染草鱼、鲢、青鱼、鲤鱼等鱼类。青鱼艾美球虫严重危害1~2龄青鱼,江浙一带感染率高达80%,造成严重损失。对鲢、鳙、鲮的危害不大。流行季节为4~7月,特别是5~6月,水温在24~30C时最流行。•【防治】1、彻底清塘消毒,杀灭孢子能预防此病。2、每千克饲料用硫磺粉40g每天投喂一次,连用4d(或每50kg鱼用碘液30ml拌料投喂)。(二)由粘孢子虫类引起的鱼病•粘孢子虫为鱼类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寄生于海水、淡水鱼类几乎所有的器官中。其中不少种类可形成孢囊,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引发鱼病,造成鱼类死亡。常见的种类有碘泡虫、粘体虫、单极虫、尾孢虫、球孢虫、四极虫和两极虫等。•病源及寄生鱼类和部位:碘泡虫10多种•鲢碘泡虫→鲢:脑部•饼形碘泡虫→草鱼:肠•野鲤碘泡虫→鲤:鳃病源及寄生鱼类和部位:•粘体虫60多种•中华粘体虫→鲤:肠•脑粘体虫→鲤:脑•变异粘体虫→鲤:肠、肝(水膨病)•单极虫40多种•鲮单极虫→鲤、鲫鱼:鳞、鼻、肠•鲫单极虫→鲫:肌肉•鳅单极虫→鳅:肌肉、体表•尾孢虫近10种•中华尾孢虫→乌鳢:各器官•徐家汇尾孢虫→鲫:鳃、肠•微山尾孢虫→鳜:鳃病源及寄生鱼类和部位:•球孢虫10多种•黑龙江球孢虫→青、草鱼:鳃、肝、肾•湖北球孢虫→家鱼、鲤:鳃•鳃丝球孢虫→鲤(鳃丝不成孢囊)、金鱼:鳃•两极虫70余种•多态两极虫→各种鱼:肾、胆囊、肠•鲤两极虫→鲤:肾、膀胱•鳢两极虫→鳢:肾、胆囊病源及寄生鱼类和部位:•四极虫20余种•椭圆四极虫→草青鱼:胆囊•鲢四极虫→鲢:胆囊•鲑四极虫→鲑:胆囊•库道虫30余种•海水鱼→肌肉、脑1、由碘孢虫引起的疾病•在生产中碘孢虫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也是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危害非常大,常见的种类有10多种。(1)鲢碘泡虫病•【病原】鲢碘泡虫(Myxobolusdrjagini)。•【症状】鲢碘泡虫病又称白鲢疯狂病、疯刀儿。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丧失光泽,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或钻入水中又反复跳出水面似疯狂状态,失去正常活动和摄食能力,终至死亡。病鱼的嗅球和脑颅的拟淋巴液在显微镜下压片观察,可见大量成熟孢子或单核的营养体。剖开鱼腹,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物,肉味腥臭,丧失商品价值。•【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现。流行于华东、华中、东北等地的江河、湖泊、水库。特别是较大型水体更易流行。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以冬春两季为普遍。主要危害草鱼夏花,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达80%。•【防治】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减少病原体。②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浓度为0.3mg/kg。③用90%晶体敌百虫拌饵料投喂,浓度为600mg/kg饵料,每天投喂一次,连喂3d。(2)饼形碘泡虫病•【病原】饼形碘泡虫(M.artus)。主要寄生于草鱼肠道,引起草鱼夏花肠道病。•【症状】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虫体主要寄生在前肠绒毛固有膜内,严重的前肠粗大,形成大量的胞囊,肠壁糜烂成白色,状如“观音土”。镜检可见大量的成熟孢子,组织切片,则可见肠壁粘膜下层和固有膜间寄生大量成熟孢子,使粘膜下层受到严损害,消化和吸收机能被破坏。此病往往在夏花阶段短期爆发,死亡率可高达80﹪•【流行情况】全国各养鱼区均有发现,但以两广地区最严重。流行于4~8月,尤以5~6月为甚,主要危害草鱼夏花,危害非常大。•【防治】•①彻底清塘消毒,减少病源体,以防此病发生。•②用90%晶体敌百虫拌料投喂,浓度为600mg/kg饵料。每天一次,连喂3d。2、粘体虫病•粘体虫属在我发现的大约有60余种,有些种类能引起鱼病,它们主要寄生于鲑鳟鱼类、鲢、鳙、鲤、乌鳢等经济鱼类的鳃、肠、胆、脾脏、肾、膀胱等器官。常见的种有变异粘体虫、中华粘体虫、鲢粘体虫等。(1)中华粘体虫病•【病原】中华粘体虫(M.sinensis)。•【症状】外表症状不明显,解剖可见肠外壁上有芝麻状乳白色孢囊。•【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现,长江流域、南方各省感染率较高。主要寄生在2龄以上的鲤鱼肠内、外壁上。•【防治】彻底清塘,减少病原体,以防此病。(2)昏眩病•【病原】脑粘体虫(M.cerebralis)。属粘
本文标题:原生虫类引起的鱼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1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