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清华大学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1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中院执行实施处副处长马庆可4月26日,按照中院党组的安排,我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绕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参加了“清华大学—温州市法院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被公认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是中国大陆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大学,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因此,来到清华大学习,是何等荣耀!但我同时也有一种惆怅。这个地方,年少时就应该来读几年。人家说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同学高某,当年不也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录取了吗!我当时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既没有他那样的勤奋拼命,也没有他那种与女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经历。考上清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几代人努力奋斗才能完成的。我希望,将来我的后代会出现在清华园。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校园很大,我暗暗下了决心,租辆自行车,在短短的五天培训期间,骑遍清华的每一个角落。参观了清华校史馆,有两件事让我长了见识。一是清华2园竟然与美国庚子赔款有关。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国退还大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经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配中国、控制中国。美国谋求的不是地理上的殖民地,而是精神上的殖民地。二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先生,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国防教育、宏观经济、博弈理论、法官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能力拓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来自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他们知识渊博、理论精深,讲解精彩,我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其中“京城四少”的魏杰教授,口才最为出众,声音是有磁性的,将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不禁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先生,虽然只讲解民事诉讼中的一个点:举证责任和证明责任,但我们已为他高深的水平折服。年轻的刘昂教授,气质无比的好,曾代表北京高校教师参加93阅兵式,讲授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时,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如果有人说她不是才女加美女,那是在说假话并极有可能引起公愤。北京大学出身的李钊老师讲的法院系统团队建设,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国防大学孟宪生教授讲授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令我大开眼界,由于内容敏感保密,我不得不关掉了录音设备,这是我最为遗憾的。范德胜教授的博弈思维与竞3争策略,教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纷繁的社会处于不败之地。他们的授课真的很精彩,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中青年法官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全新的知识拓展机会。临别前的那天晚上,我走过水木清华,来到荷塘,朗诵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我轻轻地朗诵,远处不时传来垂钓者附合的声音,就象男声二重唱,动听极了。牢记忠诚,不忘人文中院行政一庭审判长苏子文人间四月天,柳絮纷飞时。我们有幸来到清华大学研修,领略百年学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一进校园,那些皇家建筑的尊贵气度,西洋建筑的诗情画意,苏式建筑的雄伟庄重,现代建筑的简洁典雅,纷纷扑面而来。湖畔之杨柳,郁郁葱葱,细枝拂过水面,涟漪微微荡漾,一直荡进人心里。倍加珍惜的自是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专家学者极具启发的讲课,自感收获颇丰。回来已月余,现回想,刘昂教授“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课程中讲到的“忠诚之德和人文情怀”依然深有感悟,略谈心得一二。忠诚于党是法律人的政治前提,忠诚于国家是法律人的4法定义务。刘教授讲到“只问法律,不问政治,是瞎子;只问政治,不问法律,是傻子。”追寻中国法律自古至今的演进历程,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到近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演进,法律变革总是与政治运动相交织进行,法律对政治具有依赖性。政治的焦点是国家权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只有政治稳定,法律才能在国家的支持和民众的尊重下发挥应然效力。可以说,法治离不开政治。行政审判中,面对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如何调适和平衡两者关系,是行政法官必须面对的问题。私权渴望得到司法的温暖和关怀,公权需要司法支持其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社会则希望通过司法来建立规则。在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平衡中,行政法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要过硬,缺一不可。工作中,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发挥作为官民矛盾“化解器”、“减压阀”的作用,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增进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干群关系。刚柔相济,注重纠纷化解和预防,审判职能适当前伸后延。就行政审判中发现的行政执法普遍问题与行政机关进行及时沟通,对行政执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对现阶段突出的“官民”纠纷焦点进行探讨,研究解决方案,指导规范行政行为。法律人应当具有人文情怀,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有便民利民的服务意识,有理性、平和、文明的态度。作为一名行政法官,对此深有体会。行政诉讼中被告为行政机关,且行政审判制度较为生涩难懂,使得原告容易置疑法官的中立5性,因此行政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显得尤为重要。诉讼过程中公平对待双方当事人,通过对原告的诉讼指导体现中立,针对原告诉讼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强对原告诉讼权利的保护,使其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关怀和温暖。庭审中,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专注认真的倾听原告陈述,尽量不要打断其发言。庭审结束,不宜马上离庭,与原告适当沟通,倾听其意见。最后,用校园日晷镌刻的文字作以自勉——行胜于言。我对魏杰教授《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体会中院执行实施处审判长姜涛昨天下午,著名的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给我们讲课,内容是“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参与听课的人除了本单位70名学员外,还有其他三个单位以及清华大学的部分学生,大讲堂座位1000人开外,全部坐满,还有的站在后面听课。魏教授的课讲得很生动,大家用心聆听,没有人交头接耳,大讲堂气氛很好,魏教授不愧为经济学大家。魏教授讲课的内容主要分二部分,第一部分讲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的讲形势不好,不容乐观,原因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整。然后他从供给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二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当下中国经济应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第二部分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进行改革的三个具体任务:6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什么叫去产能?什么叫去库存?什么叫去杠杆?为什么要这样做?魏教授通过出国考察,到中国的相关企业调研,结合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贸易磨擦,关税壁垒等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传统制造业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要大力扶植发展,让它们登上历史舞台,继续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改革的另二个任务降成本,补短板,魏教授没有展开讲。作为一名法官,魏教授的讲课给我的启发有如下二点:一是中国经济当下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在进行改革,由经济改革带来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必将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改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难免会出差错,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法官断案,法官执行,应从国家的经济建设全局出发,应有大局观念,紧紧依靠当地的党委、人大、政府,在他们的支持下从事司法工作,尽管法官的帝国皇帝是法律,但中国的政治架构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法官断案,民事执行不能任性,事关当地重大经济、民生、社会问题,法官在判决、强制执行前,一定要听听当地党委的意见,审慎判决、执行。这就给中国的法官出了一个大难题,不仅要司法,还要懂得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我认为中国的法官比西方的法官更累,更难当。二是当下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法官的收入与前几年相比,实际下降(只听说司法改革,法官加工资,但至今口袋没进7账,相反公安系统去年不声不响地加了工资,羡慕妒忌恨哦!),所以我们一定要捂紧钱袋子,温州房价与北上广深相比,不高也不低,我们不要轻易买房子哦,否则成了房奴,一辈子还贷,生活很辛苦。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敬请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清华大学学习体会中院民二庭助理审判员叶恒今年5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清华校园,参加“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能成为清华研修班的一名学员,我深感荣幸。短短几天的学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一、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升华跨进清华的校门,耳濡目染了清华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这里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积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造福社会的治学思想。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精彩讲解,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简直就是一盘享用不尽的文化大餐,使我在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在知识上得到了一次强劲的“充电”。他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使我逐渐构筑起了一个新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前沿法学理论的讲述以及对团队协8作游戏等的学习,使自己茅塞顿开,对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找到了答案,使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二、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不足,增强了不断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这次培训学习,面前犹如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子,确实有天地辽阔、耳目一新的感觉。体会到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类思想的进步,认识到知识的更新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几年的法院工作埋头办案,似乎忘记了更新储备的知识,有时候会有思路枯竭的感觉。到清华大学学习的一周,学习了孟宪生教授的《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的课程,对于当前国内外的军事政治形势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以做游戏的方式听取李钊老师教授《法院系统团队建设》一课,在紧张刺激之余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团队协作以及规则秩序的重要性。张卫平教授所讲授的《民事诉讼司法解释解读――一证据制度》则是与我们的审判业务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张卫平教授作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对证据制度的解读对我们日后办案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培训班安排的课程内容丰富,不限于法律培训,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三、收获了友谊,增长了见识本次培训来自全市各个法院的法官作为一个集体共同经历为期1周的培训,在此期间,共同生活,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同时在课余时间也到北大未名湖与博雅塔旁感觉深9厚的学术氛围,到地道的北京菜馆品尝了北京烤鸭、驴打滚等北京名菜。一周的时间非常短暂,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全国最高学府充电。清华行思录中院行政一庭助理审判员郑宇京城的四月,柳絮作雪,悠然飘摇,另有一番风情。虽无流连品咏之暇,却是放飞才思之日。清华之行虽短,行识受想弥深,故特记之。一、何谓法治诸位老师不约而同讲到法治精神,然何谓法治精神?通常而言,法治(ruleoflaw)与人治相对,其本义似乎昭彰。然而,法律规则如何实现对现世的规制?法律从字面走向实践不尽依赖于人吗?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此处之“人”,是经过专业法律训练的人而已,如法官。那么法治是指经过法律专业训练之人的统治吗?似乎如此,那这岂非人治?至少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法治化的人治而已。但此说不免墮入极端,法在人面前,亦非虚无。如法律日臻完善,其反诸执法者的作用力愈强。比如,法律保障的程序,往往无需求诸人的裁量。然而,法律无论如何发展,总有不逮之处,人的解释与裁量似乎不可或缺。然则如何限制这种解释与裁量之恣意?即使法律共同体形成一套公认的法律解释方法,亦10不足以完全限制此种裁量性。在限制人的裁量性同时,吾辈亦当认可人之裁量的合理性。在法治社会,“人治”依然不可能远离,我们要保障的是此处之“人”,系经过一定合理程序挑选(比如员额法官),而“人”执法的过程、结果及理由应当及时公开,以受监督。二、何谓法官的团队精神清华之行设有“团队建设”的专门课程,然法
本文标题:清华大学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2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