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春秋至秦汉儒家思想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为何会?怎么会?▲政治需要▲思想优势▲政策推动▲孔子▲孟子、荀子▲推行法家,焚书坑儒▲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第3课宋明理学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课程标准:(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模块衔接:必一4课史观:经济、政治与思想关系重点: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难点: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发展概况:(按时间)魏晋:隋:唐:2.影响:二、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理学含义:▲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受挑战▲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2.理学发展:3.形成原因:三、程朱理学1.二程观点:2.朱熹观点:3.影响:四.陆王心学:1.陆九渊观点:2.王阳明观点:思考:1.二程与朱熹观点的异同2.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什么?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4.如何评价理学?(地位、作用、积极、消极)原因:主张: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A.社会动荡,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B.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精华而发展①魏晋南北朝:②隋:“三教合归儒”主张(三教合一)③唐:1.发展概况: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①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影响(特点):②儒学在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精华,促进儒学的新发展——推动理学形成▲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受挑战二、宋明儒学的发展1.理学含义: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理学以儒学内容为核心,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对传统儒学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从而形成以“理”(即“理”或“天理”为世界本原)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理学朱熹(南宋)陆王心学(北宋)程颐(弟)程颢(哥)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2.理学发展:创立发展▲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理学奠基人3.主要代表及地位:▲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心学集大成者▲心学奠基人4.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儒佛道并行,吸收佛道精华解释儒家义理,推动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宋统治者为改变五代以来分裂、动荡局面,迫切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树纲常伦纪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书院讲学兴盛,学术活跃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④宽松环境:⑤经济基础:儒学家推动复兴儒学活动二、宋明儒学的发展▲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①思想渊源:③政治需要:②主观努力:▲基本史观:1.文化的发展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变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并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1.北宋:二程观点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三、程朱理学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唯心论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要亲自探究、实践,获取知识、道德,认识普遍的“天理”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南宋:朱熹主张朱熹1130-1200▲重树纲常礼教的权威,规范言行▲性本善,发挥“仁”的学说“仁与万物俱生”“物皆有理”“穷理格物”“进学则在致知”▲理学奠基人▲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③主张“存天理,灭人欲”⑴理(性)和气(形)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万物⑵先有理后有气性无不善情当从善三、程朱理学▲理气论:④格物致知2.南宋:朱熹主张▲心性论:①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宇宙之心)▲客观唯心论②把天理和社会伦理规范、个性道德品质结合▲人们应克制感情、欲望,让道德理性(天理)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对象(物):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循序渐进▲二程和朱熹的关系:▲局限:1.不利于自然科学探究2.崇尚探究义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⑴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⑵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⑶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目的: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评价:创立继承、发展,完整体系▲三、程朱理学3.影响: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⑵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⑶强化纲常礼教,束缚人性③影响远及日本、朝鲜(朱子学)以至欧洲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合了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符节,从而作为助力推动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建,朱熹的理学都起到了导索和酵母的作用,以至于融贯于欧洲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中,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中重要的思想来源和资料。朱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流的世界级思想家,其实际作用不在任何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之下。我们今天充分挖掘和认识朱熹哲学的这种世界历史作用,对于中国社会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凝聚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豪迈地走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④利于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我言行、欲望,建立理想人格,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四、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主张——心学奠基人①核心: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即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②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主观唯心论2.明中期: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8,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①背景:⑴明朝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⑵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掩盖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崇尚空谈,不务实际,无法解决社会问题⑷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⑶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必须整治人心⑴核心:“心即理”,人心是世界的本源⑵将人心与伦理、道德结合▲“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主动性、发奋进取但不能科学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内心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人欲致良知四、陆王心学②王阳明主张:▲主观唯心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⑶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性善论、仁爱思考:1.二程与朱熹观点的异同2.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什么?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4.如何评价理学?(地位、作用、积极、消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探究学习不同点:(1)哲学观: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伦理纲常是客观存在的天理所决定灭人欲,存天理(顺应天理、接受纲常规范)▲陆王:内在的“心”,人心是“理”,主观唯心论伦理纲常是人心决定,是人固有的本心去人欲,致良知(恢复固有善性)(2)认识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格物致知”,向外部探究“天理”陆王:内心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天理)更加绝对,更加极端,更加主观,更加唯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探究学习▲内容:(1)主体内容都继承并发展儒学“仁”、“礼”、“性本善”、伦理道德规范等基本思想,都属儒家学派(2)从不同角度对儒学基本思想进行阐述,提供更完善的理论依据,加强儒学的权威性,更利于为统治阶级服务(3)哲学观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心”),是理学的两个派别,都是唯心主义(本质)⑷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影响:⑴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化封建纲常礼教⑵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⑶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相同点:思考问题: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五、理学的评价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明中以后心学得以广泛传播①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片面强调理、义,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进步)人本精神背道而驰4.进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义轻利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②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思想,封闭愚昧,崇尚空谈,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理自然科学发展2.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3.消极:◆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创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1)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催人奋进。(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5)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2)强调道德修行,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强化中华民族重气节和德行、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成为理学传播中心。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朱熹,字元晦(1130—1200),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主持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打开学术自由和辩论之风,总结不少的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朱熹死后不久,成为“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学说从南宋以后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精思、明辨、博学、多产朱熹有许多著作,仅在经学方面,就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书古经》、《书传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其中《四书章句集注》耗费其大半生精力。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章句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器物)。”“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3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