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1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第19章颅内压增高第一节概述一.定义•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通常以侧卧位时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为代表。正常为80~180mmH2O(相当于6~13.5mmHg,或0.8~1.8kPa),儿童较低,为50~100mmH2O(3.7~7.4mmHg,0.5~1.0kPa)。颅内压也可经颅内压监护系统直接测得。在病理情况下,当颅内压监护测得的压力或腰椎穿刺测得的脑脊液压超过200mmH2O(15mmHg,2kPa)时,即颅内压增高。二.病因•(一)脑体积增加: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水肿(cerebraledema)。脑水肿是由各种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所致的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造成的脑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水分既可聚积于细胞内(细胞内水肿),也可聚积于细胞外间隙(细胞外水肿),二者常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种为主。临床上常将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二)颅内血容量增加:呼吸道梗阻或呼吸中枢衰竭引起的二氧化碳蓄积和高碳酸血症,或丘脑下部、脑干部位植物神经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遭受刺激,均可引起脑血管扩张,使脑血容量急剧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三)颅内脑脊液量增加:常见的原因有:(1)脑脊液分泌过多,见于脉络丛乳头状瘤或颅内某些炎症。(2)脑脊液吸收障碍,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阻塞蛛网膜颗粒;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3)脑脊液循环障碍,如先天性导水管狭窄或闭锁;肿瘤阻塞室间孔、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小脑扁桃体下疝阻塞第四脑室中孔和枕骨大孔区;炎症引起的脑底池粘连等。•(四)颅内占位病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的内容物,包括肿瘤、血肿、脓肿等。除病变本身占据一定体积外,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因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的脑积水,均为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因素。•(五)颅腔变小:狭颅症、较大的凹陷性骨折三.病理生理•(一)脑脊液的调节•(二)脑血流量的调节颅内压增高的后果•(一)当颅内压增高至35mmHg以上,脑灌注压在40mmHg以下,脑血流量减少到正常的1/2,脑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二)脑疝形成.•(三)脑死亡•(四)(Cushing)反应即血压升高、心律减慢、呼吸深慢的三联反应.•(五)神经源性肺水肿.•(六)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七)其他如急性身肾功能衰竭等.第二节颅内压增高•一.类型•(一)按病因分: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颅内压增高.•(二)按病变发展快慢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临床表现•(一)颅内压增高“三联症”—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二)意识障碍与生命体征变化.•(三)其他.诊断•头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并非颅内压增高所致。但它毕竟又是颅内压增高病人的主要症状,因此,对有头痛主诉者,应想到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头痛伴有呕吐者,则应高度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存在。头痛,呕吐,且发现视神经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当可成立。如果需要,且病情允许,可作下列辅助检查:•(一)头颅X线摄片: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征象为:(1)颅缝分离,头颅增大,见于儿童;(2)脑回压迹增多;(3)蝶鞍骨质吸收;(4)颅骨板障静脉沟纹和蛛网膜颗粒压迹增多加深。以上征象多需持续3个月以上的颅内压增高方可出现。因此,颅骨X片无异常,不能否定颅内压增高的存在。•(二)腰椎穿刺:可以直接测量压力,同时获取脑脊液作化验。但对颅内压明显增高的病人作腰椎穿刺有促成脑疝的危险,应尽量避免。•(三)颅内压监护•(四)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等。治疗•(一)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或切除脑脓肿、控制颅内感染等。病因一旦解除,颅内压即可望恢复正常。•(二)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1.脱水(1)限制液体入量:颅内压增高较明显者,摄入量应限制在每日1500~2000ml左右,输液速度不可过快。(2)渗透性脱水:①20%甘露醇溶液;②甘油果糖•(3)利尿性脱水:①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②呋喃苯胺酸(速尿);③利尿酸钠.•2.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脑脊液生成,因此长期以来用以重型颅脑损伤等颅压增高病人的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对皮质激素的疗效提出质疑。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分常规剂量和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两种。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并发高血糖、应急性溃疡和感染。•3.冬眠低温:冬眠低温是在神经节阻滞药物的保护下,加用物理降温使机体处以低温状态以作为治疗的方法。冬眠低温能保护血脑屏障,防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保护脑细胞膜结构;减轻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按低温程度可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低温(16℃)。临床上一般采用轻度或中度低温,统称为亚低温。第三节脑疝•一.概念:颅内病变所致的颅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一部分脑组织移位,通过一些孔隙,被挤至压力较低的部位,即为脑疝(brainherniation)。•二.病因及分类:病因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其他如各类脑水肿和急性脑肿胀;分类根据发生部位和所疝出的组织的不同,脑疝可分为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大脑镰疝(扣带回疝)和小脑幕切迹上疝(小脑蚓疝)等。三.小脑幕切迹疝•(一)病理生理•当幕上一侧占位病变不断增长引起颅内压增高时,脑干和患侧大脑半球向对侧移位。半球上部由于有大脑镰限制,移位较轻,而半球底部近中线结构如颞叶的钩回等则移位较明显,可疝入脚间池,形成小脑幕切迹疝(transtentorialherniation),使患侧的动眼神经、脑干、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受到挤压和牵拉。•(二)临床表现•1.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加重,呕吐频繁,躁动不安,提示病情加重。•2.意识障碍:病人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由嗜睡、朦胧到浅昏迷、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累的结果。•3.瞳孔变化:最初可有时间短暂的患侧瞳孔缩小,但多不易被发现。以后该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发射迟钝、消失,说明动眼神经背侧部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已受损。晚期则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不同。•4.锥体束征:由于患侧大脑脚受压,出现对侧肢体力弱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发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有时由于脑干被推向对侧,使对侧大脑脚与小脑幕游离缘相挤,造成脑疝同侧的锥体束征,需注意分析,以免导致病变定侧的错误。•5.生命体征改变:表现为血压升高,脉缓有力,呼吸深慢,体温上升。但到晚期,生命中枢逐渐衰竭,出现潮式或叹息样呼吸,脉频弱,血压和体温下降。最后呼吸停止,继而心跳亦停止。(三)治疗•(1)维持呼吸道通。(2)立即经静脉推注20%甘露醇溶液250~500ml。(3)病变性质和部位明确者,立即手术切除病变;尚不明确,尽速检查确诊后手术或作姑息性减压术(颞肌下减压术,部分脑叶切除减压术)。(4)对有脑积水的病人,立即穿刺侧脑室作外引流,待病情缓解后再开颅切除病变或作脑室-腹腔分流术。四.枕骨大孔疝•(一)病理生理•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疝出到颈椎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transforamenmagnaherniation)或小脑扁桃体疝。多发生于颅后窝占位病变,也见于小脑幕切迹疝晚期。枕骨大孔疝分慢性疝出和急性疝出两种。前者见于长期颅内压增高或颅后窝占位病变病人,症状较轻;后者多突然发生,或在慢性疝出的基础上因某些诱因,如腰椎穿刺或排便用力,使疝出程度加重,延髓生命中枢遭受急性压迫而功能衰竭,病人常迅速死亡。•(二)临床表现•1.枕下疼痛、项强或强迫头位:疝出组织压迫颈上部神经根,或因枕骨大孔区脑膜或血管壁的敏感神经末梢受牵拉,可引起枕下疼痛。为避免延髓受压加重,机体发生保护性或反射性颈肌痉挛,病人头部维持在适当位置。•2.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慢性脑疝病人多有视神经乳头水肿。•3.后组颅神经受累:由于脑干下移,后组颅神经受牵拉,或因脑干受压,出现眩晕、听力减退等症状。•4.生命体征改变:慢性疝出者生命体征变化不明显;急性疝出者生命体征改变显著,迅速发生呼吸和循环障碍,先呼吸减慢,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很快出现潮式呼吸和呼吸停止,如不采取措施,不久心跳也停止。•5.与小脑幕切迹疝相比,枕骨大孔疝的特点是:生命体征变化出现较早,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出现较晚。•(三)治疗:治疗原则与小脑幕切迹疝基本相同。凡有枕骨大孔疝症状而诊断已明确者,宜尽早手术切除病变;症状明显且有脑积水者,应及时作脑室穿刺并给予脱水剂,然后手术处理病变;对呼吸骤停的病人,立即做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同时行脑室穿刺引流,静脉内推注脱水剂,并紧急开颅清除原发病变。术中将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切除,硬膜敞开或扩大修补,解除小脑扁桃体疝的压迫。如扁桃体与周围结构粘连,可试行粘连松解。必要时可在软膜下切除水肿、出血的小脑扁桃体,以减轻对延髓和颈髓上段的压迫及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第二十章颅脑损伤•一、概念•颅部包括头皮和颅骨;脑部泛指脑组织、脑血管和脑脊液.头皮损伤•头皮分五层:1、皮肤2、皮下组织3、帽状腱膜4、帽状腱膜下层5、骨膜。头皮血管丰富,伤后出血多,各层有各自的特点,因血管相连,头皮感染而致骨髓炎。•分类:•1、头皮擦伤:皮肤表浅损伤,保持局部清洁。•2、头皮挫伤:全层受损,但组织连续,可自愈。•3、头皮血肿:•(1)皮下血肿:局限,张力高,热敷,早期冷敷压迫。•(2)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广,易感染,抽出治疗。•(3)骨膜下血肿:骨缝为界,治疗:抽出。•4、头皮裂伤:头皮组织断裂,出血多,可休克,易感染。治疗:现场加压包扎,早期清创缝合。•5、头皮撕脱:自帽状腱膜下撕脱,失血多,易感染,急救时无菌包扎,抗休克,头皮清洁包好,低温保存送医院,争取再植。第二节颅骨骨折•在闭合伤中占30%~40%,中青年多发,因年龄小,颅骨有机成分多,弹性好,不易骨,年龄大无机成分少,颅骨硬,也不易骨折。颅骨存在骨折时,常常提示“伤情较重”可能同时并发脑膜、脑、血管及颅神经等的损伤。一、颅盖骨折•1、线形骨折:警惕硬膜外血肿,处理无特殊。•2、粉碎凹陷骨折:陷入深1厘米,颅压高、有血肿,功能区、有症状,开放性,则手术。手术目的:解除脑受压,修补破损的硬脑膜。二、颅底骨折•1、前颅窝骨折:一般伤情重,熊猫眼征,有脑脊液鼻漏,嗅视神经损伤;•2、中颅窝骨折: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面、听神经损伤,气颅等;•3、后颅窝骨折:乳突区瘀斑、后组颅神经损伤等表现。•治疗原则:针对并发症,预防感染为主。•治疗方法:•(1)抬高床头15--20度;•(2)保持漏口外清洁,定时擦洗消毒,漏口处放干棉球,枕下垫无菌中单,湿后即换;•(3)禁止填塞,冲洗,滴药,挖耳,抠鼻,捍鼻涕,避免打喷嚏或咳嗽,保持大便通畅。慎行腰穿。•(4)脑脊液漏1月不愈,则手术。第三节脑损伤•概述•损伤机制:(一)直接损伤:•加速性损伤:相对静止的头颅受外力打击,损伤主要发生在着力部位;•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撞击于相对静止的物体,损伤除位于着力部位外,还常常发生于着力点的对侧(对冲伤;•挤压伤:头颅受到挤压产生的损伤(例如车轮轧伤及新生儿产伤)。•(二)间接损伤:•传递性损伤:坠落时足或臀部着地,外力经脊柱传导至脑(坠落伤);•挥鞭样损伤:躯干与颅颈间相对运动(挥鞭伤);•胸廓挤压伤:上腔静脉压力逆行传递,导致颈、胸、头面部及脑组织弥散性出血。脑损伤的分类•按受伤时症状是否存在分: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按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脑损伤和闭合性脑损伤;•按伤情轻重分:轻型脑损伤、中型脑损伤、重型脑损伤、特重型脑损伤。•颅脑损伤的伤情分级: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格拉斯
本文标题:第21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3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