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兴贤王安石佛山市顺德龙江中学田乃林一、作者知多少?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作者的仕途: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作者的思想: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共一百卷。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②针砭现实的杂文,短小精悍,笔锋锐利,寄慨深远。《原过》《使医》《兴贤》《委任》《闵习》《知人》③人物论和史评,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王安石赠太傅》《答司马谏议书》《答吕吉甫书》《先大夫述》《伤仲永》《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游褒禅山记》《祭束向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的文学成就:二、写作背景: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到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虺huǐ寇kòu尹yǐn攘rǎng谠dǎng迩ěr四、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因为自负专断•必定共通的道理一般人都安定的时代即使原因是而且但是没有有才能的人才参考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这两条必定的情势,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也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旺呢,昏乱的时代虽然(/即使)有人才国家也还不能兴旺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有贤才而且能用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但是不能用,犹如没有有才能的人才啊。思考:文章第一段提出什么问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从国家兴衰的角度,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引出“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的结论。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夫、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商朝兴旺时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相,商朝衰败的时候,也有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能之士。周朝兴旺的时候有十位开国功臣,它衰败的时候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人。两汉兴旺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等人,它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等人。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魏晋以下,到了李唐王朝,不可一一列举,然而其间的盛衰的王朝,也都一样啊。从此看来,有贤能的人并且任用他,这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却不能任用,就和没有一样,能够不慎重对待吗?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今天和古代是一样的,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今天的士民也和古代的士民是一样的。古代哪怕(/即使)是纷扰的乱世,还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他罢了。犹:和.......一样虽:哪怕(/即使)扰攘:纷扰岂:怎能博询众庶:广泛咨询众人则:那么进:有进身之道谠直:忠言直谏开:开通迩:亲近拘文牵俗:墨守成规辨治:明辨是非,果断办事得以:能苟:如果何虑:何愁跨:超越轶:达到践:达到涂:治世境界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介宾短语后置),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通“途”)哉!广泛咨询众人(以谋求人才),那么有才能的人就有进身之道了;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通道就开通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谗佞小人就会自己走远了;不墨守成规,那么尽职守责者就能明辨是非,果断办事了;不因小过错责备别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就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了。如果能这样实行的话,何愁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呢。参考译文:五、课文探究1.“兴贤”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现状,实行新政,有远大的抱负。要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而且变法会涉及社会的多方面,特别触及官场的腐败和用人体制,如果朝廷能够广开贤路,招揽英才,君王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那么国家兴邦就有希望。如果有贤不用,必导致国家衰亡。2.本文是怎样进行严密的论证的?文章先讲“兴贤”的重要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讲“兴贤”的做法以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完整地回答了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点方面的“兴贤”问题,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历史事实,以古鉴今,发人深省。六、文章写作特点议论文的一般结构: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B、论点——论证——结论肯定或否定什么——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结论(怎么办)本文属哪种?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的?兴贤则昌:正(例证)反之则亡:反(例证)七、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如以“为反对者请功”为话题,你可以举哪些例子来论证呢?正面论证:听反对意见成功者齐桓公管仲勾践范蠡唐太宗魏征朱元璋刘基反面论证:不听反对意见失败夫差伍子胥项羽范曾关羽亲兵马谡王平文革时期1.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2.作业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结合文章,请大家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八、小结和作业九、字词句积累1.一词多意思效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作用)异日韩王纳地效玺(送,献出)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效力,效劳)效尤祸也(模仿,效法)此其效也(验证)2.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才能古义:有才能的人。今义:知识和能力。然后古义:这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后另一件事情发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询众庶(广泛)B.则谠直之路开矣(正直)C.轶三代(通“佚”,散失)D.然后践王帝、三皇之涂矣(道路,这里指境地)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流俗所共知耳B.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C.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D.不有忌讳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衰也亦有三仁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则谗谀者自远矣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C.①则何虑不跨两汉②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D.①有贤而用之者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B.文章第二段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C.为使自已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力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连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粹,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附:王安石诗和纪念馆欣赏附:王安石诗和纪念馆欣赏附:王安石诗和纪念馆欣赏附:王安石诗和纪念馆欣赏附:王安石诗和纪念馆欣赏
本文标题:兴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4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