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经期末考试习题...
第一章一、名词1.物质资料生产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社会生产力5.社会生产关系6.生产方式7.经济规律8.基本经济规律四、简述题1.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那些特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生活上或生产上的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体的、化学的自然性质决定的,是物品的自然属性,而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2)每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大小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3)使用价值是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与社会形态无关。(4)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使用价值,即不是对商品生产者自己而是对别人才有使用上的价值。2.什么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有哪些?为了一定的目的,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劳动就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1)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2)具体劳动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关系无关。(3)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而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之一。3.什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有哪些?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1)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2)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3)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价值。(4)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1)商品的两个因素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5.简述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揭露剩余价值来源的钥匙。(3)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其他重要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都必须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来阐明。6.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主要因素?(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2)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7.简述货币是怎样产生的?(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第二,扩大的价值形式;第三,一般的价值形式;第四,货币价值形式。(3)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矛盾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8.简述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第二个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第三阶段是一般的价值形式;第四阶段是货币价值形式。9.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它是质和量的统一。(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生产的产品经过自发的社会过程折合以一定比例和简单劳动生产的商品相交换。(3)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0.交换价值和价值是什么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商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它可以和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和价值相背离。11.简述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的联系和区别。价值尺度是作为衡量或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价格标准是指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等分部分。(1)作用不同。(2)产生的方式不同。(3)变化方式不同。12.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这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②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③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是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货币流通规律的计算公式是:①金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次数)。②金融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以上是金融货币的流通规律。由于纸币是金融货币的符号,所以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五、论述题1.论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对矛盾是由商品生产的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为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制(私有制)。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1)简单商品经济中的各种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六、计算题1.起初,小商品生产者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平均生产24尺布,价值120元(假定不包含生产资料的耗费),后来由于采用新机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货币价值保持稳定(120元=12小时)。试问:(1)采用机器后小商品生产者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生产多少尺棉布?(2)采用机器后,每人每天创造的价值量是多少?(1)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每人每天生产的棉布是:24×2=48(尺)(2)由于生产48尺棉布的劳动时间仍然是12小时,并且倾向的价值不变,所以,每人每天创造的价值仍然是120元。2.在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里,某作坊上半年平均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生产商品16件商品,下半年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试求:(1)该作坊下半年每人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2)下半年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是多少?(3)上半年与下半年单位产品价值量之间的差额是多少?(1)先求出下半年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产品量:16×25%=4(件)再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每人每天生产产品的数量:16+4+20(件)(2)下半年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是:8÷20=0.4(小时)(3)上半年产品价值量是:8÷16=0.5(小时)上半年与下半年产品价值量的差额是:0.5-0.4=0.1(小时)。3.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币值没有变,但供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0件,而社会需求为15000件。试计算:(1)该种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多少?(1)今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1+25%=0.8(元)(2)设今年单位商品的价格为x元,得:10000x=15000×0.8x=1.20(元)今年该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为:1.20-0.80=0.40元。4.某国,食品生产部门和服装生产部门某年分别生产500箱食品和500套服装,两个部门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量相同,都是1万元。假若每个部门投入的劳动量和消耗的劳动量都是相同的。试计算:(1)每箱食品和每套服装的价值各是多少?(2)如果社会对食品的需求总量是600箱,对衣服的需求总量是400套,那么每箱食品和每套服装的价格各是多少?(3)如果下一年社会对这两种产品的需求总量不变,服装部门为使其产品价格与价值一致,必须向食品生产部门转移多少劳动量?(1)每箱食品的价值是:10000/500=20元每套服装的价值是:10000/500=20元(2)设每箱食品的价格为X元,得:20×600=500XX=12000/500=24(元)设每套服装的价格为Y元,得:20×400=500YY=8000/500=16(元)下一年社会实际需要生产服装的总量是:20×400=8000(元)服装部门必须向食品部门转移的劳动量是:10000-8000=2000(元)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3.剩余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5.剩余劳动时间6.不变资本7.可变资本8.剩余价值率9.绝对剩余价值10.相对剩余价值11.超额剩余价值12.工资13.计时工资14.计件工资15.名义工资16.实际工资二、单项选择题四、简述题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1)资本总公式是:G—W—G′。它体现各个酱在流通中的运动形式,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殖。(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都是适用的)(2)资本总公式矛盾是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相矛盾。如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不等价交换不仅违背了价值规律,实际上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而在实际资本的运动中却产生了剩余价值。(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在流通中是实行等价交换的。同时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不买也不卖,把货币贮藏起来是根本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尤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最后再通过流通买卖商品,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1)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可以还原为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2)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二,劳动者家庭成员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3)它的决定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耗费和利用,劳动力的耗费和利用就是劳动。(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创造价值,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产生价值、产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6.简述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靠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是绝对剩
本文标题:政经期末考试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4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