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主讲怀化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王军辉一、高血压的概念及危害•1、概念•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一、高血压的概念及危害•2、临床表现及危害•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二、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程序•1、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证候辨识;•2、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3、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4、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流程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四诊合参辨识高血压证型并个体化指导,2周后随访血压控制不稳定者规范治疗配合中医健康指导或中医辨证分型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法指导四季养生概要、需要转诊情况血压控制良好者随访、评估。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法指导及宣教四季养生概要三、高血压日常中医保健方法•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有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1、阴虚阳亢证•2、气血两虚证•3、痰瘀互结证•4、肾精不足证•5、肾阳亏虚证•6、冲任失调证(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1、阴虚阳亢证•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痠软。•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2、气血两虚证•主症:头晕时作、少气乏力。•次证:动则气短,头部空痛,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3、痰瘀互结证•主症:头重或痛。•次症: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恶心,身重困倦,手足麻木。•舌脉:苔腻脉滑(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4、肾精不足证•主症:心烦不寐、耳鸣腰酸。•次症:心悸健忘、失眠梦遗、口干口渴等症。•舌脉:舌淡暗,脉细大无力(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5、肾阳亏虚证•主症:背寒恶风,腰膝酸软。•次症:头痛遇冷加重,手足发冷,夜尿频数。•舌脉:舌淡,脉沉细(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6、冲任失调证•主症: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次证:心烦、失眠、胁痛。•舌脉:舌淡暗,脉弦细证候计分及疗效评价方法•中医证候计分定量标准•0分:无证候;•1分:上证较轻,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分:上证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3分:上证明显,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4分:上证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1、阴虚阳亢证•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菊楂决明饮:菊花,生山楂片,草决明子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2、气血两虚证•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3分钟后饮用。(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3、痰瘀互结证•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4、肾精不足证•杞菊茶:枸杞子、白(杭)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黑芝麻茶:黑芝麻、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5、肾阳亏虚证•杜仲茶:杜仲、绿茶各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后饮用。•胡桃蜜茶:胡桃仁、茶、蜂蜜各适量。将胡桃仁捣碎,与茶、蜂蜜共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6、冲任失调证•归杞梅花茶:当归、枸杞子、白梅花各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三)常用中医针灸保健疗法•1、耳穴疗法•(1)材料:一般常选用生王不留行。•(2)选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皮质下、高血压点等。•(3)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置于相应耳穴处,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30~40次,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疗程: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换,14天1个疗程(三)常用中医针灸保健疗法•2、体穴按压:•(1)选穴•阴虚阳亢证者可选用太冲、太溪、三阴交、风池、内关;•气血两虚证者,可选用气海、血海、中脘、太阳、合谷、足临泣等。•痰瘀互结证,可按压中脘、丰隆、足三里、头维、血海、公孙;•肾精亏虚者,可选用肾俞、命门、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三)常用中医针灸保健疗法•肾阳亏虚证者,可选用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大椎;•冲任失调者,可选用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蠡沟、中都。•(2)方法:用指尖或指节按压所选的穴位,每次按压5—10分钟,以有酸胀感觉为宜,14天1个疗程。(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1、基本原理及要求•(1)原理: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通过温热刺激使腿及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液分布增多,循环阻力减少,全身血压也随之下降。可以减轻高血压的症状(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2)材料:足浴盆或桶尽量选用木质的为好,桶高应不小于40cm,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水温为40℃。•(3)足浴时间:泡脚可每天2次进行,下午与晚间各1次,每次30—40分钟。•(4)方法:双足浸泡,尽量让水没过足踝(有足浴桶者可至膝以下),水温保持在40℃。(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2、中药配方•(1)阴虚阳亢证:•可选用磁石降压方:磁石、石决明、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将诸药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剂药可用2~3次。(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2)痰瘀互阻证:•可法夏三皮汤:法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30克。水煎取汁,待温时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3)肾精亏虚:•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4)肾阳亏虚证:•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5)冲任失调者,可选用三藤汤:香瓜藤、黄瓜藤、西瓜藤各30克。水煎取汁,候温足浴,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剂,连续7~10天。(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及配方•附:高血压足浴通用方——邓铁涛教授“浴足方”•怀牛膝、川芎各15克,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克。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30分钟,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疗程。(五)季节更替养生•中医理论中有“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季节更替时天气变化无常,如夏秋交替,冷热更迭,患者容易因气候突变而加重病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心悸等症状。中医重在治未病,如能在气候多变的季节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在情志、饮食及运动方面加以调节,则可能起到比服用药物更好的效果。(五)季节更替养生•1、情志调摄•人顺应四季变化规律,遵循四季养生法则,调摄情志,精神乐观、心境清净。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告诫人们“莫忧愁、莫大怒、莫悲恐、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若能勿犯者,则得长生也。”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均可益人心智、怡神养性,有助于高血压病的调治。(五)季节更替养生•2、平衡饮食•高血压患者在季节变换中要少吃酸性食品,多吃能补益脾胃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水果、干果等;多吃韭菜、菠菜、荠菜和葱等新鲜蔬菜,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利于血压的调控;多吃甘温食物,如大枣、花生、玉米、豆浆等。(五)季节更替养生•3、运动调治•高血压患者在季节变换中应当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坚持户外锻炼,以户外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锻炼等节律慢、运动量小、竞争不激烈,且不需要过度低头弯腰的项目为宜,并以自己活动后不觉疲倦为度。(五)季节更替养生•4、顺应季节•在季节变化中,通过顺应四时变化,调整阴阳,使人与自然相和谐,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养生保健之功效,使高血压患者在四季更替的过程中泰然自处,血压平稳少波动。春季肝气当令,万物生发,血压易偏高,应多做户外活动,注意戒怒;夏季炎热,暑湿为邪,注意饮食勿过油腻及生冷,勿使大汗伤津;秋季干燥,阴虚之人当注意勿使津伤阴亏;冬季寒冷,肾阳不足之人当注重保护阳气,宜足浴谢谢观赏怀化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王军辉如有问题,请随时咨询,电话:18944941666
本文标题: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6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