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汉字和古代的婚姻家庭
婚姻的重要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和夫妻之义,因此对婚礼非常重视。《礼记》中在开篇即对婚礼婚仪说明其意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和婚姻家庭等有关的汉字直接表现婚姻关系的字有很多从女旁,如婚、嫁、媾、娶、姻、媒、妁、姘等。表现非正常婚姻或性结合的,如奸、姦、嫖、娼、媟等。其他有关婚俗的,如卺、髻;有关伦理、家庭、亲属关系的,如家、妻、妾、嫡、庶、翁、姑、婿、媳、姒、娣、妯娌;有关产育的,如孕、妊、娠等。表示姓氏的有:姓、姜、姬等。古代社会经历的几种婚姻阶段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认为婚姻家庭经历了五个顺序相承的阶段: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父权制(一夫多妻制)、专偶制。中国文献的有关记载唐·李冗《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若天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列子·汤问》:“老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汉字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形态1、从“姪、姓”等字看“伙婚制”。2、从“妻、妾、媵、姒、娣”等字看古代多妻制。3、从“娶、妻”等字看古代抢妻风俗。4、从“家、室、归、嫁”等字看妇女的从属地位及婚俗的演进。5、从“昏”字看古时的婚礼时间。6、婚姻家庭称谓:婚姻、夫妇、父母、妯娌、姑舅(近亲结婚)、婿媳、祖孙7、生育:身、孕、包、育、毓、娩1、从“姪、姓”等字看“伙婚制”伙婚制亦称“族外群婚”,它禁止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虽然仍是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集体相互结婚,但男女之间已无血缘关系。要求男子从女子居住,死后则埋回自己的祖坟,所生子女归属女方,子女死后归于母族的墓地。此时以母系为中心,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古代“玄鸟生商”“后稷出生”等的传说就说明了这一点。反映在汉字上主要有:姪(侄)、姓、后等。姪女子称兄弟的子女为姪。《说文》:“姪,兄之女也。’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以后,男子也称兄弟的子女为姪。《颜氏家训·风操》:“案:《尔雅》、《丧服》经、《左传》,姪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姪。今呼为姪,于理为胜也。”《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姪,谓出之子为离孙,谓姪之子为归孙。”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27页:古代文献关于亲属称谓制度的记载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婚姻关系的遗迹。《尔雅·释亲》记载:“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侄。”母系氏族公社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可以同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在两个氏族同级的男女(即所谓结婚组)之间通婚,《尔雅》中所说的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因姊妹之子必离己族出嫁到对方氏族中去结婚,故曰出。……因兄弟出嫁到对方氏族,与对方氏族女子所生之子由于“结婚组”的规定,一定要嫁到己族中来,故曰侄。侄是至的意思。(何九盈《汉字文化学》)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姓之本义谓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赐姓,遂为姓氏字耳。”2、从“妻、妾、媵、姒、娣”等字看古代多妻制一夫多妻制是典型的父权制的婚姻形式,它是在偶婚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偶婚制有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但不专限于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是在双方愿意期间维持。这一阶段正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早期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形式有两种:一为走婚,我国南方的纳西族、四川的普米族曾有过的“阿注”婚,就是这种形式。二为对偶婚,但不限于固定的交合对象,男子从女方而居,子女归女方。后期男子地位提高,就有了“掠夺婚”等形式。《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由于纳西族实行走访婚,所以婚龄男子在自己的母系亲族内没有专门的住处,晚上都住在女方,如果婚龄男子回家住宿,就要受到耻笑。因为当地纳西族认为,连一个阿肖都找不到的人,是最没有本事的人。倘若他回家,也只能在草棚内居住,或者与年迈的舅舅们住在上室。反映多妻制的汉字主要有:妻、妾、媵、姒、娣等。媵《尔雅·释言》:“媵,送也。”《广韵·证韵》:“媵,送女从嫁。”《仪礼·士昏礼》:“媵御餕。”郑玄注:“古者嫁女必姪娣从,谓之媵。姪,兄之子。娣,女弟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诗·小雅·我行其野》“求尔新特。”唐孔颖达疏:“媵之名不专施妾,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刘熙《释名》:“媵,承也,承事嫡也。”姒、娣同嫁一夫的女子年长者。《尔雅·释亲》:“娣妇谓长妇为姒妇。”《释名·释亲属》:“少妇谓长妇曰姒。”后来弟妻称兄妻为姒,兄弟之妻亦互称为姒。《洪武正韵·纸韵》:“姒,杜预曰:兄弟之妻相谓皆曰姒。盖妯娌相呼,自以年长少为名,年长为姒,少为娣。”女弟,同嫁一夫的女子年幼者。《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也泛指妹妹。《说文·女部》:“娣,女弟也。”3、从“娶、妻”等字看古代抢婚风俗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典型的例证见《周易·屯》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是说一支似寇非寇的马队抢来不从的女子,被抢女子拼命呼喊,血泪汪汪。(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梁启超就《易经》屡言“匪寇,婚媾”推测,古代婚媾与寇无大异,以致两者易于混淆而要加以区别。(见其《中国文化史》第2章)娶、取男子迎接女子过门成亲为娶。《说文·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段玉裁注:“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娶,古作取。《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史记·吴起传》:“吴起取齐女为妻。”取,本义指古代的战争中杀死或俘虏敌人后,割取其左耳以为凭证。据刘师培等研究,这就是远古时期抢劫、掠夺婚姻之见证,劫掠必于昏时乘人之不备,故娶妇可曰取。妻《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职也。”《广雅》、《广韵》均释“妻,齐也”,他们所释“妻”的含义是很可嘉的。但甲骨文字反映的现象却并非如此。《甲骨文字典》:“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魏晋以后,我国爨族仍实行劫夺婚的制度。清人曹树翘《滇南杂志》:“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入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杓,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杓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新妇在途中故作坠马状三,新婿挟之上马三,则诸亲族皆大喜。”或以为今婚礼之背新娘、盖盖头、闹新郎等婚俗即为劫掠婚的孑遗。4、从“家、室、归、嫁”等字看妇女的从属地位及婚俗的演进从一些汉字上我们也可看出婚姻家庭中。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少汉字都能反映出妇女在家庭社会所处的地位,一些具体的婚姻形式也反映了古代婚俗的演进。这些汉字主要有家、室、归、嫁等家、室《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汉语大字典》:“甲、金文多作省(牡豕,即豭)在宀下之形,后省去牡器变为豕,《颂鼎》家字,一作家,一作可证。”《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室。妻称室。”《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孔颖达疏:“家者,内外之大名,户内曰室。但男子一家之主,职主内外,故曰家;妇人主闺内之事,故为室也。”夫、妇《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高鸿缙《中国字例》:“夫,成人也。童子披发,成人束发,故成人戴簪,字倚大(人)画其首发戴簪形,由丈大(人)生意,故为成人意之夫。童子长五尺,故曰五尺之童;成人长一丈(周尺),故曰丈夫,伟人曰大丈夫。许言汉八寸为周一尺,人长汉八尺也。至妻之对曰夫,或丈夫,皆是借用。”《说文》:“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释名·释亲属》:“妇,服也,服家事也。”《广雅·释亲》:“女子谓之妇人。”甲、金文中婦、帚混用。归、嫁歸《说文》:“归,女嫁也。”《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说文》:“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国语·越语上》:“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或以为嫁有买卖婚之嫌。5、从“昏”字看古时的婚礼时间《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诗·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白虎通义》:“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曰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納采,用雁。”郑玄注:“士娶妻之礼,昏以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阳往阴来之意。”《五经类编》:“亲迎,则于日入三商之时,以其用昏,故曰婚。”刘师培在其《古政原始论》中说:“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趁妇家之不备,且使其不辨谁何耳。后世沿袭,浸以成俗,遂使婚礼为嘉礼之一矣。”6、婚姻家庭称谓家庭称谓上主要有:夫妻之间、亲家之间、婆媳之间、翁婿之间等不同的关系称谓。婚姻、夫妇、父母、妯娌、姑舅(近亲结婚)、婿媳、祖孙婚、姻婚有两义:1、妻之家。《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王筠《句读》:“下文:姻,壻家也。”2、妻之父。《尔雅·释亲》:“妇之父为婚。”姻也有两义:1、婿家,《说文·女部》:“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白虎通·嫁娶》:“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2、女婿的父亲。《尔雅·释亲》:“壻之父为姻。”姑、舅(近亲结婚的反映)姑义有三:1、《说文》:“姑,夫母也。”《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2、《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3、《礼记·坊记》:“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郑玄注:“舅姑,妻之夫母也。”舅义亦有三:1、《说文》:“舅,母之兄弟为舅。”《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毛传:“母之昆弟曰舅。”2、《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3、《说文》:“舅,……妻之夫为外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妯娌妯娌:兄弟之妻的合称。《广雅·释亲》:“妯娌,娣姒,先后也。”《集韵·屋韵》:“妯,《方言》:今关西兄弟妇相呼为妯娌。”婿、媳《说文》:“婿,夫也。从士,胥声。《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者,夫也。婿,婿或从女。”段注:“夫者,丈夫也。”媳妇,又作息妇。本指儿媳妇。《字汇·女部》:“媳,俗谓子妇为媳。”7、生育繁衍围绕产育习俗,表示其意者,常见有身、孕、包、妊娠、育、毓、娩等字。这些汉字或取形,或取义,都能清晰表述。生子为婚后家庭中之大事。生子增丁,添人进口,人人为喜。生男为“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璋、瓦反映重男轻女之观念。身、孕《说文》:“孕,褢子也。从子,从几。”《汉语大字典》:唐兰以为甲骨文孕,象人大腹之形,子在腹中。育、毓、娩、㝃
本文标题:汉字和古代的婚姻家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7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