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字之美——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简介基本内容一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草书人物及代表作品赵佶宋《草书千字文》张旭唐《古诗四帖》怀素唐《自叙帖》孙过庭唐《书谱》米芾宋《论草书帖》鲜于枢元《石鼓歌》文徵明明《草书诗卷》王铎清《草书诗卷》祝允明明《前后赤壁赋》徐渭明《白燕诗卷》黄庭坚宋《李白忆旧游诗卷》于右任民国《草书千字文》草书章法原则(一)气势贯通(二)错综变化(三)虚实相生气势贯通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不可遏止。“势”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错综变化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等。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线条的粗细强弱,笔势的开合聚散,字形的大小高低,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控制好虚与实,就能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草书的分类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章草的分类俗体章草规范化章草俗体章草即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规范化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张芝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字伯英。急就草爱莲说出师颂平复帖七绝孙过庭书谱册桃花源记庄子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今草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平复帖赤壁赋淳化阁帖臨王慈狂草唐代时,今草写的更加放纵,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称为狂草,亦名大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善狂草,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本文标题:汉字之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7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