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登金陵凤凰台•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运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评析】: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登快阁•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这首诗的首联,这两句写了些什么?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用“倚”字好还是用“赏”字好?•首联写了作者公余之暇登快阁眺望。属于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的好,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如果用“赏”字,就显得呆板了。•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同首联相比颔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变化?这两句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它们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作者由首联的叙写承接下来,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具有“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感情。•古诗中常用“典故”,典故分为事典和文典两种,用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作者运用这两个事典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欲求知音的心情。(胸怀远志,世无知音,只能借美酒谴怀。)•尾联为什么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样表达有和妙处?•这是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中的形象之美。八声甘州•教学目的:•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在诗歌当中被称为“意象”.•上阕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写了哪些景?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些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如:“暮雨”、“霜风”、“关河”、“残照”“东流江水”等意象苏轼曾说:“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你怎样评价这三句?•登临纵目,望极天涯,境界苍茫壮阔,高远雄浑。•“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将个人的羁旅思归之情写到至矣尽矣的地步,因此这三句备受苏轼赞赏。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对方着笔的手法:词人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羁旅思归之情。•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如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背景: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江景,意境是宏大壮阔。•写山。诗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那么词人的愁恨因何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用典言志。•用张翰、许汜的典故表明:自己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抱负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事飘摇。•抒发年华虚度,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的痛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指歌女。•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本文标题:44诗词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8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