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赤壁赋苏轼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文学文体常识“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赋”是风靡两汉文坛的文学样式。“赋”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文赋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出现的散文化赋体,代表作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文运动成功后,文赋继续发展,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自学指导:1.自由诵读2.对照注解,疏通课文第一段3.第一节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4.分别找出描写景物、人物活动、人物感受的诗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眼前有画读景赤壁赋苏轼赏析课文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的下游泛舟游览。清风慢慢吹来,江面上水波不兴起。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既望: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朔:农历初一。晦:月底。兴:起。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游(状语后置)属(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歌:名作动,朗诵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到所前去的地方,越过那浩荡渺远的广阔无边江面。少焉:不一会儿。横:笼罩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纵:任凭。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舟。所:……的地方如:往,到……去。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状语后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旷远的样子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它所停止的地方;飘逸的样子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冯虚:通“凭”,凌空。御:驾。止:栖息、居住遗世:遗弃尘世。羽化:道家认为成仙的人能升天。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境界: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临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景: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情:乐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乐”情的?结合诗歌鉴赏对三幅画面进行赏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赤壁夜游图》之景物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活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写夜游赤壁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景事情——乐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二节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由乐渐入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于是,我们喝着酒很快乐,敲打着船舷唱歌。歌词说:“用桂树、木兰做的桨,划破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中的情思悠远,眺望那个美人啊,天各一方。”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溯(sù):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予怀:我心中的情思。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予怀渺渺(主谓倒装)溯流光(状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曲调伴奏。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婉转悠长,像细丝一样不断绝。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倚:循、依。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长。和(hè):伴奏。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嫠(lí)妇:寡妇。潜蛟:潜伏的蛟龙。舞、泣:使…起舞,使…哭泣。(使动用法)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采用比喻、夸张、想象的修辞,“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慕泣诉——由乐转悲赏析课文第三段我不禁感到忧愁凄怆,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愀(qiǎo)然:忧愁凄怆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正:使…正,整理。危:端正。何为:“为何”(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缪(liáo):通“缭”,连结,盘绕。乌鹊南飞:向南。西.东:向(西.东),(名作状)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于”介词,“被”曹孟德之于周郎困(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否定判断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方:当。破:占领。下:攻下(名作动)。东:向东进发(名作动)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指战船。酾(shī)酒:斟酒。临:面对。横:横握,横执(形作动)槊(shuò):长矛。固:本。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安在:“在安”(宾语前置)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何况我和你在长江的沙洲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侣,与麋鹿作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渔樵:打鱼砍柴,(名作动);渚:沙洲,江边。于江渚之上渔樵(状语后置)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扁舟:小船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酒杯蜉(fú)蝣(yóu):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须臾:片刻。挟:偕同,带。乎:用在句中表停顿。骤得:突然实现,指轻易得到。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悲凉的秋风。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长久存在。我知道不可能轻易得到,(只好)寄托洞箫的余音给这悲凉的秋风。”问: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时,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客人为何会“哀”呢?“哀”什么呢?“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是在怀古。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渴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是在伤今。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主客问答的方式(叙)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议)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三.写因悲生议曹操诗句:月明、乌鹊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主客问答)(怀古)(伤今)赏析课文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逝者:逝,往。流去的水。斯:这,指水。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卒:终究,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我说:“客人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流逝的江水总是像这样,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的月亮就像那样,却终究没有消减或增长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盖:句首,表假设语气,如果。将:从。则:那么曾:简直,竟然。以一瞬:通“已”停止;一眨眼。何羡:“羡何”,(宾语前置)如果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再说,之于。苟:假如。虽:即使。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造物者:大自然。藏(zàng):宝藏。食:引申为享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就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享用它们。”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驳?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喜变:逝者、盈虚不变:未尝、卒莫水与月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且夫吾与子之所共食旷达乐观的态度四、写苏子说理清风、明月赏析课文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道天已经亮了。更(gèng):重新。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狼籍(jí):凌乱的样子。枕藉(jiè):互相枕靠着躺在一起。既白:已经发白,即天亮。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
本文标题:《赤壁赋》上课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8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