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578-0081社会心理学期末辅导
0081社会心理学期末辅导主讲:王烨晖2012.6.2考试说明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可能的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答题技巧选择题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填空题要根据讲义和课本的内容,把相应的内容填入题干所留的空中。要求精确记忆,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判断题要根据讲义和课本的内容,对题目内容作出正误判断。结合根据题干意思进行判断,题干中的表述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可判断为错。简答题要求回答正确、要点完整,有条理,如果需要举例的话,举例要恰当。问答题(论述题)根据题干要求,回答知识点,并结合现实情况适当展开论述,要有自己的分析。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相关理论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练习论述题简要介绍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了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第二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看法。图式的概念与理解图式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是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觉。图式加工的特点A、帮助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记忆和回忆;B、影响信息加工的速度,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加工;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缺;D、决定对未来的期望,反过来会影响对一个环境的感觉,或者影响情绪。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思维捷径法则代表法则把所得到的信息与图式相比较,并判断这个信息是不是可以代表一个图式法则。对人进行判断有时会发生错误,一是一个人并不一定具有图式或定型所认为他应该有的那些特点。应用代表法则可能会产生的第二个错误是对有关的信息的忽略,具体地说是忽略一种概率上的事实。应用代表性法则进行判断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对随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判断。应用于判断某人或某事是否属于某一类事或某一过程。可得性法则在对人进行判断时,我们不但要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属于某一种性格的人、是不是某个职业的人,我们还关心一个事件的发生频率,或者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可得法则作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然而,可得法则的应用很明显地会为判断带来偏差,因为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兴趣、爱好不同,接触的人和事也就不同,应用可得法则就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事件发生的频率。参照法则如果对于有的情况不掌握任何信息,但可以用一个类似的情况作为参照点,依照这个参照点及其它有关情况,经过一番调整和推论,可以得出答案。在社会知觉中较常见的参照点是自己。利用参照法则来进行判断往往会由于参照点的选择而发生偏差。练习:社会认知是对人们如何()的研究。A.感知人际关系B.考察社会C.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D.自省Kelly用热情和冷淡这一核心品质来影响他的学生们对一位外来教师的评价。简答题什么是图式?解释图式在进行社会推断过程中的重要性。举例介绍思维捷径中的代表法则。第三章归因理论归因对事物原因的寻求和解释。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外部:探讨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即来自个体内部或外界因素。稳定/不稳定: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可控/不可控:事件的原因有些是可以个体控制的,有些是无法控制的。归因的理论凯利的共变理论-关注原因与结果在不同情况下的共同关系。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物作出归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情况:(1)引起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2)做出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3)环境背景。为了做出归因结论,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特异性,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事物这个行为并不发生;(2)一致性,其他的人对这样事物是否也做出同样的反应;(3)一贯性,在不同的情况和背景下,对特定事物的反应是否一贯。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突出性偏见:过多地对突出的刺激产生发应。将行为过度归因为性格。行为者与观察者:只有观察者会犯这一错误,行为者并不出现错误。错误的一致性:倾向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典型的行为,这种夸大自己意见和行为普遍性的倾向称为错误的一致性效应。自我服务归因偏见: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原因,否认失败的责任。自我中心偏见:夸大自己对某一共同活动的贡献。练习判断:如果得知对某人的行为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就不太容易做出性格归因。(正确)填空:心理学家罗斯将对性格的过度归因和对情景的过低考虑称为根本的归因错误。研究表明,男性的成功常常被看作是能力的结果,而女性的成功常被归因为其他因素。第四章态度和态度理论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成分:对行为的想法,具有复杂性。情感成分:对行为喜爱程度,具有简单性(最简单的成分),比认知成分更难改变,影响作用更大。行为成分:对这种行为会做出什么反应。认知不协调理论(1)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态度不一致时,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和压力。当行为不能收回或不能改变时,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主要方式是改变态度。(2)两种基本的认知不协调: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违反态度行为带来的不协调。(3)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条件:行为理由不充足、不情愿行为的自愿性、决定的可改变性、行为后果的可预知性、对行为后果的责任感、努力的付出。自我觉知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由白姆(Bem)在1967年对行为会引起态度改变这一现象提出的理论解释,他认为一个人对态度的表示只是一些随意的口头上的表示。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很强的信仰或情感,因此态度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当一个人的态度很模糊很不清楚时,态度的改变一般是通过自我知觉的过程产生的。相反,当态度很明显很清楚时,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压力则可能是态度改变的原因。练习选择题态度的______成分包含个体对某一事物的思维(事实、知识、想法)。A、情感B、行为C、认知D、情绪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老张决定买一辆桑塔纳轿车,没有买夏利轿车。买车之后,他比以前更喜欢桑塔纳,更不喜欢夏利了。根据你对这一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A、老张的个性B、认知不协调理论C、桑塔纳和夏利D、学习理论在自我知觉理论中,白姆提出个体的自我知觉来自于:()A.自己的思维B.自省C.意识D.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当人们的态度强烈、清楚时,自我知觉理论最适用。(错误)第五章态度改变态度改变过程的理论:信息接受、情感转移、认知一致性、反说明抵制说服的主要机制:贬低说服者、曲解说服内容、抵制说服、反说服、系统加工。影响说服者效果的因素:可信度、可靠性、喜爱度、参照团体。信息传递对说服的影响:原有态度与信息的差距: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潜力越大。信息对动机唤起的程度:侵犯信息可提高侵犯动机,进而有助于侵犯主张的说服效果;经。恐惧唤起的作用因条件而异,在低水平条件下,较强烈的恐惧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在高水平条件下,高条件往往不能起到成功的作用。在大部分情况下,恐惧唤起可以说服效果,但是太强的恐惧唤起会破坏说服效果。信息证据的有力程度:反问的作用、重复的作用、周围线索。练习中间和周围加工的区分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区分。一个信息与受众的态度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压力就越大。第六章社会影响从众的概念一个人由于他人做出了某种行为而自愿地做出同样的行为时,这种现象称为从众。从众的原因信息影响:对正确行为的希望,从众行为的一个原因是他人的行为往往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对多数人正确性的信心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大;而当人们掌握信息较多时,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则较少从众。规范影响:希望被人喜爱。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团体的约束力、群体的大小、群体的一致性听从的概念一个人不自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去作某件事情的行为。影响听从行为的策略和因素奖励、强迫、专业优势、合理要求、参照力量、法定的权威。外部压力局限性逆反、过分充足理由(大量的外部奖励会破坏一个人对于某项活动的内在兴趣。)增强听从的方法练习在一个中学的班级里现在很多同学都穿耐克运动鞋是一个______的例子。A、从众B、听从C、逆反D、少数人影响从众的两个基本原因是:被人喜欢和正确人们常会做出从众行为,但当行为与他们的看法不一致时,他们不会从众。(错误)简答题试述从众产生的原因。(1)信息影响:对正确行为的希望,从众行为的一个原因是他人的行为往往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对多数人正确性的信心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大;而当人们掌握信息较多时,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则较少从众。(2)规范影响:希望被人喜爱。第七章人际吸引儿童依恋儿童对一个或几个成人的出现产生积极的反应。依恋对儿童的作用提供安全感、提供信息增强合群需要的情景因素:沙赫特假设:个人受威胁或感到恐惧时就产生合群的要求。分心假设:面临恐惧的人同别人一起时会把注意从自己所害怕的问题上转移开社会比较假设:人们希望与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比较。人际吸引的原则联结:喜欢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不喜欢与不好经历有关的人。强化:喜欢用不同方式奖励我们的人。社会交换:当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性特征:诚实、热情、能力相似性:喜欢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个性与我们相似的人。熟悉性:多次见到同一个人,会增加对他的喜欢。邻近性:空间上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喜欢。练习依恋对儿童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个是提供有关周围世界的信息;另一个是提供:A.陪伴B.安全C.社会认同D.合群沙赫特假设人们合群的原因是:()A、避免孤独B、避免独处C、重建认同D、降低恐惧婴儿与他们交往最多和最亲近的人形成依恋。(正确)第八章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类型无接触-留意-表现接触-相互依靠-密切关系自我呈现常用策略:遵循社会情景中的常规;模仿对方的行为;自我推荐和讨好;正确地运用谦虚;与成功的、有势力有地们的人或著名人物相提并论。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意见、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要求;在没有直接的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通过与其它人的比较对自己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人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的目的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抬高、自我改进自我暴露的目的表达、思维整理、社会肯定、控制社会环境、建立友谊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人们要考虑从交往关系中得到的结果,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报酬。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报酬的六种基本类型爱、地位、服务、信息、物、钱。代价社会交往引起的消极后果
本文标题:578-0081社会心理学期末辅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0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