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存在的困境
浅谈少数民族语言传承面临的挑战【摘要】中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年轻人这一路受教育下来,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是大学。在这之后,最后能够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读、写,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细微感受的还有几个?本文以《新闻1+1》栏目的一期节目“如何用母语来诉说”中的谈话为开端,反应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所陷入的困境与面临的挑战,以此引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的重重危机,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重视,就像我们重视自己的文化传承一样,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思考。【关键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挑战;困境一、制约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因素虽然蒙古族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母语教育体系,但是因为在汉语的强势下,很多蒙授课程的蒙古族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更多蒙古族家长出於子女今后就业发展前途,也开始减少将子女送往了蒙古族学校。几乎所有城市里的蒙古族家庭,关注的都是孩子的汉语或者外语成绩,至於会不会说母语反而没人理会,甚至有人从来没有考虑过。即使在农村牧区,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考虑,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汉语授课的学校的,也不在少数。无数蒙族家庭经历著这样的文化悲剧,并非轻易能够避开的。恨恨的骂几句“数典忘祖”,完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拿个人的现实利害来说,孩子们学好汉语,中学毕业后可以报考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顺利的找到工作,进入大多数公司企业。而学蒙古语呢,报仅有的几所高校,还要限制专业,毕业后只能到偏僻落后地区。可怜天下父母心,人生的竞争是那麼激烈,他们怎麼忍心让孩子花费十几年去啃已不太有用的语言呢?就这样,尽管年迈的祖父在一旁不停的责骂,尽管客厅的墙上依然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画像,父母还是把孩子送到了汉语学校,或许路过的学校就学母语。是的,谁都知道母语维系著民族文化的精魂,维系著几千年的文明,每个民族的文化和语言,都是母子连心,而人为的把孩子剥离母亲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剧。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席慕容,他是蒙古族,有一首著名的诗后来变成了著名的歌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里面有这样一句,我相信很多人唱到它的时候都会格外被触动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少数民族。那个歌词是“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因此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号,究竟现在我们的民族语言教育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样一系列的问号,我们以蒙语的传承为例来看看它的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认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消失,都是大家共同的损失。”因为不仅仅我们是在关注蒙语或者说是维吾尔语、藏语,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以我们要看着这是我们共同的一种文化传承。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时代毕竟在变,整个挑战也变得非常大,以下是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巴音巴特尔给该栏目解读的一些数字:“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册,就是说新入学的学生必须要买的语文课本,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册。1992年的时候,我们一共印刷发行六万八千多册;但是到了2005年,(发行)多少数字呢?两万两千两百多册了,纯蒙语授课学生的(课本)。就是在15年当中已经有四万五千多个学生(不学习蒙语),减少了这样(大)的数字。但是我们人口统计学的角度看,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不是在减少,每年还是有所增加的。这个数字,学生的人数和蒙古族人口增长的数据是不成比例的。”这些数字说明什么?那就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放弃学习母语了。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的重重危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据Krauss估计,20世纪人类社会尚存的大约6000种语言中90%都将灭绝或者濒临灭绝,其中20-50%的语言无法平安渡过21世纪。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据美国暑期语言学院1999年估计,有51种语言只有一个人会讲,另有500种语言会讲的人不足100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来说,全球化同样带来了危机。首先全球化让我国少数民族语言遭受到了来自国内和国外强势语言的双重压力,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经济全球化之后,国内主流语言之外又受到了全球主流语言也就是英语带来的压力。国内外两种强势语言所具有的优势,尤其是他们有意无意间的扩张,压制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其次,在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被同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对云南省曲靖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壮年陆续到大城市打工挣钱,在汉语语言区习惯了使用汉语,慢慢被汉化了。由于打工挣了钱,开阔了眼界,回到村子后得到村民的羡慕,因而被汉化了的这些人也乐意被汉化。第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值普遍偏低。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值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的活力值相当于汉语的56%-71%,包括维吾尔、蒙古、藏、哈萨克、朝鲜5种语言,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相对比较稳定。第二组的活力值仅相当于汉语的14%-35%,包括傣、彝、壮、苗、佤等15种语言,操这些语言的少数民族中,选择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民族已经达到人口的一半以上。第三组的活力值不及汉语的1/10,包括白、黎、水、羌、鄂温克、阿昌、独龙等25种语言。这些语言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使用人口已经不足1000人,还有一些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偏僻的山区。除了第一组中的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相对比较活跃之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第四,语言的弱势地位导致了文字发展的落后,进而阻碍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文字有利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一个民族教育的普及。然而据统计,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虽然5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只有21个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但是都处于文字使用的初级阶段,表达现代科学技术概念的词汇量不足,只适用于启蒙教育或者农村扫盲,难以完成编写数理化课本这样的任务,使用的文化层次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第五,孤岛式的语言环境限制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有些语言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极其偏远的高山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居住环境比较封闭,与外界几乎隔绝,酷似一个孤岛,这样的语言社区中操母语的单语人比例很高(比如独龙、门巴、普米、怒、水、布朗、德昂等语言的单语人口分别占本民族人口的70%-90%以上)。三、危机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对策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重重危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应该积极应对,积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首先,专家学者要积极呼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各级政府应该制定一些语言保护政策。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复活、保持语言多样性、维持少数民族语言。其次,少数民族要对自己语言的传承抱有信心。少族本身对自己语言的信心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保护本民族语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语言学习和传承方面表现得特别自信。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81.2%反对为自己制定照顾性质的特殊教学大纲,认为这是一种歧视;87.9%坚决反对民语无用的说法;76.6%坚信自己能和汉族学生一样学好英语。这种自信让人欣慰,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如果人们下定决心要让一门语言存续下去的话,想要摧毁这门语言都是不太可能的”。第三,民汉英三语教育是应对全球化之下语言危机的明智之举。三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对策,是全球化带来的语言危机下一种对强势语言的排斥和同化的超越。通过母语教育,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自身的语言和文化,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带动本民族的发展。反过来,只有学好了汉语和英语,才能在国内和国际上扩大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第四,各级政府和少数民族要开发利用好民族语言这一文化资源和资本。全球一体化使得语言政策中以前那种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把种族多元化和语言多元化看作一国资源的多语政策。语言的多元化可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例如更容易打入国外市场,吸引游客等等。少数民族学生应该看到这种文化资本的增值,对于政府来说,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这种语言资源。第五,少数民族语言不仅仅是如何保护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卫·克里斯托在《语言的死亡》中指出“提高濒危语言的族群在支配族群眼里的法律地位,复兴濒危语言的运动才会有所进展”。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不少学生写道“应该加强对汉族学生的宣传,帮助汉族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也许是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又一剂良方。中国自古强调“和而不同”。牡丹虽然富贵华美,但是世界不只是需要鲜艳的牡丹,同样也需要百花盛开才能万紫千红春满园。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强势语言带来的重重危机,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缤纷的语言世界。【参考文献】[1]彭逊予.浅谈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37.[2]Baker,C.Foundations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M].MultilingualMattersLtd.Clevedon.2003.[3]道布.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学术探索[J].2005.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存在的困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1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