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景观学专业核心课程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城市各类绿地规划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本章节主要内容与重点1.相关知识与基本概念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3.1防护绿地的生态学意义3.2防护绿地规划的原则与核心4.绿地规划的综合1.相关知识与基本概念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其它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隔离带、野生动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三维绿量——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m3),是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绿带——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邻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色开敞空间。城市绿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线。风景林地——仅限于具有景观价值的林地。楔形绿地——楔形绿地将城市内、外相连,其基本功能是将郊区的新鲜空气引进城市,并形成廊道。生产绿地不管是否为园林部门所属,只要是被划定为城市建设用地,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各类圃地或科研实验基地,均应作为生产绿地。临时性的苗圃和花卉、苗木市场用地不属于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是针对城市的污染源或可能的灾害发生地而设置,一般游人不宜进入。防护绿地包括:卫生隔离绿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带等,不包括城市之间的绿化隔离带。2.生产绿地规划要求:1.规划用地面积按建成区面积的2~3%安排;2.选择交通方便、地形平缓、土质良好、水源充足的地点作生产绿地;3.据城市绿地发展的目标,提出各规划期苗木发展的计划。苗圃规划示意图3.防护绿地防护绿地的作用:1.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2.减缓风速,滞留沙尘;3.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4.净化城市空气,保护环境卫生;5.完善城市生态链与大环境生态绿地的连接用于城市隔离、卫生、安全、防灾等目的的绿带、绿地。包括防风林带、工业区卫生防护林带、楔形通风林带、滨水防护林带、生态廊道等类型。规划要求:1.提出各时期防护绿地发展指标;2.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合理布局各类生态防护绿地,特别要加强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城市绿化隔离带、组团绿化隔离带、楔形通风林带、滨水防护林带的布局安排。3.提出生态防护绿地的控制措施和指标。链接内容: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林带走向——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相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林随水走”;平坦地区“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宽度——带宽一般为20~50m;可采用单带、双带式、多带式;间距——林带的间距应按乔木主要树种壮龄时期平均高度的15~20倍计算。防风林带的结构:a.疏透结构——林带间距10~15倍树高,适用于重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b.紧密结构——林带间距8~10倍树高,适用于风口造林和防风固沙基干林带,以及铁路、公路干线两侧林带;c.通风结构——林带间距15~20倍树高,适用于中、轻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和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卫生防护带矩形三角形屋脊形凹槽形混交类型a.乔灌混交——乔木、灌木树种按比例组成,构成紧密结构或疏透结构林带,适于干旱与风害严重的地区。b.乔木混交——由两层乔木组成,上层为喜光树种,下层为耐荫的伴生树种。也可用两种喜光树种,分别配置于林带两侧,组成通风结构林带,适于农耕地或沿海沙带。c.灌木混交——林带全由灌木组成,用作生物沙障。d.综合型混交——乔灌混交和喜光、耐荫性、伴生树种混交的综合性林带。适于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风口造林。城郊结合部防护林海滨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课后训练与扩展一1.课后思考:1、生产绿地的概念及生产绿地中树种规划的原则2、防护绿地如何承担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2.复习教材第五、六章内容3.扩展阅读:《设计结合自然》(P49-99);4.针对你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从景观、功能、绿化三方面进行评价。
本文标题:绿地系统规划2-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2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