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08药学(3)班蒋文姣一、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概况•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此含有动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经过十几年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其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具体实验操作也亟需规范。•中药血清药理学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该法克服了将中药复方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的缺点,通过含药血清在体外的药理效应来反映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结合现代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临床等学科。中药血清药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并引起了国内外从事中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正不断地被应用于一些中药复方及西药的药效评价及药理学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二、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产生•中药药理的离体实验多是运用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在方法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比如说中药成分复杂,粗提物理化性质(如杂质、酸碱度、鞣质等)不十分稳定,体外实验结果可能影响药效的判断和评价。基于此,日本国力京都医院内分泌疾病中心的田代真一在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会议(1984年)上提出了含药血清实验方法的设想,并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含药血清”实验方法即指给动物或人服用一定量的药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采血获得血清,然后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田代真一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血清药理学。这一设想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三、血清药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1、血清药理学的时效关系研究利用含药血清来评价药效,何时能够采集到含药量较高的血清,找出给药后的最佳采血时间以避免由于药效物质代谢消耗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血清中确切的药效成分并不清楚,因此往往以药效指标来评判给药时间和采血时间的优劣,即“时效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不同给药时间和采血时间的药效进行了研究。•给药时间上,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次给药,或间隔2~4h给药,或每天1~3次,连续3~10d。研究认为,根据药动学理论,固定给药时间的间隔,相同剂量多次重复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并将在此浓度下不同采血时间取得的含药血清进行实验,均表现较高且相似的药理作用强度。•采血时间上,较理想的采血时间应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2、血清药理学的量效关系研究给药剂量目前尚无定论,其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是动物的给药量,在一定程度上,给药量愈大则血清中的含药量愈高;二是培养体系或反应体系中的含药血清浓度,血清浓度愈高则药量愈大。但因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体系后,浓度被稀释,使反应体系药物浓度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四、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应用目前,中药的开发和研制主要是寻找药物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备精炼的中药制剂、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建立,使这一目的的实现变得更为切实可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体外药理学实验中,进一步验证和评价药物的疗效,运用含药血清对有效药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②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化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药动学,尤其是中药胃肠药动学、中药血清药动学、中药证治药动学等相结合,将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寻找和鉴定;③对药物的制剂工艺进行比较和筛选;④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做更深入的研究。•2、血清药理学在方剂药动学(PK)的应用黄席等将证治方剂药动学中的复方方剂药动学修正为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其方剂血清靶成分也是探索复方的药效成分物质基础的。不仅如此,还研究靶成分在机体内的药时曲线、数学模型,其PK参数可直接指导临床用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从而有力地提高疗效,因此是单纯方剂药效物质基础探索的深入和发展。而血清药理学研究过程是服用方剂后进行含药血清的体外药效学实验,通过探讨与方剂疗效相关的成分间接地阐明药效物质。•3、血清药理学方法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离体实验是研究中药抗肿瘤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抗肿瘤复方中药来说,在其配伍的多种中药的血清中的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检测尚未见突破性的进展情况下,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抗肿瘤复方研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此法被广泛用于中药抗肿瘤机理研究。研究层面包括肿瘤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的调节、肿瘤细胞凋亡及分化的诱导、肿瘤细胞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调控等方面。•4、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涉及到许多的体外模型,运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快速、高效地筛选出治疗疾病的药物。合理使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结合疾病的体外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中药复方进行分析,可较好地反映中药药效。五、对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评价•中药血清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目前主要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方法学研究;②含药血清药力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③给药方案研究;④反映体系中含药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⑤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应的影响等。10余年来,这一方法在中药研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表明它是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1)可以排除中药复方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的干扰。中药粗制剂中含有的各种电解质、鞣质、不同的pH值、渗透压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药复方研究带来干扰。2)避免了直接体外实验可能得出的错误结论。含药血清含有中药制剂真正有效成分,克服了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物或机体反应物等有效成分引起的假阴性及机体非吸收物质的体外作用造成的假阳性,真实体现了复方药物的体内生化转化效应。3)可以真实的反映体内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是研究中药药动学的有力工具。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4)实验结果与在体实验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通过有效成分在血中的动态变化更好地反映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和药物的量效关系;而且还能反映有可能由药物诱导机体内源性成分所产生的作用及中药和其可能的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为复方制剂的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5)采用含药血清培养细胞,便于应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基因、基因产物、药物受体和酶活性等诸方面阐述药理机制。6)操作相对简单,费用较低。7)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医学有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结合点,推动中医中药的科技进步。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缺点1)血清本身内源性成分复杂,给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2)中药复方制剂经口服后,血清药物浓度较低,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微量成分及蛋白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了难题。3)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此,开展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有待于规范动物的种属和年龄。4)因给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血时间。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缺点5)在体外培养体系,不可能添加100%浓度的血清,含药血清在培养液中的浓度一般不能超过20%,这使得体外培养难以达到体内的真实血药浓度;而且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通过血液起作用,有的药物是对消化道的直接作用,难以在血液中体现,这也是血清药理学不能解决的问题。6)含药血清取自不同生理病理的个体,会出现含药血清差异;经过体内反应,药物含量进一步被稀释,成分更加复杂,增加了质控难度。7)血清中部分物质已是药物作用机体细胞的反应产物,如果细胞存在反馈机制,血清二次重复作用于细胞,将可能掩盖药物血清的实际作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缺点8)含药血清对离体系统同样也有干扰,如血清本身对体外酶活性的影响等。9)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和特点,尽管实验医学已经有人将实验和证型相结合,但在实验医学中往往忽视中医的内涵、多采取辨病论治的方法,由于辨证可以客观反映疾病的内在规律,疾病又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中药血清药理学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中药血清药理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六、展望•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工作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需要经验和数据的积累,但却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能较为客观真实地阐明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和复方在胃肠内代谢过程中活性成分的转化和改变,若能与药代动力学及血清药化学结合研究,可能有助于研究的规范与深入,必将加速中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参考文献[1]张绪高,吕志平,赵进军.血清药理学在抗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概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8):127—128.[2]王宁生.关于血清药理学的若干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263—266.[3]孟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5):290—292[4]程珠炉,洪浩.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几点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53—55.[5]蒙一纯,丁霞,贲长思.中药血清药理应用研究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42—44.[6]刘成海.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对原代培养大鼠肝贮脂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率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20.[7]刘成海.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2):16.[8]王伟.精制血府胶囊刺激缺氧缺糖心肌细胞RNA及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17.[9]张群豪.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血府逐瘀浓缩丸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国中西医杂志,1996,16(3):156.[10]黄坚.用血清实验法观察小青龙汤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6):12.[11]黄席,陈可翼,任平.“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中国中药杂志,1997,22(4):250—252.[12]薛岚.近年中药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1):46—48.
本文标题:血清药理学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3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