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基础知识概要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击败政治对手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逐渐掌握苏联最高领导权。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斯大林的强硬政策引发的矛盾在其逝世后出现激化的兆头。5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产量低下,集体农庄的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强制购粮政策导致数次饥荒,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工业被国家集中管理,否定市场规律,缺乏活力。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裔政策引发激烈反弹,劳改营里关着数百万政治犯。各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联邦的民族主义不满。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农业改革1、用动员志愿者垦荒的办法扩大谷物产量。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效果:从1954到1958年,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的谷物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重心)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农业改革2、将集体农庄的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放宽对农牧业的管理。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经济。效果:国家成倍提高采购价,使集体农庄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再加上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和饲养少量牲畜,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集体农庄在完成了国家收购指标后,有权自行安排生产,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重心)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农业改革3、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效果: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过急过快和官僚作风,绝大多数集体农庄被强制买下了机器。这在客观上干扰了农庄的自主决策,而且很多机械并未被利用起来。(重心)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农业改革4、与美国比赛的“玉米运动”和肉产量指标。效果:由于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不结穗,玉米运动遭到集体农庄的消极对抗。赫鲁晓夫要求苏联在人均肉产量上超过美国,结果某些地方官员去外地抢购牲畜、虚报产量,靠作假赢得政绩与勋章。骗局揭穿后“劳动英雄”变成囚犯,成为一场闹剧。(重心)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农业改革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总体效果:积极:粮食年均产量增长约50%;肉类约60%;奶类约70%。农民平均月收入在十年里由25卢布涨到51卢布。消极:改革并未改变苏联农业粗放经营的缺陷,冒进政策伤害经济,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而且农业受气候条件波动影响很大。(重心)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工业改革1、将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并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总体效果:苏联工业产量明显增长,1951-1965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0.7%。工人生活得到改善。2、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认企业与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基础知识概要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工业改革1、将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并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注意:赫鲁晓夫虽废弃了僵化的部门管理体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用行政指令管理企业的老办法,也没有将经营自主权交给企业,反而滋生了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2、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认企业与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基础知识概要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成功之处在于: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基础知识概要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失败之处在于: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他的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2、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思维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十五年赶超美国”等冒进思想;也导致浪费、虎头蛇尾甚至有违常识等失误。与赫鲁晓夫有关的知识点、关键词: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恢复党内民主;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知识拓展与深化军事——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外交——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苏修”;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文艺——解冻文学;《日瓦戈医生》诺贝尔文学奖实战演练,链接高考(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实战演练,链接高考(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实战演练,链接高考(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实战演练,链接高考(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本文标题:赫鲁晓夫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5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