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古典诗词的体裁与题材一.古典诗词的体裁【诗】古典诗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一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的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元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只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天净沙·秋思》。散曲的特点:(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2二.古典诗词的题材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⑥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与山水风光的诗。【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雾气和尘埃。14.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从诗歌的流派看这是一首诗。(2分)15.这首诗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颈联分别用“□”、“□”两字来显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之景,最为精炼传神。(2分)16.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4.(2分)五言律诗(律诗、近体诗),山水田园15.(2分)平淡质朴;“明”、“出”16.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1分)。作者这样写,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1分),因为“新晴”人们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1分)。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1分)。注释⑴极目:穷尽目力。⑵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⑶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⑷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2]译文: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3【练习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甲:早行乙:商山早行陈与义温庭筠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星斗阑干分外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寂寞小桥和梦过,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稻田深处草虫鸣,因思杜陵梦③,凫雁满回塘。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②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③杜陵,汉宣帝之陵,温庭筠幼时在靠近杜陵处居住,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14.从体裁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1分)15.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甲诗写景颇有特色: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暗,因而天上“星斗”就显得“分外明”,所以写“明”是为了写“早”。B.甲诗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是“夜行”图。C.乙诗有一半是在直接写景,景中蕴情,其妙处在于体物入微,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羁旅之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理。D.甲诗偏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早行”意境;乙诗侧重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从正面呈现出行之“早”。16.两诗中均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早行赏析】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4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商山早行注释】⑴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⑶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⑷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答案:14.(1分)格律诗(近体诗、近体诗)15.(3分)B(没有比喻)16.(4分)甲诗写诗人(行人)过小桥时还在做梦,说明出行实在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迷糊糊睡着了。驿路行人必经之地的小桥,而如今却“寂寞”“和梦过”,再次印证了诗人出行之“早”。(2分)乙诗的“梦”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梦,与首联“客行悲故乡”相呼应。梦中的故乡景“凫雁满回塘”与旅途上“槲叶落山路”的景形成对照,突出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练习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阮郎归·初夏5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①薰风:南风,和风。《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相传其首句为:“南风之薰兮。”②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③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④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⑤玉盆:指荷叶。⑥琼珠:形容水的泡沫。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1分)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14【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层级为A级。写出词的一种别称即可。15【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可用排除法作答。16【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卓立其间。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词意】: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
本文标题: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8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