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第十八讲 闻一多与《死水》
第十八讲闻一多与《死水》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曾宪柱优美诗形的追求新月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由欧美留学生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共同发起,其成员包括政治、经济、哲学、自然科学、教育、文艺等各种学科的有识之士,是五四时期有影响的综合文化团体。新月社在文学方面,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其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和徐志摩。该诗派的形成以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办为标志,该诗派的结束以1931年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出版为标志。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以求整齐之感。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诗人——新格律诗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提倡新诗要融合三种元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这是新格律诗创作理念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论《诗的格律》中。他的诗曾一度影响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诗风。他创作的新诗集《红烛》(1923年)、《死水》(1928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感。诗人时期的闻一多一、闻一多的生平和文学道路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他沉浸在书斋里,“兀兀穷年、足不下户”,因此留下“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他的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学者时期的闻一多民主战士——闻一多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以示驱除外敌、保家卫国的决心。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他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1946年7月15日,在做完了精彩的《最后一次演讲》后,于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千古文章未尽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和爱国民主战士的一多先生,留给了后人许多的遗憾和痛恨。民主战士时期的闻一多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活动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1920年9月发表第一首白话诗《西岸》和1923年9月出版《红烛》为标志,可称“红烛”时期。作品大多数写在清华园和芝加哥美术学院读书期间。《红烛》之后,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后期:从闻一多1925年5月回国算起。以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和出版《死水》为标志,形成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死水”时期,进入一个理性和成熟的写作时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臧克家名人、伟人的评价: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昆明大学的塑像青岛海洋大学的塑像画像清华校园内的闻一多纪念亭闻一多纪念馆座落在湖北省浠水县清泉寺遗址上。她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后被黄冈市旅游局授予“优秀景点”称号,她也是驰名鄂东的旅游胜地。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从《红烛》到《死水》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始终一是思想念国的赤子情怀。例,《忆菊》《太阳吟》二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民族歧视。例《洗衣歌》、《七子之歌》三是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例,《发现》《一句话》二、《死水》:血泪的呼喊和泣诉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死水》写作背景:这首诗后面署有一个写作时间:1925年4月,但据今人考证,应是1926年4月。1925年留美三年的诗人怀抱着对祖国故土的眷恋之情回到祖国,眼前的现实让他惊呆了:在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到处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污秽如血”。他痛苦、愤恨,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情感和心象与生活中所见的一沟“死水”重叠在一起,……于是这首诗诞生了。《死水》——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思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对军阀的反动统治,有一种迎头痛击、除恶务尽的战斗姿态。诗人心中激荡着熊熊燃烧的怒火,正如他写给臧克家的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这“火”既是诅咒、愤恨,也是爱恨交织的情感,且“恨愈深,爱愈切”,同时也是渴望光明和美好、呼唤新生和希望、主张抗争和战斗的热情之火。闻一多的至交朱自清曾深刻地指出:“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死水》“三美”的表现——1、音乐美:全诗5节,每节4行,每行9字,分别由三个“两字音尺”和一个“三字音尺”构成,虽然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但其总数是一致的;同时,又都以双音节收尾。韵脚也做了精心安排,基本上是2、4句押韵。这样,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富有极强的音乐美感。诗人犹如“戴着脚镣跳舞”,跳得轻松自如,优美和谐,不能不叫人击节赞叹。2、绘画美:这首诗2—4节中,诗人通过联想,展现了众多的华美物象,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辞藻丰富、色彩(浓)丽、物象鲜明,构成了绘画美的线条和色彩,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3、建筑美:全诗5节,每节4行,每行9字,从整体上看,诗歌是由5个整齐的方块儿组成的,犹如5层楼的建筑物;从局部上看,也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因此说,诗的这种建筑美实际是整齐、对称、平衡的美。细读诗句、品味诗意:思考(1)此诗的标题是“死水”,所写的内容也是“死水”,那么诗人对这沟“死水”的态度如何呢?哪些词句最富表现力?(2)2—4节诗从多种角度来具体描写“死水”,展现了它的特点。请你画出具体写“死水”的词,并概括“死水”的特点。(3)你对诗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是怎样理解的?破铜——翡翠烂铁——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死水——绿酒白沫——珍珠死水(绝望鲜明)态度厌恶憎恨批判诅咒否定以丑为美特点以丑为美的手法:2—4节诗写死水的脏臭和死寂,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出“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一系列美妙的事物,给“破铜、烂铁、油腻、霉菌、白沫”等象征丑恶的事物穿上“华美精致”的外衣,这情景有如鲁迅说的那样“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闻一多先生主要借鉴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运用这样一些极易唤起美感的华丽词语来写这沟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死水,如此“以丑为美”,以美写丑,不但“丑”的性质未变,还能在美丑交织而成的强烈反差中,造成一种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产生一种更强烈的厌恶和憎恨之情,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鉴赏的空间也得以拓展。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发现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朗读诗歌,把握诗中感情。l.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提示:联系时代背景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没有。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噩梦、挂着悬崖。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你在我心里”。总结: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一句话》(闻一多)《一句话》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的确,“咱们的中国”这“一句话”,积淀和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自尊自强的奋斗意志以及民族的自豪感。诗以铁树开花、火山爆发和青天霹雳等富有力度的形象比喻,指喻和展现了我们祖国未来的灿烂前景和无比的威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句话”可信可期的真实前景以及诗人对祖国如火山一样的炽热灼人的赤子之心。这首新格律诗分两节,每节的前六行都是九个字一行,后两行用词和句式相同,节与节,行与行,对称工整,结构整饬,并且有民歌式的复沓效果;就音节而言,两节诗的音尺大体相同,节奏调谐;而在韵式上全诗都押一个“波”韵,显得一气呵成,明朗晓畅,富有力度和气势。红烛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
本文标题:第十八讲 闻一多与《死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0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