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
1急慢性传染病、媒介生物控制、消毒、医院感染1、鼠疫△病原:引起鼠疫的鼠疫耶尔森菌隶属肠杆菌科,不形成芽孢,无动力,革兰染色阴性。自然界存在着鼠疫菌的噬菌体,是鉴定鼠疫菌最重要的指标。pPCP是鼠疫菌重要的识别特征。△疾病过程:鼠疫菌在机体内大量增值后,细胞表面的内毒素对机体造成严重毒害,而鼠疫菌的鼠毒素主要造成心肌等高度依赖能量供应的组织坏死。△自然疫源地宿主:主要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主要储存宿主的特征:①在较长时间内形成高强度的菌血症,从而能够感染蚤类引起疾病的传播;②对鼠疫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并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而鼠疫流行不会造成整个种群的灭绝;③是该疫源地的习见种,具有较多的数量;④分布广,能够支持鼠疫在不同区域内流动,或者有足够数量的易感动物不断地迁入鼠疫流行地区。媒介: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蚤类传播△鼠疫感染人类:西部以旱獭为主要宿主的地区,主要以主动接触疫源动物的方式感染;其他地方以蚤类叮咬为主要感染方式。△临床表现:高热、严重的中毒症状、病程进展极端迅速感染初期,腺鼠疫——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大、硬、痛、固定)血行性鼠疫→继发性肺鼠疫(呼吸急促、剧烈胸痛,最初干咳,继之咳频,吐泡沫状鲜红血痰,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败血症鼠疫:出现高热、呼吸急促、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下及黏膜出血,时有血尿、剧烈头痛、神志不清,时而狂躁,时而昏迷。脑膜炎鼠疫:侵犯神经系统原发性肺鼠疫:健康人吸入含有大量鼠疫菌的飞沫,可以不经前面的疾病阶段直接导致发生肺鼠疫。是最危险的鼠疫病型。△诊断:发病前10日到达过鼠疫疫源地,或接触过来自这些地区的可疑病人与可疑物品,是考虑鼠疫诊断的重要依据。疑似诊断的范围:21)高热、严重的内毒素中毒症状,病人在起病48小时内死亡或进入休克状态;2)高热、出现具有大、硬、痛、固定特征的淋巴结肿大;3)高热、肺部受累,剧咳,痰中带有鲜血;4)或者出现上一项情况,并发生确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在我国的鼠疫诊断标准中,没有临床诊断这一等级。所有怀疑鼠疫的病人,需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获得鼠疫菌,便可确定鼠疫诊断。△治疗:链霉素是首选抗生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效果更好。氯霉素效果很好,但无法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青霉素对鼠疫无效。使用快速洋地黄类制剂,防止心力衰竭。输入新鲜全血(而不是库存血)常能有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预防与控制:主要由宿主与媒介的数量监测和动物疾病监测组成。植树和灌溉是控制鼠疫流行的根本方法。消灭可能侵袭人类的跳蚤,是鼠疫控制的主要手段;禁止捕猎旱獭,避免与患病动物或死亡动物的尸体接触,则是防止人类鼠疫的根本措施。鼠疫病人须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坚持就地、就近隔离的原则;在接触者中实施预防投药。针对革兰阴性细菌的口服抗菌药物,密切接触者应作为已被感染看待,实施预防性链霉素注射。接触者中不应使用鼠疫疫苗。2、霍乱△病原: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为兼性厌氧菌,是繁殖速度最快的细菌之一。O1群为革兰阴性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孢、无荚膜,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分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O139群菌体周围有一层较薄的荚膜。不再分生物型和血清型。埃尔托生物型可区分为两类不同菌株,即流行株和非流行株。可溶性血凝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黏附因子,分泌肠毒素,导致大量水分由细胞进入肠腔,从而引起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呕吐,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致病人死亡。分离时培养庆大霉素琼脂是其选择培养基。△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一般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途径传播。在霍乱流行期间苍蝇可带菌。△临床表现: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大多3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恢复期病人带菌、排菌时间在3个月内。△诊断:细菌分离培养是确诊的最基本手段。所有疑似病人都需采取分辨标本,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采集可疑食物或水源。接种TCBS或庆大霉素选择性平板。△治疗:快速、足量地补液是挽救病人生命的根本治疗措施,特别注意补充电解质,必要时用抗生素杀死肠道内的霍乱弧菌。3、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甲肝:嗜肝RNA病毒,无包膜球形颗粒。主要在肝细胞浆中复制,经胆汁从粪便排出体外。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是在肝炎的急性期检查早期抗体IgM,如果抗-HAVIgM达到1:1000以上阳性,则可做出诊断。乙肝:嗜肝DNA病毒,双股环状DNA,双层衣壳和核心组成球形颗粒,外衣壳为表面抗原(HBsAg)、核心外模为核心抗原(HBcAg)、核心内有病毒DNA和具有反转录酶活性的DNA多聚酶。两对半:HBsAg、HBeAg、抗-HBs、抗-HBc和抗-HBe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抗-HBs出现于HBsAg转阴后数周到数月,持续阳性10年左右,为保护性抗体。HBeAg阳性说明病毒在复制。抗-Hbe出现于HbeAg转阴后,同时伴以HBV-DNA阴转,则说明病毒已不复制,如HBV-DNA仍阳性,则说明病毒仍在复制。IgM型抗-HBc有急性感染意义,而IgG长期存在,核心抗体无保护力,和病毒复制并存。HBV-DNA为HBV感染最直接敏感的指标,阳性说明病毒在复制。HBV感染诊断,以下任一项阳性均可诊断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或多聚酶),或HbeAg阳性(单独HbeAg阳性,需做中和试验,以排除假阳性),血清抗-HBcIgG阳性(单独阳性,需做中和试验,排除假阳性);③肝内HBcAg阳性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丙肝:单股线形正链RNA4丁肝:缺陷型病毒戊肝:正链RNA病毒△流行病学传染源:甲肝和戊肝为病人及亚临床型感染者,甲肝病人在起病前2周到30日有传染性,戊肝病人在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有传染性。乙肝和丙肝传染源为急性、慢性病人和慢性病毒携带者。传染途径:甲肝、戊肝为粪-口途径;乙肝、丙肝、丁肝经血途径传播。易感人群:甲肝—幼儿和儿童;乙肝—全体新生儿和50%未受感染的易感者;丙肝—受血者、血液透析和静脉吸毒者;戊肝—任何人群,青壮年发病率高。△临床表现:5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乙丙丁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有的还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乙丙型肝炎还可表现为病原携带者。急性肝炎:黄疸症状,血清ALT升高,肝大,肝功能不正常。慢性肝炎: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痛;肝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多有脾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肝硬化:蜘蛛痣、肝掌、门静脉高压征及显著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病毒携带者:HBsAg阳性,容易疲劳、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脾大;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指标正常△预防1)甲、戊肝的预防:加强疫情报告;开展健康教育;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管理传染源(潜伏期末期和发病早期排毒量最大,隔离时间是病人发病前后2周)2)乙、丙、丁肝炎的预防: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对献血者和献血浆者的筛查方法的灵敏度,加强对供血者、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监测管理;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美容器械,并用后立即毁形,严防再次使用;对经常暴露于HBV的医务工作者应注意个人防护,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开展血液筛查是控制血液传播的重要措施。4、细菌性痢疾5△病原学: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有菌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7oC,最适PH为7.2-74,不发酵乳糖而使菌落呈无色透明。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不同,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血清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我国的优势血清型为福氏2a,宋内痢疾1型(产生志贺毒素,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志贺菌能产生强烈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能使肠壁通透性增加,破坏肠粘膜,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肠功能紊乱,进入血液后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并使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休克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外毒素也称志贺毒素,具有细胞毒性、肠毒性和神经毒性。△流行病学:主要通过与病人生活接触、污染的水源、食物以及苍蝇等生物媒介传播,细菌进入人体以后,通过菌毛的黏附作用,进而穿入上皮细胞繁殖,引起炎症反应,通过内毒素和外毒素发挥作用,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破坏肠粘膜引起溃疡与炎症,通过毒素,产生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性。△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①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②急性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排除其它原因)、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③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发病初期可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肠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分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和混合型。2)慢性菌痢: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后者是主要传染源。△诊断:尽量在病人服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挑取粪便中的脓血或黏液部分,应将标本保存在30%的甘油缓冲中,中毒性菌痢可以采取肛拭△治疗:预防原则:切断传播途径为主治疗原则:一般对症治疗:注意水电质平衡,口服补液盐;病原治疗:一般可不用抗生素,症状重时可用,治疗痢疾志贺菌1型感染时,慎用抗生素(可刺激O157:H7大肠杆菌释放志贺毒素,诱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休克型菌痢处理:抗感染、抗休克6脑型菌痢处理: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预防和控制1)深入开展卫生教育和爱国卫生活动: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对重点行业人群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对疑似患者、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患者要及时报告。2)患者、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传染源管理:急、慢性患者及带菌者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大便检查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及时消毒,注意食品卫生宣教工作,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定期访视,选择最敏感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连续培养3次(隔周1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3)流行期措施:医疗防疫单位做到早诊断、早报告。做好患者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接到疫情报告后,卫生防疫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尽快查明暴发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5、伤寒和副伤寒△病原学:是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进行传播。无芽胞,有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具有诊断意义的是O抗原及H抗原(O9—伤寒;O2—甲型副伤寒;O4-乙型副伤寒;O7—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感染可导致典型黏膜上皮细胞的侵袭,由巨噬细胞系统性调节,减少M细胞进入上皮组织,也可直接侵入上皮细胞,可致M细胞的退化和消亡,可随巨噬细胞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入侵肝、脾、骨髓等器官。△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其粪、尿、汗污染水、食物、手、日常生活用品等,通过苍蝇等携带都有可能造成传播。水型暴发多见,秋季(8-10月)为高峰期。△临床症状:持续高热、全身痛、肝脾肿大、缓脉为主要体征,并具有特征性中毒症状,有些病人出现玫瑰疹,病程为3-4周。有的病愈后可持续排序37周-3个月,主要合并症状为肠出血与肠穿孔。重症病例可发生胆囊炎、肺炎、肺囊肿等。伤寒和副伤寒临床不易区别,病后可获得强细胞免疫。△诊断:以检出致病菌为确诊依据。肥达试验:用标准伤寒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O、H抗原菌液(诊断菌液)与稀释的待检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断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未经预防接种时,血清伤寒沙门菌O凝集价在1:80以上,H凝集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沙门菌的H凝集价在1:160以上,方有辅助诊断意义。感染时常见H与O凝集价同时上升,特别是O抗体逐渐增高,只做一次血清学不能确
本文标题: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1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