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刺激腧穴部位(如针刺、温灸、按摩等)时,各种刺激通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腧穴主治基本规律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定腧穴,特定主治;同一腧穴,双向主治;主治相同,疗效有别。腧穴主治的灵活记忆法•腧穴的治疗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近治作用•即腧穴治疗其局部和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一切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例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丝竹空、阳白等穴,均能治疗眼部病证;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均能治疗耳部病证;腹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腹部、胃的病证等。•2、远治作用•即腧穴治疗其所属经脉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这主要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例如,神门属于手少阴心经,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心的病证以及腋部、上臂部、肘部、前臂部、掌指部等病证;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前头部、面部、眼部、口部、鼻部、咽喉部、颈项部、肩部、上臂部、肘部、前臂部、腕部等病证。•3、特殊作用•即既不属于近治作用又不属于远治作用的一类独特的腧穴治疗作用。•这主要是某些腧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全身性治疗作用。如合谷、大椎、曲池诸穴均治疗热证;风池穴治疗风证;关元、气海治疗脱证;百会穴升提中气等。二是部分特定穴、奇穴的特定治疗作用。如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能治疗胃的病证;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能治疗阴维脉的病证•(胃的病证);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能治疗各种血证;定喘穴治疗咳嗽、气喘;腰奇治疗癫痫;四缝穴治疗疳积、百日咳等。三是古人长期的临床经验。如水沟穴的急救;曲池、血海治疗皮肤病证;至阴用于胎位不正、难产;少泽治疗乳痈、缺乳;支沟治疗便秘等。腧穴的定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1.中指同身寸2.拇中指同身寸3.横中指同身寸特定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这类腧穴包括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性外,还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和功用。•究其实质,特定穴是腧穴学中经穴的一种分类方法,即特定穴类与非特定穴类。特定穴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临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类腧穴,对于理解腧穴的主治、针灸临床的选穴和配穴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別各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五输穴是一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規律性強及运用范围广泛等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視。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順序,以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状况。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荥”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输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五输穴•五输穴的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急惊气绝、人事不省;荥穴:清泄脏腑之热,用于热病,清热效好;输穴:主体节重痛,用于关节病变、软组织性疼痛,止痛效好;经穴:宣肺解表,用于寒热、喘咳、咽喉病症;合穴:主腑病,用于肠胃病及六腑的病症。•对于五输穴的运用,临床上有3种常见的方式:①按照五输穴自身所主病证选穴。②按照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虚泻实,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即选取病变经脉上五输穴的“母穴”、“子穴”进行补虚泻实;异经子母补泻。即选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五输穴的“母穴”、“子经”上五输穴的“子穴”进行补虚泻实。临床上,五输穴的本经子母补泻和异经子母补泻可同时应用,以加强疗效。③按时选用五输穴,一是依据五脏主时的顺序。如《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二是以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按时取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或十二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多用于:①治疗本经所属的脏腑病证。原气通过三焦布散于原穴,故针灸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脏腑功能。如咳嗽、气喘,可配取肺经的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配取脾经的原穴太白等。另外,原穴还经常配合络穴使用,即所谓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兼治表里相合之脏腑经脉病证。具体是以原发疾病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两者互配合。如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配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治疗咳嗽、气喘、上肢浮肿;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配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治疗外感咳嗽、偏正头痛等。②诊断本经所属的脏腑病证。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如压痛、敏感、电阻改变、温度改变等。临床上,通过诊察原穴的反应变化,并结合其他临床体征,可推断脏腑的病情。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穴,合计十五络穴。•络穴在临床上多用于:①十五络穴均治疗本络脉病证当十五络脉脉气异常,发生病证,可取相应的络穴来治疗。如根据《灵枢·经脉》手少阴络脉“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故治疗中风失语可取手少阴络穴通里;《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故治疗痿证可取脾之大络大包穴等。②十二经络穴兼治表里两经病证十二经络脉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即“一络通二经”,所以,络穴能治疗表里两经病证。如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既可治疗手太阴肺经的咳嗽、胸痛、喉咙痛等病证,又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的面瘫、鼻塞、头痛等病证,后者正是《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的依据之一。背俞穴•“俞”,有转输之意。即脏腑之气血由内向外注入于此,且由此转输于彼。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简称俞穴。十二脏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共计十二背俞穴。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背俞穴在临床上多用于:①治疗相应脏腑及其组织器官的病证。由于背俞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常用于治疗相应脏腑及其组织器官的病证。首先,治疗相应脏腑的病证。同时,位于属阳的背腰部的背俞穴偏于治疗属阴的五(六)脏病证。其次,治疗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如肝开窍于目,肝之背俞穴肝俞可治疗目疾;肾开窍于耳,肾之背俞穴肾俞可治疗耳疾。另外,背俞穴还经常配合募穴使用,即俞募配穴,以加强治疗相应脏腑及其组织器官病证的效果。②诊断相应脏腑病证。背俞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背俞穴出现疼痛或过敏等阳性反应,可协助诊断。募穴•“募”,有汇集之意。即脏腑气血由内向外汇聚、集结于此。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十二脏腑各有一个募穴,共计十二募穴。募穴位置大体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接近。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为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募穴在临床上多用于:①治疗相应脏腑的病证。如肺之募穴中府治疗咳喘、寒热,心之募穴巨阙治疗心痛、心悸,肝之募穴期门治疗胁痛、黄疸,胃之募穴中脘治疗胃痛、脘腹胀满,大肠之募穴天枢治疗泄便秘,膀胱之募穴中极治疗遗尿、癃闭等。同时,位于属阴的胸腹部的募穴偏于治疗属阳的六腑病证。另外,募穴还经常配合背俞穴使用,即俞募配穴,以加强治疗相应脏腑及其组织器官病证的效果。②诊断相应脏腑病证。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募穴出现疼痛或过敏等阳性反应,可协助诊断。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奇经八脉中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十六郄穴。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郄穴在临床上多用于:①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痛证。如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治疗咳血,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治疗吐血、衄血,足太阴脾经郄穴地机治疗经血不调、崩漏;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治疗急性胃痛,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治疗头痛、面肿,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治疗肩背腰腿痛等。另外,郄穴还经常配合八会穴使用,即郄会配穴。如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②诊断本经所属的脏腑病证。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切循扪按郄穴,查其“应动”,可协助诊断。下合穴•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就是说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等六腑均居腹中,其腑气均出于足三阳经,至于大肠、小肠、三焦属于手之三阳经,只是其腑气上合于手臂。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与其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三焦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不同名不同部位。下合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膝关节附近。•临床上,对于六腑病证均可选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阳陵泉治疗胁痛、呕吐、黄疸,委中治疗癃闭、遗尿,委阳治疗水肿等。八会穴•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关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大杼兮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皆为十二正经之腧穴,奇经八脉之经气分别交会于此八穴,并与十二正经经气相通。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人体腕踝关节附近。•临床上,八脉交会穴多用于:①既可治疗所属的十二经脉病证,又可治疗所通的奇经病证。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可治疗足太阴脾经病证,又可治疗胸腹气逆而拘急等冲脉病证;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可治疗手厥阴心包经病证,又可治疗“苦心痛”等阴维脉病证;外关通阳维脉,故外关既可治疗手少阳三焦经病证,又可治疗“苦寒热”等阳维脉病证;后溪通督脉,故后溪既可治疗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又可治疗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督脉病证。另外,八脉交会穴按一定原则上下相配,可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病证。如公孙配内关,治疗冲脉与阴维脉相合部位心、胸、胃等的病证;后溪配申脉,治疗督脉与阳蹻脉相合部位目锐眦、颈项、耳后、肩等的病证;列缺配照海,治疗任脉与阴蹻脉相合部位咽喉、胸膈、肺等的病证。②按时取穴。八脉交会穴还可运用于按时取穴中,即“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它是将奇经八脉纳于八卦以计时取穴,与子午流注针法类似,是针灸时间治疗
本文标题:针灸学之腧穴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1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