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XXXX年版药典化学药品检测技术概述
1化学药品检测技术概述2010.08饶春意主要内容一、化学药品常用检测技术介绍;二、2010年版二部新增检测技术介绍(总有机碳测定法);三、化学药品现代检测技术介绍;四、化学药品质量控制展望化学药品常用检测技术介绍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定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药品的物理常数测定物理常数系鉴定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药品的特性或鉴定工作的需要,测定相关的物理常数。通常包括:相对密度、馏程(沸点)、熔点、凝点、黏度等。物理常数的测定,不仅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也反映该药品的纯杂程度。重量分析本法测得结果的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但操作较繁,耗时较长,仅在不能应用容量分析法进行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测定时,方可考虑选用。容量分析容量(滴定)分析是化学分析中的一类重要的分析方法。此类分析方法是将一种已知浓度的液体即滴定溶液用滴定管(手动或自动)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滴定液和被测组分按化学计量反应完全为止。容量分析优点: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操作简便,至今仍是组分单一原料药含量测定的首选方法;快速经济、仪器简单。缺点:专属性不足,对组分较多的制剂,需较繁琐的前处理,可损失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滴定分析应符合以下条件:a、反应应朝一个方向完全进行(›99.9%);b、反应迅速,必要时通过加热或加催化剂等方法加速反应;c、共存物不得干扰测定,或能用适当方法消除;d、确定等当点的方法简单灵敏;e、标化滴定液所用基准物质易得,且符合纯度高、组分恒定且与化学式符合、性质稳定(标化时无副反应)等。滴定分析分类根据化学反应不同,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按滴定方式分直接滴定和剩余滴定(也称回滴定、间接滴定)。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光谱分析吸收光谱分析:紫外可见、红外、原子吸收、核磁共振;发射光谱分析:荧光、火焰、折光、旋光;应用:含量、杂质限量、物理常数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等发色基团,均可在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可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鉴别: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谷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但因波长范围较窄,吸收光谱较为简单、平坦,曲线变化不大,用作鉴别的专属性远不如红外光吸收光谱。杂质检查:被测物质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其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处被测物质无吸收,用于检查杂质。应用物理常数(吸收系数)的测定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之一。用表示,即在指定波长时,光路长度为1cm,试样浓度换算成1%(g/ml)时的吸光度,将其列入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之中,不仅可用于考查原料药的质量,还可作为制剂含量测定中选用值的依据。应用溶出度、含量均匀度与含量测定由于仪器或操作等原因,在不同试验室或不同仪器之间,对同一供试液测得的吸光度往往有较大偏差,其相对偏差约为0.5%~1.5%,因此,对于原料药的含量测定,本法非首选方法,但紫外-可见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如辅料无干扰适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1)对照品比较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与对照品同时测定进行比较,可改善由于仪器而引入的误差,但所用对照品应具有纯度高、杂质干扰少、制备方便和稳定性好等条件。吸收系数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置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法测定时,吸收系数宜在100以上,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凡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吸收系数计算的分光光度法,应在原料药的性状项下增订”吸收系数”。比色法供试品本身在紫外-可见区没有强吸收,或在紫外区虽有吸收但为了避免干扰或提高灵敏度,可加入适当的显色剂显色后测定,这种方法称之比色法。该法的显色时影响显色深浅的因素较多,应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或标准品同时测定,并同时作空白试验校正。比色法所用的空白,系指用同体积的溶剂代替对照品或供试品溶液,然后依次加入等量的相应试剂,并用同样方法处理。红外分光光度法(IR法)红外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特振性强,用于鉴别组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原料药,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其他方法不易区分的同类药物,如磺胺类、甾体激素类和半合成抗生素类药品等。样品的制备: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均可利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测定时应根据样品情况选择相应的制备方法。一般有压片法、糊法、膜法、溶液法、气体吸收池法;衰减全反射法(ATR)一般采用与对照图谱进行比较(《药品红外光谱集》收载的品种),少数采用与对照品图谱进行比较。对于具有同质异晶现象的药品,应选用有效晶型的图谱。采用固体样品制备法,如遇多晶型现象而使实测光谱与标准光谱有差异时,一般可按《药品红外光谱集》中所载重结晶处理法或与对照品平行处理后测定。但如对药用晶型有规定时,则不能自行重结晶。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缩写为AA或AAS)原子吸收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而建立的方法。但是,它们的吸光物质的状态不同;原子吸收法是基于基态原子对光的吸收现象,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则是基于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对光的吸收,这是这两种分析方法的根本区别。原子分光光度法有如下优点:一是灵敏度高,火焰法的绝对检出限可达10-10g数量级,石墨炉可达10-14g数量级,适合痕量元素的分析;二是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有些样品不经分离即可在同一溶液或固体中直接测定多种元素。测定一个元素一般只需几分钟。常用于含量测定和杂质检查、溶出度、释放度等。一般不做鉴别。与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相比较原子吸收法在中草药和中成药的无机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上有广泛的应用。几乎所有的中草药及中成药都需经过消化预处理,破坏消化掉有机组分,将含有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无机化合物,然后制得适用于进行原子吸收测定的溶液。这在中药毒害微量元素的控制方面有长足优势。荧光分析法根据某些物质受紫外或可见光照射被激发后能发出较激发波长为长的荧光,而当照射光源停止照射时,这种荧光也随之消失。荧光光谱包括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是指不同激发波长的光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即测定每一波长激发产生的荧光,以激发光的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既得物质的激发光谱,实际为该物质的电子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是指某一激发波长的光引起物质发射不同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既保持激发光波长和强度不变,让荧光物质发生的荧光通过单色器,测量荧光的发射波长。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可用作定性分析。但激发波长、强度、所用溶剂等条件固定时,物质在较稀的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发射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用作定量分析(含量测定、溶出度、含量均匀度等)。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荧光分析法用于定量测定一般可分为: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前者是用于自身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后者用于本身不发荧光或者因荧光效率低只有极微弱的荧光,无法进行直接测定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有些可通过某类化学反应将无荧光物质转变为适合于测定的荧光物质,然后进行间接测定。间接荧光测定法常用的化学反应有(1)氧化还原反应、(2)硫酸“感应”荧光反应(3)水解反应(4)配位反应(5)缩合反应(6)荧光衍生物测定。荧光衍生物测定较常用,即一些无荧光或弱荧光的物质,利用与某些荧光试剂反应,生成荧光衍生物进行测定。常用的荧光试剂有:荧光胺、丹酰氯、1,2-萘醌-4-磺酸钠和邻苯二甲醛。荧光测定时,要注意在低浓度溶液下进行。通常荧光测定的样品溶液浓度相当于吸收分光光度法的1%~10%。浓度太大的溶液会有“自熄灭”现象,这是由于被激发分子在发生荧光之前和未激发分子的碰撞,或由于荧光物质的分子间缔合而形成二聚体及多聚体的关系,这也是液态纯物质的荧光一般都不强的原因。旋光测定旋光度:平面偏振光通过含有某些光学活性化合物的液体或溶液,能引起旋光现象,使偏振光的平面向左或右发生旋转,偏转的度数称为旋光度。这种特性是由于物质分子中含有不对称元素(通常为不对称碳元素)所致。使偏振光向右旋转者(顺时针方向,朝光源观测)称为右旋物质,常以“+”号表示;使偏振光向左旋转者称为左旋物质,常以“—”号表示。旋光度的影响因素:化合物特性、测定波长、偏振光通过的供试液浓度、液层的厚度以及测定时的温度。比旋度当偏振光通过长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以[α]tλ表示,t为测定时的温度,λ为测定波长。除另有规定,测定温度为20℃,采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比旋度为光学物质的物理常数,是反映手性化合物特性及其纯度的主要指标。应用:鉴别(左炔诺孕酮片、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等)、检查纯杂度(一般置于性状项下,如左旋多巴、左炔诺孕酮等)、含量测定(葡萄糖)色谱法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离子色谱等。薄层色谱薄层色谱法按薄层色谱使用固定相的性质及其分离机制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分子排阻色谱法四种,其中吸附TLC法最常用,分配TLC法次之。在化学药品分析中,常用于鉴别和杂质检查。在有机杂质检查中,尤其是有关物质的检查,薄层色谱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已知杂质的检查时,宜采用与限度量的已知杂质对照品,同时展开,检测比较;对于未知杂质,可见供试品溶液稀释后作为自身对照溶液,选用自身对照检测时,要注意杂质斑点与自身对照的显色可比性。也可用荧光板,利用荧光淬灭法检测。为了能反映杂质已达到良好的分离,可规定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系统适用性试验包括检测斑点的检测灵敏度、比移值(Rf)和分离效能。分离效能鉴别时,对照品与结构相似物制成的混合溶液按规定方法展开后,应显示两个清晰的斑点。杂质检查时,杂质对照品主成分制成的混合溶液按规定方法展开后,应显示两个清晰的斑点,或待测成分与相邻的斑点应清晰分离。注意:(1)薄层板的活化与保存在吸附TLC法中,无论自制还是市售的硅胶板,使用时均应活化(110℃30分钟)。活化后应立即置于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过长,最好随用随活化。放入干燥箱中只是一种适用前的过渡。吸附TLC法中,薄层板需活化,这是因为其吸附剂硅胶中的硅醇基吸附水分后活性降低,但使用硅胶G类的板层时注意,由于其粘合剂煅石膏在110℃烤2小时即失去活性,因此在板层活化和显色时注意;而分配TLC法则不需干燥,残留的水作固定相。(2)点样环境实验环境的温湿度对薄层分离效果有较大影响,宜保持试验环境相对恒定,对温湿度敏感的品种必须按规定严格控制环境的温湿度。液相色谱(略)气相色谱(略)毛细管电泳法(略)离子色谱法(略)生物检定技术的应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无菌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发热原检查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升压物质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2010年版二部总有机碳检测技术介绍(1)总有机碳测定法介绍原理:通过氧化待测样品中的有机物,使之释放出co2并产生电导响应,通过薄膜电导率测定可得到水中有机碳总量TOC测定的基本原理氧化第一步有机物第二步测定CO2氧化技术高温氧化加热的过硫盐氧化紫外线加过硫盐氧化紫外线氧化紫外线加二氧化钛氧化高温燃烧氧化高温炉丝空气/O2+铂(Pt)催化剂,在68
本文标题:XXXX年版药典化学药品检测技术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