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初一年上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进度表初中一年级上信息技术科目2008年8月授课周次课题课时数81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无处不在的信息理论1课时92第二节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第三节信息安全理论2课时3第二章神奇的计算机第一节计算机系统理论1课时上机1课时4-5第二节走进Windows世界理论3课时上机1课时106第三节留下美好的回忆理论1课时上机1课时7-8第四节在计算机上写字理论2课时上机2课时9第五节让音乐随时地伴你左右理论1课时上机1课时1110第六节制作我的配乐计诗朗诵理论1课时上机1课时11-13第三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节“八荣八耻”正气歌理论3课时上机3课时1214-15第二节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2课时上机2课时16让我们的作品跃然纸上理论1课时上机1课时17-18中学生传统道德礼仪理论2课时上机2课时课程表周节一二三四五12354462531364567218微机室规章制度纪律注意事项:(1)在教室里不要大声喧哗,要爱护设备(2)在老师没有安排的情况下,不准玩游戏(3)在任何时候,禁止浏览不良网站卫生注意事项:(1)进教室要套鞋套(2)不要将雨伞等非学习用品带入教室(3)不准将饮料、袋装食品、口香糖等带入教室学情分析:关于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它是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为指定学习领域,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关于教材本册教材包括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系统和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和网络知识四个模块内容。这些内容和教育部颁发的纲要中规定的内容保持一致,为学生必修内容。关于学生本册教材是一本以小学为基础上的初中学生教材,可是根据我学校实际情况,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有的村级小学没有开设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样只有从头安排课程,将教材的板快进行合理的分割,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有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学期共计18周课时,每周一个班级2节,共计36节课,每周的第一节讲新课,第二节进行实践操作。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无处不在的信息第1课时教学内容:无处不在的信息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基本特征,2、了解学习信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树立科学的信息观念。教学重点: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搜集能反映信息特征的一些事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欢迎你们赶往信息技术课堂。信息素养已以、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获取和筛选信息,有效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下面我们走进信息世界,来了解和学习它的相关知识。一、什么是信息一般认为,人类是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广义地说,信息就是消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当然,还在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的思维领域之中,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也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这形象地说明了信息的普遍性。2、信息的价值性用课本的的两个事例足以说明信息的价值性及其重要作用。3、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价值又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甚至消失。4、信息依附于载体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和使用。古时候的烽火狼烟、快马传书都是利用载体进行信息传输的,狼烟和书信是信息的载体,狼烟传输了敌军入侵的信息,书信传递的是写信的人想要传递的信息;上课的铃声也是信息的载体,它传递了一个上课时间的信息。5、信息的共享性物质不能共享,但信息可以共享。6、信息的可伪性诸葛亮用的“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信息具有可伪性。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思考交流1、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什么?2、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3、请搜集能反映信息特征的成语故事。综合实践主题:搜集身边的信息1、把你一天得到的信息归纳、分析、整理,将最重要的信息介绍给同学们。2、一年四季,春季秋冬,每个季节我们都可以通过自然现象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判定当前是什么季节,如:一片片雪花落下来,是传递给我们冬天到来的信息民。你能分别写出三种在每个季节中能传递该季节信息的自然现象吗?3、搜集民间谚语。4、请搜集能反映信息特征的成语故事。板书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无处不在的信息1.信息概念:载体里所包含的内容2.信息特征:载体性处理性约定性真伪性相对性时效性3.信息处理: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教学后记:第二节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第1课时教学内容: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2、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3、树立科学的信息观念,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教学重点: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还没有哪种技术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综观当代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信息技术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观看两幅图片,体会一下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思考交流1、以上的图片反映了哪些信息技术?2、什么是信息技术?3、信息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指点迷津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信息都与信息密切相关,信息科学着重研究处延长人的信息功能和原理和规律,而延长人的信息功能和途径和方法就是信息技术。具体地说,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创造,大约在10万年前,发生在由猿向人转变的时期。人类创造了语言,获得了人类特有的交流信息的物质手段和加工信息的工具。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大约是在5千年前,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次革命使人类信息突破了口语的直接传递方式,可以用文字将信息储存起来并加以传播。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发生于封建社会时期。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电视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广播电视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信息的传播摆脱了印刷传播的物流束缚,彻底突破了传播的时间和窨限制,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新通道、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发生于20世纪中叶。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由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制成了,它的中文译名叫埃尼阿克。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足鼎立,三位一体,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向高速、大容量、综合化、数字化、个人方向发展。下面几方面的信息应用的新趋势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广阔的前景。1、宽带网络2、电子商务3、现代远程教育4、远程医疗总结:师生共同完成综合实践主题1:我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设备请同学们他细调查一下家里的各种设备,和父母探讨一下哪些是和信息有关的,并填写表格。名称用途电话能够与远方的朋友、亲人联系,传递信息主题2: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某部门(如:学校、商店、图书馆、医院、部队、农村、工厂)在哪些方面使用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这个部门带来了什么变化,写一篇调查报告。板书第二节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1、什么是信息技术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宽带网络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现代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教学后记:第三节信息安全第1课时教学内容:信息安全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怎样是上网。2、了解如何培养自身信息道德。3、树立科学的信息观念,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树立积极向上、求知好学的上网风尚,争做文明的网民。教学重点:如何培养自身信息道德。教学难点: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与同学们共同分析案例《“入侵”纯属好奇》思考交流1、中学生应该培养哪些信息道德?2、信息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你是怎亲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指点迷津同学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学校的微机室也可以达到台台机器上网,上网我们可以获取外界信息,增长见识是,开阔视野,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网上不健康内容泛滥,网络陷阱防不胜防,同学们必须加强信息道德修养,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树立积极向上、求知好学的上网风尚,争做文明的网民。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并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培养自身的信息道德。1、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信息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担负起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圣职责。2、树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3、提高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4、要有尊重他人利益和信息道德观念。5、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7、倡导道德自律。总结:师生共同完成综合实践主题:信息安全网上讨论会1、阐明自己的观点。2、做好研讨会记录。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制订上网安全自律行为准则,交给教师,条件允许的可以上传到校园网中。板书第三节信息安全1、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信息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2、树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3、提高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4、要有尊重他人利益和信息道德观念。5、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7、倡导道德自律。教学后记:第二章神奇的计算机第一节计算机系统第1课时教学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硬件。2、了解主机里面有什么。3、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提高对计算机硬件的单位的了解。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难点:存储器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计算机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是一种能自动、快速、精确地进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它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等。正是由于它有相当于我们人脑存储判断等功能,所以人胶也称微机型计算机为“电脑”,今天,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这个神奇的好朋友是怎样构成的?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题)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的一、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器件,包括电子的、光学的、机械的部件,按照计算机工作的逻辑原理,计算机的硬件可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1、运算器运算器是计算机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部件。2、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它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以保证数据处理按照程序预先规定的目标、操作步骤入处理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或中央处理器,简称CPU。3、存储器存储器是接收、保存数据的单元。存储器是由千千万万的小的电子线路单元组成的,每一个单元称为一个“位”中文直译为“比特”,一个位在两个稳定的工作状态,分别用0和1表示。存储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通常用B表示字节,8个位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能存放一个字符,存放一个汉字需要两个字节。存储器容量单位除用B表示外,还经常使用KB、MB、GB、表示。1KB=1024MB,1MB=1024KB,1GB=1024MB。4、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扫描仪等。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等。总结:师生共同完成第一节计算机系统第2课时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软件。2、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作用。3、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提高对计算机更高级功能的了解。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及分类。教学过程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只有硬件还不能工作,必须要有
本文标题:初一年上信息技术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2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