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课程标准:1、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汉武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汉至唐哲学思想的发展三教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也掺杂了道家学说。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一、三教合一1、隋唐时期的儒学面临挑战一、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①佛教盛行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②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面临挑战一、三教合一①佛教盛行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③儒学本身的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一、三教合一②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面临挑战①佛教盛行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三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三教合一隋唐佛教道教的发展1、隋朝重视佛教,隋文帝广建佛寺;隋末,道教徒积极参与灭隋建唐;2、唐初,李渊、李世民尊道抑佛,确立道教特殊地位;李世民又利用佛教“因果报应”宣传政治,并亲自为玄奘译经写序文;3、武则天用佛教篡位,佛教位于道教之上;4、唐睿宗、玄宗父子迷信道教;5、唐肃宗、代宗崇佛,出现第二次崇佛高潮;6、唐武宗废禁佛教,独尊道教,道教第三次胜于佛教优势。7、唐懿宗时期出现第三次崇佛高潮。儒学的发展三教争论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地位,明显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韩愈:“道统说”。他积极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提出“仁、义”为儒学之“道”,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传授谱系,并以自己的道统继任,开“道统”先河。柳宗元:“元气论”。他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孙悟空泰山红门宫处处留痕——三教合一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者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进步,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增多★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与融合的结果二、程朱理学★隋唐五代分裂混乱,伦理道德严重破坏,急需恢复社会人伦秩序;★北宋有宽松的思想环境,学者相互辩论、大胆创新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的具象地位,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二、程朱理学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道、佛儒(根本)(目的)二、程朱理学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兄程颢弟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二、程朱理学材料四“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道德观: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相连,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朱理学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格物致知。怎么才能通达“理”?理学的方法论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道教)(儒家)二、程朱理学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观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4、程朱理学的影响:◇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二、程朱理学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三、陆王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三、陆王心学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和官方化;2、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的核心。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内容相同:★“纲常伦纪,即为天理”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2014年全国).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1、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000人。这种变化趋势表明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拓展训练2、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拓展训练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拓展训练4、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拓展训练5、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拓展训练6、“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①主张“格物致知”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③拓展训练7、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拓展训练8、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拓展训练可取:①和谐意识②忧患意识③崇尚道德④强调力行不可取:①尊卑等级②重男轻女③因循守旧④重利轻义⑤重礼轻法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学习延伸
本文标题: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3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