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89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
李小融编著,《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第5章——第7章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提示:•本章节是考试的重点章节。就整个教材而言,5、6、7、8共四章是考试的重点。一套试题,这四章内容要占将近60%的分值。本章节里面,我们要学习到4个心理学学派的“学习理论”:1、行为学派: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包括:A:桑代克(学习理论)B: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D: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2、认知学派: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包括:A: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B: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或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3、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包括:A: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B: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指导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A:罗杰斯和马斯洛B:主要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第一节、概述•一、基本点:•1、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考试:填空)•2、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考试:填空)•3、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包含:学习者(O)、刺激情境(S)、反应(R)。(考试:选择、填空)•4、人类学习导致的变化至少应包括:情感、认识和动作技能的变化。•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特点•(一)人类学习特点•1、广义的学习:(考试:名词解释)•A: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B:既可以包括动物习得行为,也可以包括小孩子走路或学习说话,还可以包括学生在学习学习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等。•2、狭义学习:(考试名词解释)•A:特指人的学习。•B: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时间,主动积极地获取个体经验。•(二)学生学习特点(考试:多选)•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考试:填空、单选)•A: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前人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学生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实质上是人类经验的结晶。•B:无论什么社会,为传递经验、延续和推动社会发展,在培养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上都是共同的。所以,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行为去认识事物过程以发现规律,否定系统理论学习,是很危险的。•2、组织计划性•A: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和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情境下进行的。•3、有效性。•A: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方式。•B:教师应创设必要的教学条件,合理而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引导学生在最少时间内积累知识并发展自身,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年龄差异性•A:要促使学生学习过程正常,就要注意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年龄差异性特点。•5、学生学习的面对未来特点•A: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往往并不能依赖直接来自学生生活现实和需要的刺激。而应该依靠学习内容与形式,以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四、学习的意义和过程•(一)、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意义)(考试:单选)•1、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2、人类通过学习不仅能适应环境,更能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来为人类服务。•(二)、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作用)•1、学习影响成熟•A:动物的“剥夺研究”表明:有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受“用进废退”的规律支配。•B:“狼孩”事件表明:只有在正常社会中,有恰当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发展。•2、学习激发潜能,促进个人心理发展。•五、学习的分类主体根据内容我国(考试:多选)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布鲁姆从教育目标出发1、认知领域学习2、情意领域学习3、心因动作领域学习加涅根据学习水平(学习结果)出发1、智慧技能2、言语信息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有关“学习”的考试复习试题•一、单选•1、学习的意义表现在()•A:促进心理成熟与发展B:获得好的成绩•C:适应社会发展D:个体生活的需要•2、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理论是()•A: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B:学习理论D:认知理论•3、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A:心理健康B:记忆•B:智力D:学习•4、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A:奖惩的结果B:接受讲述•C:获得事实材料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1、在我国,一般习惯于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情意和人格的学习•E: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人类的学习过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本身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A: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B:组织计划性•C:年龄阶段性•D:面向未来性•名词解释•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既可以包括动物习得行为,也可以包括小孩子走路或学习说话,还可以包括学生在学习学习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等。•2、学习(狭义)•狭义学习:——特指人的学习。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时间,主动积极地获取个体经验。•填空•1、学生的学习应以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是:、、。3、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间接性学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学习理论第二节、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A: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为桑代克;B:后来发展为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华生和斯金纳。一般来把巴甫洛夫也归入此类。•B: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形成过程。心理学学派(行为学派)理论名称创始人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P134\136)准备律、练习律(应用率、失用律)效果律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巴甫洛夫(P140)消退恢复类化分化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P141)1、行为在前,操作在后。2、一个操作发生,接着给予强化刺激,反应增加的概率就会增强。3、通过有有机体有选择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所需要的方向发展。4、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P156)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P143)观察式学习(模仿)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桑代克的“问题箱”实验•桑代克(E.L.Thorndike),他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并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他认为:•1、学习是一种渐进、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2、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试探式的、尝试与错误式的学习,因而他得出“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所以,他的学说也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准备律(P136)练习律(P136)效果律(P136)失用律应用律A: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B: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日常教学中的预习——学生在学前则要先复习旧课,预习新课以及根据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收集资料等。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日常教育中的复习、应用等实践手段。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日常中常说的“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就是此意A: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B: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者烦恼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减弱。主要是讲“情感(情绪)对认知效果的影响”。所以教师及时、恰当、没有偏见的表扬、欣赏、赞许以及学生内部的成就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无条件反射(UR):当见到食物时,巴甫洛夫的狗无意识地或者说反射性地分泌唾液。食物一出现它们就会分泌唾液,不需要任何其他条件,是完全无意识的过程,无需学习。巴甫洛夫把这个反应叫无条件反射,或者说非学习型反应。它是无需学习就可以作出的反应。麦当劳、比萨公司依靠那些视觉冲击很强烈、美味的食物图像让你非常自然地就感觉到饿、想吃那些美味食物。除非你刚吃过大餐,否则这种方法很灵。这也就是为什么麦当劳、比萨公司通常不会在晚饭后的时间播放广告——而是在餐前或者餐中播放。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经典)条件反射(CR):指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是有机体因信号的刺激而发生的反应。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等)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食物等)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可以成为条件刺激(CS),而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食物等)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发射。巴甫洛夫的理论无意中给了布尔什维克领袖以重大的启发:环境可以改变人的生理和心理,创造出新的反应机制,通过重复的灌输和指令,人的大脑会对一定的术语和名产生条件反射,自动地做出和灌输者和指令者的要求相一致的反应。《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瑞德在超市上厕所“打报告”的行为就是这样——“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因此是条件反射。消退(P136)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也就是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恢复(P136)类化(P136)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但是如果铃声持续呈现,而食物却不出现,最后,再听到铃声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在学习上表现为“遗忘”——“因为复习、使用等强化的减少而知识的遗忘”。当消退现象产生后,条件刺激再度出现,条件反射可能自动恢复。对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事物作出相似的反应就是类化(泛化)。“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幼儿因怕鼠,甚至怕兔”、”飞蛾赴火“、”大城市公鸡晚上叫“、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开车恐怖症,爬梯子摔了下来以后患上登梯恐怖症、社交恐惧症等现象——在学习上体现出来的是”干扰“——混淆。当学习对某个刺激作特定的反应时,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引起,也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分化(P136)类化的反面,指的是条件反射过程中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条件反射的精细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印刷工能区分30多种”黑——白“之间的颜色,一般的人只能区分10多种;体操运动员保持姿势、炼钢工人辨别钢花。对同音字的区别——父女俩个弹琵琶”和“妇女俩个谈枇杷”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的动物实验装置被称为“斯金纳箱”:一个木箱内装有一个操作用的按键或杠杆,还有一个提供食物强化的食盒。动物一触按键或按压杠杆,食物盒就出现一粒食物,对动物的操作行为给予强化,从而使动物按
本文标题:89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5――7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4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