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第一章现代工商企业的崛起第一节发现管理的世纪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怎样理解20世纪是“发现管理”的世纪?答:当我们把视线聚集于知识的积累和演变时,便可称20世纪是发现管理的世纪。生于1891年的厄威克和生于1909年德鲁克,这两位几乎与管理知识学科同龄的资深管理学家的观点,可以当作历史见证肯定20世纪是“发现管理”的世纪这样一个铁定的事实。具体观点见书P39。从知识的积累和演变来看,“发现管理”的世纪又可分成哪三个阶段?答:沿着管理知识的演变与积累的脉络,“发现管理”的世纪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现代管理理论的创立、管理思想文化激荡、管理知识爆炸。为什么说管理革命改变了世界,塑造了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20世纪?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道:“当我们在1999回忆20世纪时,将认为它是历史上最血腥和最美好的世纪。”20世纪战争死亡人数超过1900年以前战争死亡人数总和;人类所取得的技术与物质进步也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有言:“略。见书P38”。管理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实践,虽然管理自古就有,但人们对待管理从自发走向自觉,管理被当作管理来实践、认识,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还有厄威克的观点(略)。简而言之,正是因为在20世纪引发了管理革命,使人类又一次解放了大脑,现代工商企业的崛起,更有效的创造了财富,给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腾飞,塑造了一个个神奇的企业帝国,全面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自身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说管理革命改变了世界,塑造了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20世纪。2、企业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相结合热潮有怎样的直接结果和社会意义?答:企业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相结合热潮促成了现代工商企业的建立,而现代工商企业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企业革命,也促成了现代管理机构的出现。到19世纪末,以美国铁路公司为先例,其他制造业公司紧紧跟上,建立起了累世今天大企业的现代管理体制。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是引发了管理革命:一方面,因管理迅速专业化和技术化而最终发展为一个专业、一种专门的学问;另一个方面则使管理走向职业化道路,即企业的管理权逐渐落入一批精通管理专业的人的手中,从而导致专职管理阶层的出现。社会意义:实践表明,在科学的管理下,人们只要进行市场研究就可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计划。于是,过去作为企业外在力量的市场开始揭去神秘面纱,工商企业的活动开始摆脱对市场的丛书而转变为主动的经济行为。既然企业可以通过管理扩大规模以取得利润,那么推而广之,为保证整个今年经济的正常发展与企业获利,就应该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革命最终必然形成对自由放任市场的强有力挑战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3、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理论?答: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理论是: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德国的韦伯的“官僚制理论”。4、简述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观点?3答:在这篇文章中,孔茨指出以下三个观点:(1)由于各种专家(诸如心里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社会计量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企业管理者等)及从事实际管理的人员都对“一个长期存在的领域有了发现”,“所以形成了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密不可穿的状况”(2)管理理论丛林使改进管理成为可能,但是在管理改进带来巨大的社会潜力的同时管理理论不同的研究方法已经导致一场混乱的“丛林战”。(3)应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清理,包括对不同学派进行分类,寻找出造成学派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清理丛林的建议。根据孔茨的观点,当时存在的管理理论主要可以分为六大学派,它们是: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论学派、数理学派。5、何谓大师理论流派?说明大师理论的社会背景?答:大师理论是作为一种通俗管理文化且多数是以商务书籍出版出现的,所以大事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严重的实用主义”。大师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首先,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可能丧失竞争优势的局面,管理者对指导企业经营的行动指南和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美国100年来的社会、经济告诉发展及世界霸权所为,造就了一大批“成功奇才”和铸造出众多顶级的“管理大师”。最后,大师理论的提出本身表明其与过去学术味很浓的管理思想的决裂。大师的组成大致分成以下三类:学术大师:商业学校的教授和其他与教育组织有联系的作者(波特、明茨伯格)咨询大师:独立的作者或经营指导者(彼得斯、沃特曼、奈斯波特等)经营大师:目前或过去的组织(通常为美英跨国大公司)中被公认的成功的总决策人。6、请结合中国当前社会当前管理的实际情况,来阐述你对“发现管理”的启示之第三、五点的理解?答:在本书中,“发现管理”的含义主要包括:(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而出现专职管理人员阶层;(2)有关管理的科学理论及管理知识学科的创立;(3)管理知识的大量积累;(4)管理在社会主要领域得到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先谈谈对第三点的理解。第三点启示主要是在说,20世纪西方管理知识的创新几乎都集中在美国,而20世纪美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说明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创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中我们看出,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创新可以推动经济更快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之中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样二者就处在一个螺旋的上升状态。中国当前社会就是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我们的管理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我们的管理创新需求很大,这样会促进中国管理创新的发展,可以而且一定能够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再谈谈对第五点的理解。第五点主要讲中国错过了两次世界性的管理热潮,改革开放给我们经济带来了繁荣,管理热潮开始在中国兴起。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现阶段是中国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春天,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我们的管理知识仍旧不叫陈旧和落后,而且没有很注意与本土文化的利用和融合,所以,进行管理创新迫在眉睫。4第二节现代工商企业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为什么说“管理学必须以工商管理为核心”?德鲁克提出的三点理由是什么?答:人类早期的管理思想知识构成了管理知识宝库的历史部分,管理从自发走向自觉,管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起因于西方现代工商企业的建立,而我们现今说的管理知识,主体部分约定成俗的规定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以说“管理学必须以工商管理为核心”。德鲁克的三点理由是:(1)首先,工商企业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机构;(2)其次,只有经济领域才能用数字对资源分配和决策成果加以度量;(3)最后,工商企业的建立是20世纪成功的历史。2、阐述现代工商管理的定义?答:现代工商企业有两个特点:(1)它包含许多不同的营业单位;(2)由各层支薪的行政人员管理。这就是现代工商企业的定义。3、阅读本书有关“企业的经济性质部分”,谈谈你对企业的经济性质的初步认识?答:管理学源于工商管理并以其为核心,所以我们讨论管理学必须要涉及经济学的讨论,而企业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企业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探究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内在属性。不言而喻,企业就是要创造利润和盈余,这就是企业的经济性质。具体的引语可以见课本P51的各位大家的阐述。(当然啦,这个比较绕口)4、怎样理解“工业资本主义原动力的核心是企业整体的组织能力”这一重要观点?答:钱德勒在完成了对世界三个主要工业国家各选择200家创建于19世纪最后25年的最大制造企业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工业资本主义原动力的核心是企业整体的组织能力,而这些组织能力就是在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备和人的技能的集体。其中物质设备,我们暂且不论,因为这是“死”的一部分,它能发挥的效益是有限的,没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没有灵活性。但是人的技能,就很有灵活性,很有挖掘潜力。这里人的技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职能的实施,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和保持组织能力的根本,组织能力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钱德勒还指出,发展和保持组织能力不仅有助于确保企业的不断发展,也影响到产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现代新工业企业的国家的发展。5、能否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种中国社会的最有效的生产力载体?你的理由何在?答:可以这么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种中国社会的最有效的生产力载体。有效生产力载体是“有效”与“生产力载体”的整合,所谓产力载体乃是指一种经济组织,它能把不同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组织成一种现实生产力,并借助现实的生产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那何为“最有效的生产力载体”?就是在当时的各种环境因素下,最大程度和限度的整合神会生产要素成一种无比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我们社会向前跑。5那么中国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呢?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机制中有些东西制约我们的企业在现在的环境中更好的成长、进步和创造利润和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错过了几次发展的机遇,与国外好多方面有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差距,一下子吸收过来肯定有点消化不良,人才的断层也很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要改革,变我们自己,审时度势,怎样最好利用现有的条件,完成我们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第三节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精神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按韦伯的观点,何谓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答:所谓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以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以合理(或理性)地组织生产和劳动为手段的企业。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就是指那种寄希望与利用交换的可能性获取利润的活动,也就是那种建立在(表面上)和平地获取利润机遇上的活动。2、用实例说明合乎理性的含义?答:合乎理性是指经济活动必须合乎经济理性,也就是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这意味着,或投入一定时产出最大,或产出一定时投入最小。这种例子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中很多,可以说到处都是,例如某人有100万元,投资项目A可以获得利润2万元,投资项目B可以获得利润3万元,这个人一定会投资项目B。这就是合乎理性。3、怎样理解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含义?试问,在我们的周围是否存在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答:韦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精神”概念之要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气质,它要求人们把增加自己的资本当作天职,而且添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谁违犯其规范就是忘记自己的天职。第二,“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它宣扬最高的善应是尽可能多的挣钱,且把挣钱与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人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首要原则。所以,从个人幸福或功利角度来看,这种最高的善显得完全先验和绝对的非理性。第三,“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个人能力,它把合法地挣钱看作是一种个人能力,认为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天职的表现。第四,“资本主义精神”最为一种生活理想,它崇尚经济理性主义(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寻求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并将之描述成现代经济生活整体的显著特征。第五,“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对劳动者来说,劳动必须被它们当作一种绝对自身的目的,当作天职。我们周围存在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我们周围具有的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就开始有了。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精神的另一面,即桑姆巴特首先提出的“贪婪攫取性”?试讨论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答:课文中引用丹尼儿·贝尔再《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的论述。“资本主义有着双重6的起源。加入说韦伯突出了其中的一面——禁欲苦行,”它的另一面则是桑姆巴特所阐述的“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ness)”。贝尔分别把这两项特征称之为“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再资本主义开发初期,禁欲苦行和贪婪攫取这一对冲动力就被锁到
本文标题:《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0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