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崩塌及岩堆一崩塌二岩堆一崩塌(一)崩塌和落石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崩塌常发生在新近上升的山体边缘、坚硬岩石组成的悬崖峡谷地带,河、湖、海岸的陡岸等。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破坏工厂、矿山、城镇、村庄和农田,直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灾害。在工程建筑物上视为“山区病害”之一。崩塌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小型崩塌,称为坠石;规模巨大的山区崩塌称为山崩。盐池河崩塌(二)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斜坡坡度大于55°、高度超过30m的地段有利于发生崩塌。2.岩性条件岩性对崩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坚硬脆性的岩石组成的高陡边坡易发生崩塌;另外,硬、软岩相间构成的边坡,因风化的差异性造成硬岩突出、软岩内凹,这样突出悬空的硬岩也易于发生崩塌。软、硬岩相间发生的崩塌3.地质构造岩体中各种不连续面的存在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当各种不连续面的产状和组合有利于崩塌时,就成为发生崩塌的决定性因素。层理、节理组合发生的崩塌4.水的条件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崩塌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不久,渗入节理裂隙中的水,增大了岩体重量,软化了岩体强度,增加了水的静、动水压力,促使节理扩展、连通,诱发了崩塌。5.气候因素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破碎成碎块,崩落极为盛行。6.其它条件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振动影响。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处理不当,会促使崩塌的发生;地震、列车、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三)崩塌的防治首先,我们必须先查清崩塌形成的条件和诱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1.排水水的参与加大了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上方修建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崩塌区内。崩塌地段地表岩石的节理、裂隙可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填封,防止地表水下渗。2.对于落石和小型崩塌,可采用:(1)清除危岩;(2)支护加固;(3)拦挡工程。拦石网崩塌支护加固措施3.对于大型崩塌,可采用棚洞或明洞等防护工程。若各种方法均不能解决问题时,只能采取绕避方案:或将线路内移作隧;或将线路改移到河对岸。防崩塌明洞二、岩堆(一)岩堆及其特征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为岩堆。岩堆(德国)岩堆的特征:1.位置及形状:岩堆一般位于高陡崩塌斜坡的坡脚处。从平面上看,上窄、下宽,如三角形或梯形;2.表面坡度:岩堆表面坡度与组成岩堆物质的天然休止角接近;3.结构、构造:岩堆内部结构疏松,多为大小块石、碎石天然杂乱叠置而成,细粒泥砂较少,一般没有胶结或稍有胶结。岩堆内部稍具层理,层理面与表面坡度大致平行;4.岩堆底部坡度:岩堆底部为原坡脚地面,上陡下缓。由于岩堆与下伏原地面间连接薄弱,在外力及水的作用下,岩堆易沿底面滑动。(二)岩堆防治以防为主,对于规模大、正在发展的岩堆,应以绕避为宜;对于中、小岩堆、已趋停止或已停止发展的岩堆,铁路、公路通过岩堆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1.排水:要排除岩堆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2.线路位置选择:以路堑通过时,位置应选在岩堆顶部;以路堤通过时,路堤位置应选在岩堆下部。3.在岩堆上的线路,应尽量少填少挖。岩堆上线路上下挡墙线路位置图作业题:1.崩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岩堆和崩塌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本文标题:崩塌及岩石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3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