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高考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认识真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反作用决定性质谬误特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人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认识世界主观世界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注意: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提示】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二、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2、能动性(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空调、网络)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的区别所在。3、社会历史性:(1)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4、联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提醒(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第二: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发射窗口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再次重返月球的开始。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2、中国的探月工程三步“绕、落、回”,现在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1、12月2日凌晨1时30分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①客观物质性②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3、实践的特点【点拨】在涉及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1(2016江苏)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真题演练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社会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关系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相对应。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相对应。③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提示: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误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反对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拓展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表现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题演练4(2014江苏)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来源:学。科。网]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关键是对材料我们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②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在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6(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8.(2016天津
本文标题:求索真理的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4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