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土地经济学王富喜联系电话:15863812239公共邮箱:dlxwfx@163.com密码:123456课程说明《城市土地经济学》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基本掌握有关城市土地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济原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土地的产权制度、城市土地市场、农用地征用制度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运用城市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为以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城市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2、熟悉土地制度的相关理论,了解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度的产生和演变。3、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4、能够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好城市土地利用和分配中人与地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城市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发挥土地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教材:[1]周京奎编著.城市土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何芳编著.城市土地经济与利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参考教材:[1]王家庭等.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郑荣禄著.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3]华伟主编.房地产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学时:2学时/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法:闭卷笔试成绩评定:平时占40%(考勤、作业)、期末60%。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2)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整个社会发展史上,土地一直受到了高度关注。《孟子尽天下》中记载“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们、政事”。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指出:“劳动力与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因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4)管仲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一、土地的概念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5)其一,土地即土壤。也就是说,土地是地球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今天,学术界对土地的理解,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6)其二,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范畴过于狭窄,除土壤外还应包括除水域以外的其它所有纯陆地部分;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7)其三,土地不仅包括纯粹的陆地,还应涵盖陆地上的一切水体,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以外的部分;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8)其四,土地即是地球表面,不仅包括陆地及其之上的一切水体,同时还应包括海洋在内。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9)马歇尔认为:“土地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以陆地、水、空气、光、热等形式存在的物质和力量”。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0)美国的伊利和莫尔豪斯认为:“经济学家使用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它的意义不仅是土地的表面,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水的本身就被看成土地,因为它是一种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1)1972年在荷兰召开的为农村进行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上所拟定的《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一文对土地的定义: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2)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3)这一定义以后被写进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写的《土地评价纲要》,影响相当广泛。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4)国内学术界意见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的部分,是由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相互迭加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5)土地和土壤是不同的,两者存在本质区别。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6)如前所述,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可见,土地的范围比土壤要宽泛的多,土壤只是土地当中的一小部分。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岩石、大气、地表水等等都是土壤形成的条件,而对于土地而言,它们却只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7)土地和国土也并非同一概念,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显然,土地的涵义比国土要小得多。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8)二、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19)(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利用方向的不易改变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20)三、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2.非生物资源功能3.承载功能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21)四、土地的分类按地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形态;第一节土地概念与分类(22)按利用状况可分为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两种类型。其中,已利用土地又可分为农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道路用地等等。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城市和城市土地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3)一、城市的起源最初的城市起源于防卫之城与交易之市的结合,一般具有军事、政治、商贸和手工业中心等多种职能。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4)近代城市诞生于产业革命之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发育成长的第一动力。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5)二、城市土地的界定从空间地域上来讲,城市土地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6)一是城市市区的土地,主要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三是城市行政管理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包括城市郊区县范围内的土地。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7)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普遍赞成以“城市建成区”界定城市土地范围。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8)三、城市土地的特征1.城市土地的位置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城市土地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29)3.城市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性4.城市土地的用途具有相对固定性5.城市地产与房产往往结合在一起,具有不可分割性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0)四、城市土地的分类(一)按土地用途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1)①工业用地;②商业用地;③服务业用地;④交通运输用地;⑤文教、科技卫生用地;⑥行政机关用地;⑦居住用地;⑧园林、绿化用地;⑨风景浏览用地;⑩特殊用地。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2)(二)按土地利用程度(容积率、建筑密度)①高集约度用地②低度利用的土地③闲置未用的土地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3)五、中国发展面临的土地问题1.人均土地面积少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4)中国国土辽阔,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只有11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国耕地面积18.3亿亩,人均仅1.4亩,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5)2.土地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1996~200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6)2004年,全国城镇闲置土地总计393.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7.8%。由于耕地占用成本低,所以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现象相当普遍,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土地(37)3.土地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破坏严重第一章绪论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38)一、城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论述土地问题的是英国的威廉·配第,他于17世纪末首先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做了初步的阐述。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39)此后不久,法国杜尔哥初步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亚当·斯密发现了绝对地租的存在。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0)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地租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1)真正开始研究城市土地问题始于20世纪初。1924年,美国学者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问世,被认为是土地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2)同年,赫德发表《城市土地价格原理》一文,这是最早专门研究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的文章。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3)1928年,道若和辛曼在纽约合作出版了《城市土地经济学》一书,首次把对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分散研究的成果系统化了,它标志着还不算成熟的土地经济学中城市土地经济学分支的诞生。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4)1940年,美国学者伊利和魏万尔出版《土地经济学》一书,首次把城市土地及其改良物的生产、交换的研究提出来了。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5)1949年,美国人拉特克利夫出版《城市土地经济学》一书,被认为城市土地经济学真正从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一般土地经济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一直被西方的城市土地经济学界沿用。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6)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地政研究会”,当时研究的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城市的土地经济问题。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7)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诸如承认和保护城市私有地产主的合法权益,开征地产税和公地地租,加强对私有地产买卖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8)1958年以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大幅度调低了地产税和地租,1973年则干脆取消了公地地租,形成了国有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状态。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4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土地合理分配与使用的经济问题日益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学术界随之开始探讨城市的地租、有偿使用及建立土地市场等问题。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0)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对国有土地开征土地使用费或税,并于1983年底开始在深圳、佛山、抚顺、广州等城市进行了试点,随后又在沿海城市开展了房地产使用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1)1981年,成立了国土经济研究会,出版了《国土经济研究》、《国土经济学》等专著。1982年出版了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中译本。1986年北京土地经济研究会编印了《土地经济学初编》。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2)1990S以后,国内出版的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毕宝德主编的《土地经济学》、李鸿昌、周治平主编的《城市土地经济学》,于俊国著的《城市土地经济学》,周诚主编的《土地经济学》和曹振良主编的《土地经济学》,张跃庆、张连城所著《城市土地经济问题》,何芳的《城市土地经济与利用》等。中国的城市土地经济学研究逐步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3)二、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这一事实决定了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然会受到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制约甚至是规定。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4)对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5)中国土地经济研究会编写的《土地经济学》表述为“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6)台湾学者张德粹:“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利用土地时所应遵循的经济原理,亦研究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探求改善这些关系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7)上述两种观点,尽管具体表述不同,但对研究客体的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8)一是人与地的关系,即“如何利用土地”或“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问题。二是由此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关系,也可以称之为土地关系。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59)城市土地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及方式,以及在城市区域内因利用土地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研究对于这种经济关系的调节手段及调节过程。(二)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城市土地经济学(60)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
本文标题:土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4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