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3-3初步设计3.1目的与要求3.1.1初步设计阶段的目的是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必须根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测设合同的要求,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拟定施工方案,计算工程数量及主要材料数量,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经审查批复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则为订购主要材料、机具、设备,安排重大科研试验项目,联系征用土地、拆迁,进行施工准备,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等的依据。采用三阶段设计时,经审查批复的初步设计为编制技术设计文件的依据。3.1.2初步设计在选定方案时,应对路线的走向、控制点和方案进行现场核查,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及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基本落实路线布设方案。对建设条件复杂地段的路线、路基、路面、特大桥、大桥、特长及长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设施,一般应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同深度、同精度的测设工作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3.1.3初步设计应:1选定路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路线位置;2基本查明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震、矿产、文物等情况;3基本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供应量及运输条件,并进行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4基本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和高填深挖路基、特殊路基的设计方案及沿线路基取土、弃土方案;5基本确定排水系统与支挡、防护工程的方案、位置、长度、结构形式和尺寸;6基本确定路面设计方案、路面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7基本确定特大、大、中桥桥位,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8基本确定小桥、涵洞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9基本确定隧道位置、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10基本确定路线交叉的位置、形式、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11基本确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形式、类型及主要尺寸;12基本确定改(扩)建工程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13基本确定环境保护措施与景观设计方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4-14基本确定改路改渠等其他工程的位置、结构形式及主要尺寸;15基本确定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管线等设施的数量;16提出需要试验、研究的项目;17初步拟定施工方案及工期安排;18论证确定分期修建的工程实施方案;19计算各项工程数量;20计算人工及主要材料、机具、设备的数量;21编制设计概算。3.2组成与内容3.2.1初步设计文件由下列十二篇和附件组成。第一篇总体设计第二篇路线第三篇路基、路面第四篇桥梁、涵洞第五篇隧道第六篇路线交叉第七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第八篇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第九篇其他工程第十篇筑路材料第十一篇施工方案第十二篇设计概算附件基础资料3.2.2第一篇总体设计1项目地理位置图示出路线在省级以上交通网络图中的位置及沿线主要城镇。2说明书1)概述(1)任务依据。(2)设计标准。(3)扼要说明测设经过。(4)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5)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6)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初步设计-5-2)建设条件(1)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2)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3)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①地形、地貌;②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③工程地质评价;④水文地质评价;⑤不良地质路段情况;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及大型工程构造物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鉴定情况;⑦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冻深等。(4)沿线环境敏感区(点)重要设施的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包括:自然生态、水资源、动物、文物等保护区,电力电讯、学校、医院、军用、地震、气象、宗教等设施,矿产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等。(5)公路区间交通量分布状况及对交叉设置方式的影响,附“公路区间交通量分布图”。(6)交通组成特点对项目的影响。(7)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响。(8)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情况,及对项目的影响。(9)各种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及对项目的影响。(10)筑路材料供应、运输情况及对项目的影响。(11)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12)其他。3)总体设计(1)根据对项目建设条件的综合分析,提出项目设计指导思想,制定设计原则。(2)路线起终点论证,及与其他公路(含规划公路)的衔接方式。采用分期修建方案时,起终点的近期实施方案及远期的设计预留方案。(3)技术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衔接过渡情况。(4)路线总体设计方案。附“路线总体设计方案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要求同“路线平、纵面缩图”。(5)设计速度≤100km/h路段车辆运行速度模拟检验结论。(6)安全设计措施。(7)公路一般路段与特殊路段(如爬坡车道、紧急避险车道等)的横断面布置方案(组成、宽度、构造及设施)的设置情况。(8)沿线大型桥梁、隧道、交叉、服务设施的设置位置、间距,设计方案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情况。(9)沿线交叉工程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情况,以及与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适应情《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6-况。(10)管理、养护、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11)全线土石方情况,取土、弃土方案。(12)占用土地情况及节约用地措施。(13)与沿线环境及景观的协调情况。(14)分期修建方案及其比选结论。(15)各种筑路材料的采用情况。(16)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采用情况。(17)设计概算。(18)下阶段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19)下阶段需要进行试验、研究的项目。(20)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4)路线(1)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2)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路线控制点执行情况。(3)路线方案布置及比选论证。山区复杂路段应在踏勘或地质调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工可路线方案,通过在1:1万或1:2000地形图上反复进行路线方案的优化工作,合理利用走廊资源,并提出同深度比较的路线方案,附1:1万或1:2000路线方案图、相关专业图表,提出推荐方案。其他路段直接通过同深度方案综合比选提出推荐意见。论述时应就方案的提出理由、方案的工程实施条件、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等考虑以下几方面。①建设条件对各路线方案布置的影响分析;②各方案的选择和布置情况(控制点间距、路线、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设施位置的协调及其位置的确定);③各方案平、纵指标及连续、均衡情况;④行车安全、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的分析比较;⑤公路用地、征用基本农田及拆迁情况;⑥与铁路、原有公路、农田水利、电力、电讯、重要管线(道)等的干扰(包括施工)情况;⑦各方案路线对沿线环境影响评价和比较;⑧各方案主要工程数量、造价(可根据方案情况采用估价、基价或概算)及运营效益的比较;⑨结合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镇规划、路网结构论证路线布局的合理性及对沿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⑩其他评价和比较(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对路线的意见和评价)。(4)对设计速度≤100km/h的路段,宜采用运行速度方法,对可能出现运行速度差大于20km/h的路段进行安全性分析、评价,并给出改善的平纵面技术指标,或采取必要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等。(5)安全设施初步设计-7-①设计原则。②设计方案。结合公路几何参数、特大桥及大桥、隧道、互通立交等构造物分布情况拟定设计方案、规模,并进行方案比较论证。③标志。④标线。⑤护栏。⑥隔离栅。⑦防眩设施。⑧防落物网。⑨视线诱导标。○10防撞设施。○11其他安全设施。(6)下一阶段应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5)路基、路面(1)沿线地质、地层情况描述、不良地质地段及其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等。(2)一般路基设计①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②路基横断面布设及加宽超高方式。③路基填土高度、挖方深度、路堤(或路堑)最大、最小高度及其控制因素等。④高填深挖路基、陡坡路堤、路桥(涵)过渡路基等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必要时对高填深挖路基按工点说明)。(3)特殊地质路基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4)路基防护工程方案比选论证。(5)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6)路面设计原则、设计依据、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必要时应实测交通组成及车辆轴重)、路面结构方案、类型的比选论证,路面结构设计(主线、互通立交匝道、被交道路、收费站广场、桥面铺装、隧道路面等),材料要求等。(7)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8)路基土工试验、筑路材料及路面结构混合材料试验情况。(9)需要进行科研试验项目。(10)下阶段应注意的问题。6)桥梁、涵洞(1)设计原则。(2)技术标准采用情况。(3)沿线桥梁、涵洞的分布情况。(4)桥梁抗震设计情况。《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8-(5)桥梁耐久性设计及措施。(6)沿线水系及水文概况、特征,农田水利设施与桥涵设置位置及孔径选择的关系。(7)沿线工程地质、筑路材料与桥涵结构类型选择的关系。(8)逐座说明桥梁跨越河流的流域情况、河段特征、桥位处地质、水文、通航情况,桥位的比选情况,水文计算、桥梁孔径确定,岸坡防护工程设计、工程抗震措施、通航河流防撞设计、桥梁施工方案等。特大桥应提出两个以上桥型方案进行比选论证;对常规大、中桥应简述不同墩高、不同跨径、不同桥型综合比选论证情况,选定最合理的墩高、跨径及梁型组合后,全线桥梁统一按此组合合理布置,桥型布置不再作多方案比较;中、小桥、涵洞水文计算、孔径确定依据说明。(9)特大桥或重要桥梁的景观设计。(10)特大桥或重要桥梁的养护方案。(11)下阶段应注意的问题。7)隧道(1)设计原则。(2)技术标准采用情况。(3)沿线隧道的分布情况。(4)逐处说明隧道(包括明洞)的位置、长度、断面形式及与路线协调情况,各方案比选论证情况。(5)逐处说明隧道、竖井、斜井和辅助坑道的地形、地貌、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及洞口自然坡体稳定性情况。(6)说明隧道支护衬砌结构类型,洞门型式的确定,抗震措施,洞内外防、排水方案,洞内装饰及路面方案。(7)特殊线形、交叉位置关系情况下的隧道设计方案。(8)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论证。(9)特殊结构隧道设计方案论证及施工方案。(10)隧道施工场地、便道布置和弃碴方案。(11)环境保护设计。(12)隧道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救援等的设置原则、规模、标准及方案的论证情况。①通风设施的设计原则,风机布设方案,控制方式和实施计划等。②照明设施的设计原则、标准及技术要求,照明区段的划分、功能等。③供配电设施的设计原则、标准、技术要求及供电方案等。④消防设施的设计原则,隧道消防组织方案和消防设施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等。(13)长及特长隧道运营期的救援、防灾、逃生方案论证。(14)下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8)路线交叉(1)设计原则。初步设计-9-(2)技术标准采用情况。(3)路线交叉(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设施匝道及连接道路、分离式立体交叉、通道、天桥、平面交叉及管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概况。(4)逐处说明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设置理由、集散交通量、衔接道路、地质、地形、地物情况,互通方案的比选与论证比较表,技术指标的选用,匝道车道数的确定,变速车道采用的型式及其长度的取值,平交处通行能力的分析,收费口收费车道数的设置,排水方案及跨线构造物的方案等。对转换交通量较大的枢纽互通,当匝道间或匝道与主线间存在交织运行且交织段长度较短时,应对交织段的通行能力进行分析。(5)逐处说明服务设施的位置、地质、地形、地物等情况,变速车道采用的型式及其长度的取值,连接道路,排水方案及交叉构造物(通道、天桥)的方案等。(6)分离式立体交叉的位置、设计标准、排水设施、跨线构造物的类型(上跨、下穿)及方案比选等情况。(7)通道和天桥的设置情况。(8)平面交叉的设置情况。被交道路现状及拟改建采用的标准(包括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路面及排水等)、交通管理方式、平面交叉采用的类型及其方案比选情况等。(9)重要管线、管道交叉或平行时的设计情况,并说明有关规定对设计的具体要求。(10)下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9)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本文标题:初步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6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