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湘夫人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
学习目标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推测主旨2、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3、了解楚辞等文化常识4、背诵诗歌•见《模块测评》第5页屈原屈原的人格理想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文学常识楚辞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它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悲秋•士不遇•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欣赏全文·鉴赏字词、句·留心“兮”字渚(zhǔ)眇(miǎo)薠(fán)罾(zēng)蘋(pín)芷(zhǐ)澧(lǐ)澨(shì)潺湲(chányuán)葺(qì)荪(sūn)橑(lǎo)楣(méi)薜荔(bìlì)擗(pǐ)櫋(mián)庑(wǔ)嶷(yí)袂(mèi)遗(wèi)褋(dié)搴(qiān)汀(tīng)品读与探究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1、阅读第一段,找出本段的情感基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幅清秋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2、此诗开篇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总结第一段:约期难遇,哀愁顿生。总结第二段: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心理活动。•鸟何萃兮蘋(pín)中,•罾(zēng)何为兮木上?罾,鱼网也。夫鸟当集木巅,而言草中,罾当在水中,而言木上,以喻所愿不得,失其所也。反常现象隐喻求而未得、爱而不见、事愿相违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隐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沅有芷兮澧有兰比兴1、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2、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用来比喻所愿不得,处所失常。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到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一同前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用荪草饰墙壁啊用紫贝铺砌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分开安放。用白玉啊做成镇席的宝器,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溪荪紫贝芳椒白芷薜荔杜衡杜若桂木蕙石兰辛夷•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3、作者为何如此详细地介绍了湘君建筑水屋的过程铺陈1、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2、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3、香草、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总结第三段:装饰新房,迎候佳人总结第四段:以物寄情,再候时机。5、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爱的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6、那为什么他又要采摘杜若送给湘夫人呢?这是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了。概述主要内容等待、期盼寻觅、幻想(向往)失望、气愤、平静写湘君约湘夫人但最终未得见面,表达了湘君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有人认为,《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慰自解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品读与探究•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香草美人,寄予理想艺术特色•⑴细腻的心理描写•⑵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本文标题:湘夫人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0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