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PPT制作:孙雅琴、刘莎莎、金则宇、何颖仪PPT讲解:刘莎莎,何颖仪、孙雅琴、金泽宇、龙帅、龙永华、彭丹丹、向秋怡、张甜中小组成员:刘莎莎,何颖仪、孙雅琴、金泽宇、龙帅、龙永华、彭丹丹、向秋怡、张甜中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散,从而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使得任何一个城市发展不再是独立发展,而是以城镇密集区域的“城市群现象”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中共十八大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图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城市群有影响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解决城市群发展问题;另一类则有关城市群的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二)区域发展理念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杜能(1826)的农业区位论、韦伯(1909)的工业区位论是最早涉及空间结构形态的基本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在《南德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镇系统化。廖什(1939)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形成了市场区位论。随着古典区位论的不断发展与方法的改进,古典区位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的蓬勃发展又推动了如增长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相继产生。其中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捷夫(G.K.Zipf,1942)等对城市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美国地理学者乌尔曼(E.L.Ullman,1957)提出了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性是空间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条件,并构建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城市群内外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量化模型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一)整体协调发展理念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经济领域和城市空间的巨大变革和重组,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射到城市以外的区域而非单个城市,从而探寻城镇群体空间的整合与优化。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早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试图以“田园城市”模式解决大城市无限扩张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首创了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并预见性的提出了城市扩散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群体形态:城市地区(City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和世界城市(WorldCity)。美国理论家芒福德(L.Mumford)提倡“区域整体论”(RegionalIntegration),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通过高速的区域交通体系的联系,从而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体系。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1957)在其著作《大都市带:东北沿海岸的城市化》中提出了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指出支配空间经济形式不仅是简单的一个城市或者大都市,而是集聚了若干都市区,且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多方面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群。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1950)的“增长极”理论和波兰萨伦巴的“点轴发展”理论,是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法国地理学家布达维尔(J.Boudevill,1966)将佩鲁的提出的经济空间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到内容更为广泛的区域范围,形成以“增长中心”为标志的“地理性增长极”。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1966)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对委内瑞拉经济的分析,提出“中心-外围”理论,研究中心区域的极化效应带来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及其向平衡状态的转变过程。比尔•斯科特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阶段与过程,并提出网络化阶段是其成熟与完善阶段。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1968)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揭示空间扩散的多种形式,深化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陈田(1987)首先对全国性城市影响区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姚士谋(1992)提出了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的概念。崔功豪(1992)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研究,根据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将城市群结构划分为城市区域(CityRegion)、城市群组(MetropolitanComplex)和巨大都市带(Metropolis)三种类型。张京祥(2000)以城市群体空间演化基本机理构建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和空间配置体系构成的城市群体空间运行系统,从多维空间展示其运行过程,从而提出有序竞争群体优势律、社会法证人文关怀律、城乡协调适宜承载律和敞密有致空间优化律的空间组合规律,以及城市群体空间发展组织调控模式。薛东前等(2000)从城市群体结构、空间拓展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群用地优化配置趋势。朱英明等(2002)综合分析城市群发展的等级、功能、再分配和增长特征,具体城市群发展如何进行空间等级规定与衔接、统一规划、及时调整城市群管理战略与方针以及分配机制。陈修颖(2005)提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要经历低水平的均衡状态、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扩散均衡发展阶段和高级均衡阶段四个阶段。姚士谋等(1998)、张颢瀚等(2000)、陈修颖、章旭健(2007)、唐晓平(2008)、方中权、余国扬(2010)等分别于不同的年份从不同的角度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宋迎昌(1996)、吴良镛等(2006)、祝尔娟(2010)等对京津冀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邓文胜(2005)、刘承良(2009)、秦尊文(2010)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一)区域空间结构随着我国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角聚焦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的研究。朱翔、周国华(2001)等在对长株潭的非农业人口的等级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将之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周国华等(2002)分析了长株潭地区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构建由四级中心构成的城镇等级系统,由三级轴构成的城镇轴带系统以及由三个圈层构成的圈层结构。王良健等运用分形理论,对长株潭地区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长株潭地区13个市、县的空间结构显示出分形特征,且表现为明显的轴线特征的结论,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湘黔铁路、石长铁路及国道和京珠高速等交通轴线上。汤放华(2009)研究了在传统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转型经济时代以及未来发展时代四个不同时期,长株潭(1+2)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二)区域经济结构王良健,侯文力(2001)运用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沙、株洲、湘潭的经济联系量,基于此提出了实现长株潭三市经济互补的对策。唐宇文,蔡建河(2002)分析了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及制约因素,探讨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模式及重点,提出了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对策。顾严,杨宜勇(2008)从案例入手,考察一体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因素,提炼出一体化成功的两个条件—波动趋同和结构互补,并分析了政府对一体化的影响。周靖(2008)分析了产业集群对长株潭一体化的积极作用,以及长株潭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钟荣丙(2003)、蓝方(2003)、谢守红(2005)、姚俊华(2006)、朱有志(2007)等分别从产业结构和市场一体化方面对长株潭一体化进行了探讨。潘峰、王良健(2001)、黄新萍(2005)等则从城乡规划、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教育方面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实现和发展提出对策。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研究述评从以上研究来看,国内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诸多学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但仍有不足之处:(一)城市群空间结构涉及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需要综合多学科、多维视角,而国内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学者和地理学者当中,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理论探索较少,学科之间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无法有机的结合并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二)目前国内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主要引国外相对成熟理论来试图解决国内城市群的实际问题,理论研究滞后于国外,专门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著作不多。(三)国内研究大都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模型分析较少。与新的技术、新手段结合少,如引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在模拟城市群空间扩展与构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来探讨其空间联系结构特征等方面与国外研究水平差距较大。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四)当前城市群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其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国内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重心始终在城市群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生态环境因素缺少关注和研究。(五)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国内东南部地区成熟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迟,理论成果少。(六)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比较薄弱和分散,缺乏系统的研究。将研究重点普遍集中于长株潭城市群的三个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区域空间,而对长株潭城市群转型后的八个城市区域空间发展问题研究仅还限于政府的战略层面,学术研究滞后。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概况介绍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涵盖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可相对集聚和扩散的优势路径。自长株潭一体化壮美蓝图提出以来,逐步实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保共治的5个愿景,现已形成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次级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并通过要素间的空间流动向周边县市辐射。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内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2005年的2412.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320.6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0.81%,占据湖南省GDP总量45%以上;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1239.2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365.02万人,增加了10.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从2004年10.7:43.3:46调整为2011年的6:57.3:36.7。这说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化向高级化演变,并自发向区域内优势产业集聚。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概况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战略意义问题与对策概况介绍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涵盖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
本文标题: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1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