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1/14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Ellis(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10、文化适应:Brown(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Shumann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2/1411、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二、简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标志性文章:Corder(1967)“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Selinker(1972)“Inter-language”。2、目前学术界围绕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存在着哪些主要理论?a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论)b生成论(内在论、先天论、认知论)c语言功能论3、有关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哪些?a、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b、直接法Directmethod;c、听说法(视听法)Audiolingualmethod;d、认知法Cognitive-Code;e、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f、自然法(沉浸式)4、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①喃语阶段: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②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③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④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⑤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5、儿童习得有什么特点?①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②不必专门教,也不必专门给他们纠正错误③用接触语言的方式学习3/14④对语言学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⑤运用语言交际⑤习得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⑥儿童习得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使用特殊的方式。6、对比分析的“强势说”和“弱势说”的基本观点?对比分析的步骤?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理论的误区?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1)a、强势说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强势说的其他观点:Banathy,Trager,Waddle(1966)认为: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b、弱势说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SelinkerandGass(1994)认为,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2)对比分析的步骤第一步:描写(description)第二步:选择(selection)第三步:对比(contrast)第四步:预测(prediction)(3)对比分析的理论误区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的理论开始衰落。对比分析方法受到冷落的基本原因,是因为这种理论假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2.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命题1: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命题2: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3.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4)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4/14肯定: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批评声浪:①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②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③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Selinker(1992):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虽然对比分析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总之,对比分析假说过于简单地看待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迁移的作用。弥补这一缺陷的办法并不是抛弃这个假说,而在于详细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迁移确实存在的证据。因为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确实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有关。6、语言习得中的U型行为?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有时遵循一种U型过程,早期儿童语言习得体现U型行为特征:例1:初始阶段:break—brokefoot—feet第二阶段:break—breakedfoot—foots最后阶段:break—brokefoot—feet例2:习得动词“eat”的过去式“ate”所经历的五个阶段(Ellis,1994)阶段特征描述例1用原形来代替过去式eat2开始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ate3过度概括规则的过去式形式eated4有时会使用混合的形式ated5正确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ate7、根据Ellis的观点,早期二语习得研究包括哪些方面?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是关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Ellis(1994):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包括:a、学习者的偏误研究;b、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研究;5/14c、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d、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8、偏误分析的步骤?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2.学习者偏误的鉴别;3.学习者偏误的描写;4.学习者偏误的解释;5.学习者偏误的评价。收集——鉴别——描写——解释——评估9、如何区分偏误和失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失误不是系统的,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区分二者可以参照:a、出现频率;b、学习者是否能自行改正。10、判断例句中偏误的类型并加以改正11、中介语的特征系统性;可渗透性;化石化;反复a、中介语是一个语言系统b、独特性:该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区别于母语,也区别于目的语c、是渐进的演化过程d、偏误反复性e、偏误顽固性:洋泾浜与克里奥尔语f、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是动态的过程,即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Ellis认为中介语具有如下特征:(1)可渗透性permeable(2)动态性dynamic(3)系统性systematic12、自然环境中的习得和教学环境的习得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6/14(1)自然习得环境指习得者在与人的实际交往中习得目的语。教学环境指人为设计的环境多指学校课堂。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教学环境和自然习得环境很难绝对的划分开。自然习得环境中比在教育环境中能取得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者并不排除有意地寻找机会练习他们已学过的东西。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学生,也可以不要求他们把语言当成学科知识去对待。教育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谁优谁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方法。(2)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a、学习者习得不同的语法特征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即所谓(acquisitionorder)。b、学习者习得特定句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序列,即所谓(acquisitionsequence)。实例:语素的研究(morphemestudies)----英语的名词复数,过去时-ed,动词-ing形式及冠词等;DulayandBurt(1973)�被试:三组6---8岁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结论: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即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DulayandBurt(1974)�被试:6---8岁的儿童,一组是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讲汉语的儿童;�结论:两组儿童习得11个英语语素的顺序基本相同。换句话说,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Bailey等(1974)关于成年人习得相同功能词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尽管学习者的母语不同,年龄不同,但习得功能词的顺序基本一致.Larson-Freeman(1976)�任务:不同母语背景对成人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的影响;不同学习任务对语素习得顺序的影响;�结论:母语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英
本文标题: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3386 .html